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1+1>2的科研管理秘籍
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首任所长曾溢滔院士,和夫人黄淑帧教授率领团队几近白手起家,填补中国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多项空白,还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国医学遗传学高端人才。
上海市儿童医院北京西路院区,深藏于闹市弄堂。每天就诊的患儿和家属穿梭于各楼层,匆忙间会驻足看看门诊楼4层墙上的多块牌匾。这些牌匾诉说着这个空间内的非同寻常。
作为我国第一个医学遗传研究所,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首任所长曾溢滔院士,是我国基因诊断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和夫人黄淑帧教授率领团队几近白手起家,填补中国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多项空白,还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国医学遗传学高端人才,让更多遗传病患者家庭受益。
一间空房:书写中国遗传学传奇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研究所成立之初,仅仅是一间18平方米的空房子,以及几名有志于医学遗传研究的科技人员。作为遗传所创始人,曾溢滔夫妇历经40年书写一段辉煌创业史。
自研究生阶段开始,曾溢滔就将血红蛋白生化遗传作为研究方向,希望找出杜绝和诊治遗传病的根本方法。1978年2月,就在研究所成立第三天,他和团队接待一位贫血不明的国外女留学生,靠着一台自己制作的高压电泳仪,应用“指纹法”完成我国第一例血红蛋白的化学结构分析,诊断出病人患的是罕见的血红蛋白S复合δβ+地中海贫血症,而这项成果令研究所在国际遗传学领域一鸣惊人。
随后,研究所通过接二连三的科研成果,走上国际科技竞争的舞台。在中国大陆倡导和组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血红蛋白病普查工作,发现8种世界新型血红蛋白变种;在国内率先完成α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苯丙酮尿症、杜氏肌萎缩症、性分化异常和亨廷顿氏舞蹈病等多种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然而,由于大多数遗传疾病尚无根治方法,曾溢滔及其团队将科研重心转向常见的、危害严重的遗传性疾病产前基因诊断领域,并将基因诊断应用到临床医学中,实现疾病的个体化治疗。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曾溢滔主持编写《遗传学相关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指南》,这是我国第一部遗传病基因诊断的指南,已于2015年1月颁布,这对国内相关技术体系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拥有实验室使用面积近1万平方米,下设分子遗传、细胞遗传、生化遗传、临床遗传和发育遗传等5个研究室,以及一个SPF级小动物房,并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暨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遗传医学中心基因诊断部的依托单位,成为遗传学国家和上海重点学科的领衔单位。
1+1>2:高效科研团队管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