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说:做好专病管理 除了技术还得有这几样 | 健康界峰会

2017
06/21

+
分享
评论
郭玉卿 / 健康界
A-
A+
时下专病救治渐成医疗新趋势,如何做好专病管理?你家医院还缺什么?陈静瑜、王伟林和邵新华的建议值得借鉴。

专病还需专科治,但要想治好专病,专科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首先要热爱这个专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医务处处长王津雨说,因为血液病治疗是非常小的领域,而且在医院里血液科很艰难,但是如果要把它进行下去,没有爱,没有持续对工作的热爱是做不到的。

中日友好医院移植中心副主任、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直言,除了技术,最重要的是团队。这个观点得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下称交大医学院)医院管理处处长邵新华的认同。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条件也应具备。那究竟应该如何搭建专病救治中心?日前,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健康界传媒、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联合主办,飞利浦支持的2017健康界峰会“专病中心冲击波”分论坛上,数位专病大咖为专病救治提供了路径。

陈静瑜:肺移植必须要有强大的团队支撑

众所周知,陈静瑜器官移植方面专家,尤其是肺移植。中国肺移植注册系统显示,2016年,全国肺移植总数204例,仅刘静瑜所在的无锡市人民医院就完成了136例,约占全国总数的70%,“现在平均2-3天就要做一台肺移植手术,最多的一次24小时之内做了6台,创了世界记录。”陈静瑜将此归因于“器官捐献者的数量增加了很多”。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有4080个病人进行器官捐献,总共捐出11986个大器官,捐献人数绝对数量排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约8000人),但相对比例却排全球倒数第五、第六,仅为百万分之三。

“从这一点看,我国其实还是一个器官缺少的国家。除了捐献绝对数量少,器官利用率低也是重要问题,这与团队水平和器官转运不无关系,好在现在器官移植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手术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 陈静瑜以肺移植全程管理为例,剖析了我国器官移植的现状。

肺移植全程管理流程图

在他看来,肺移植管理要点包括五个方面:供体维护、肺评估灌注及获取保存流程、转运、手术,以及最重要的团队。

“接受肺移植的患者要想长期存活,背后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支撑,有精细化管理和分工,尤其是在感染和排异方面,必须慎重。”目前无锡市人民医院接诊的肺移植患者多数是濒危病人,即便如此,该院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80%-90%,5年生存率为50%-60%,这在全国都处在前列。

究其原因,陈静瑜的肺移植团队融合了多个学科:外科、呼吸内科、麻醉科、重症监护科、物理治疗室以及心理医生和护理,在这些科室的通力配合下,包括供体维护等在内的患者围术期管理井井有条,被救治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陈静瑜及其团队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陈静瑜肺移植团队

2017年3月6日,中日医院单独成立肺移植中心,进行肺移植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陈静瑜为副主任。至今已完成20例肺移植,其中包括高难度的双侧肺叶移植和重度肺动脉高压移植。

同时供职于两家医院,陈静瑜的日常工作难免需要来回奔波于北京和无锡之间。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器官转运的问题。

“以前做肺移植转运要超过12小时,非常不利于器官的存活,后来因为一条微博,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和全国的讨论,于是2016年5月6日,国家卫计委联合六部委颁发了《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现在转运时间都可以控制在6小时以内,最大程度保障了器官的存活。”

有了专业团队护航,有了转运绿色通道,再加上微创手术的普及,陈静瑜坦言“肺移植目前已经成为常规手术,甚至结核病人也可以通过双肺移植,获得康复。”

同时他还希望能够通过宣传,改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顾虑,做好ICU的管理,维护好脑死亡病人的器官,争取达到利用最大化,救治更多的病人。

王伟林:借助科技创新 构建专病中心群

相比无锡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的专病专治具有明显的科技色彩,精准医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手段频现,带动了整个医院的学科建设及区域专病中心建设。

对于专病中心,王伟林将其定位于区域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中心、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是医疗改革的实践者,是医疗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中心,还是中国医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有了这个定位,浙大一院逐渐建成了器官移植学科群,通过微创外科、人工智能、精准医学、转化医学、康复医学等多个手段,助推专病中心建设,保证肝脏移植、肾脏移植、心移植、肺移植、角膜移植、骨髓移植、皮肤移植、小肠移植等多个手术的进展。

其中肝脏移植的影响力甚至延伸到了国际,2010年和2011年分别帮助印度尼西亚完成了其国家历史上首5例成功的活体肝脏移植,开辟了印尼医学史上活体肝移植的先河,一度成为两国外交的一个亮点。

除了科技创新,浙大一院还在医疗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借助互联网平台,成立全国首个公立三甲医院线上院区,延伸服务的同时,方便患者就诊,以此助推专病诊断救治能力,并提高患者随访率。

医院同时还成立了多个线上中心,如线上国际影像中心、国际病理中心、线上分级诊疗平台等,其中分级诊疗平台在2016年2月浦江失联孩童抢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到2018年底,浙大一院将拥有5000多张床位,届时将形成集团化管理。”王伟林对浙大一院的发展充满信心。

邵新华:专病诊治中心 严进严出

与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浙大一院的专病模式相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下称交大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的专病诊治体系更加庞大,但大而不乱,发展路径反而越来越清晰。

交大医学院现共有13家附属医院,其中包括8家综合医院,如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同仁医院等;5家专科医院,如儿童医学中心、胸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此外还有16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

因此,在强大的资源背景下,交大医学院设立专病诊治中心的初衷很明确,由一家附属医院牵头,多家附属医院共同参与,在共同完成如下任务的前提下,提升医学院综合竞争能力。2009年-2011年,交大医学院共分三批成立了43个临床专病诊治中心。

为保证质量,专病诊治中心实行周期建设(三年一周期)、滚动发展、优胜劣汰的原则,医学院每年对各专病诊治中心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对三年建设期满的中心进行周期考核。

考核指标分为三级,同时划定每级权重,如一级考核指标包括临床诊疗、运行管理、学术科研以及人才建设,所占权重分别为50%、35%、10%和5%。详见下表。

考核评委来自三个层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交大医学院系统以外的附属医院的专家;上海市卫生局医政处、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部门领导;以及复旦、同济、中医大医院管理处处长等管理专家。

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医院给予100万元奖励;良好的,给予10万元奖励。全部用于支持下一个三年建设周期的建设。

通过这种方式,各专病诊治中心以点带面,以专病治疗带动专科整体发展,使专科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专病诊治声誉。

同时,各专病中心门诊人数、住院人数、手术人数等医疗业务量明显上升,临床新技术得到了开发和推广,推动了标准专病数据库建立,促进了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获得了多项国家、省市级专病诊治科技奖项。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比如部分参与医院的积极性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此,邵新华说,交大医学院下一步将把专病诊治中心建设与多中心临床研究相结合,共同促进临床学科的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健康界,峰会,院长,交大医学院,陈静瑜,专病,器官,中心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