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组关注短缺药“消失” 地方先行举措引关注
药品短缺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难题,近年来,在我国多地频频发生,解决药品短缺之渴,既要快速应对燃眉之急,更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
4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会议强调,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相关职能部门衔接配合,采取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加强协商调剂、完善短缺药品储备等措施,打通短缺药品研发、生产、流通、采购等各个环节。
纵观2013年之后的医改工作,对于短缺药品的供应,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解决了一些问题,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依旧很突出,特别是临床必需的药品,比如:丝裂霉素、硫酸鱼精蛋白、麦角新碱、放线菌D等常常断档。
短缺之渴产生的原因
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能力性短缺。比如没有这种药品上市,所以这种药短缺。二是结构性短缺。有这个药,但是有些瓶颈性的问题,比如原料需要进口或者原料供应不够,这就造成药品在相对一段时间内出现短缺。三是价格性。有些药品市场价格太低、利润太薄,尽管企业有生产能力,无利可图,因此企业不生产或者少量生产。
然而,这些药品往往是救命药、必备药、刚需药,是不可替代的。如何破解短缺药的供应瓶颈,国内外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建立短缺药定点储备制度和动态监测体系
2016年4、5月份在全国各省出现鱼精蛋白全面短缺问题,而江苏省却为被波及,原因是其在全国率先建立定点储备制度和动态监测体系,力破短缺药供应瓶颈。
对于廉价药短缺,江苏省对连续6个月及以上不能正常供应的一类短缺药,以定点储备保证供应;对于连续3个月、1个月及以上不能正常供应的二、三类短缺药,采取各医疗卫生机构间调剂使用、省药采中心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协商调剂、询价采购等方式,最大限度保障临床供应。
对于一些药品因标准升级等原因短缺,江苏早在2013年就投入245万元建立了4个省级短缺药储备点。按照各医疗卫生机构上报信息,每年制定一版短缺药目录和相应的年度储备计划,由各储备点组织货源。目前,各地级市基本建立了短缺药储备点,作为补充。
为了能够及时了解短缺药的信息,全省各市、县已建立季度短缺药信息报送及动态监测体系,各医疗机构每季度首月中旬将辖区内各类短缺药品种等情况,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省卫计委,统计分析后在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公布;一旦发现药品供货周期延长等前兆,即启动预警机制。
2016年3月,江苏省卫计委与省商务厅、食药监局联合在各市遴选2—3家药企作为短缺药监测哨点,以便早发现、早应对。
湖北省解决短缺药的方法,与江苏省相同的是也建立动态监测体系,不同的是,湖北省短缺药品监测系统,设立30家哨点医院,哨点医院每月底前通过监测系统报送短缺药品信息,再由省卫计委汇总审核,将其与省药品采购监管系统监测的药品短缺信息,一并报送国家药管平台,相关部门定期对短缺药品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索解决措施。
目前,已对去甲巯咪唑片(5mg)、地高辛口服溶液(30ml:1.5mg/瓶)等7种短缺药品实行定点生产,保障临床供应。
启动短缺药品预警机制
1月18日,山东省卫计委网站公布第1期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公告,儿科肿瘤化疗药“放线菌素D”等18种药品在列,此次是通过药品检测发布的第一期预警公告。
2016年6月,山东省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机,遴选确定33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短缺药品监测点,并建立短缺药品应急响应机制。根据要求,山东将发布短缺药品信息,每半年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向社会公开发布短缺药品清单,包括短缺药品类别、通用名、剂型、规格、生产企业、采购方式、短缺原因等信息。
与山东省相似,辽宁省也建立短缺药检测预警机制。不同的是,辽宁省还采取了惩罚措施。对于企业首次违规,辽宁省卫计委会进行约谈,约谈后未改正者给予警告;再次发生将纳入辽宁省医药购销诚信不良记录黑名单,并取消该产品的中标资格;情节严重的,取消该企业所有产品的中标资格,两年内不得参加辽宁省境内的药品集中采购活动,全省医疗机构2年内亦不得向其采购任何药品。
截至目前,辽宁省卫计委已调查药品生产企业127家、配送企业50家,并对21家企业进行了约谈,对12家企业给予警告。因医疗机构回款不及时的,对相关医疗机构下达了整改通知。
临床短缺药品 国外是如何处理的?
美国对于药品的价格管理是分层管理:对于国家基本药物由联邦政府支付,进行政府采购储存及分发;对于罕见病及临床常用的低价药物,政府对生产企业实行直接的现金补偿及免税补贴,各大医保公司也根据法令有支持政策。
虽然整体效率不高,但确实落在实处。以麦角新碱举例,美国对于在本土生产的采购价格为13.13美元/支(0.2mg)给予不少于100%的现金补贴及全额免税,用以支持该产品的正常生产与供应。
英国的卫生服务体系是以政府调控为主的,国民医疗保健体系(NHS)基于国家财税支持为全体英国国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但作为医药产业,其依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英国应对药品短缺的方式,是NHS密切监测药品短缺情况,然后通过和医药厂商的协商来解决问题。
短缺药如何不“短命”,我们相信必须借助政府“有形之手”,医疗、医药、医保“三医”支撑到位,价格、储备、使用等保障制度各就其位,让救命药不再“玩消失”,让医生不再无药可医。
本文综编自健康界、焦点访谈、中国制药网 、人民日报、济南时报等媒体报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