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国: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成功抢救病患的前提

2017
03/16

+
分享
评论
马琳 / 健康界
A-
A+
我国的创伤救治水平如何?如何有效提高医院的创伤救治能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认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成功抢救病患的前提。点击了解详情 >>

“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加强院前急救能力。”2017年3月15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首届常务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表示,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最初的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后面的一切工作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关于中国创伤救治联盟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支持下成立于2016年9月24日,由国内从事创伤救治的100余家医疗机构、500余名创伤救治专业人员联合加盟,会员主要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创伤救治专业人员及创伤管理、技术人员,旨在“提高创伤救治认知,普及创伤预防知识,完善严重创伤救治相关条例,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减少严重创伤事件发生,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致残率”,在科学研究、医疗救治、政策制定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工作。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秘书处设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联盟常设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姜保国任联盟主席,著名创伤领域专家、国际交通医学学会现任主席王正国,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担任联盟名誉主席。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推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上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高润生在讲话中对联盟提出了五点期望:勇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勇于承接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勇于承担国际合作的重大使命,勇于创办世界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勇于引领学科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方向。

我国创伤救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类创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创伤就医高达6200万人次,每年因创伤致死人数达70-80万。姜保国介绍,与国外先进的救治体系相比,目前我国的创伤救治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各城市均缺乏综合救治能力强的区域创伤救治中心及专业的严重创伤救治团队;

第二,院前急救队伍创伤救治能力有待提高,院前急救响应时间过长;

第三,院内缺乏专业的创伤救治团队;

第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以及院内急诊与各专科之间缺乏信息交换,与此同时,由于分科过细,各学科之间缺乏科学的信息联动机制,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各自为战,影响了最终的救治效果。

“严重创伤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需要多学科联合进行科学、规范的整体性救治。”姜保国强调。

“安全中国,百县工程”即将启动

姜保国在会上透露,近期联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启动“安全中国,百县工程”,即在全国选一百个县,以县的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更多考虑县域内的救治服务需求,在为基层百姓提供全流程创伤救治的同时做好创伤救治规范系统的管理和研究,以事实数据为依据,来进一步推动创伤救治体系在全国的发展,让更多百姓受益。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医疗行业的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县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方明认为,县域建设是实现城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未来城镇化的主要战场,联系着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目前县域的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在未来的县域建设中会更多考虑边远乡村的救治服务需求,科学划定救治服务半径和分片划区布局的救治方案,优化城乡配套的交通格局,”方明表示,同时完成县域县城连通医院的主要干道,加强对医院周围用地对规划、引导和管控,避免布局人流大的公共建设和商业街区,加强对周围车辆的管理,保障救治的“最后一公里”通畅。

倡导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城市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

事实上,我国各大城市虽然缺乏独立建制的创伤中心,但却有充裕的涵盖创伤救治各个专科救治的大型三级医院或科室设置相对完备的二级医院。

有鉴于此,委员会专家组建议,应根据城市区域面积、人口分布、急救需求和卫生资源分布情况,坚持区域管理、分级救治的原则,在区域内科学规划包括区域创伤救治中心和创伤救治点医院为框架的二级创伤救治体系。

具体来讲,就是以一个政府主辖区作为体系建设的区域单位,协调院前和院内救治的联络。同时,以区域内救治能力较强的大型综合性三级医院为创伤救治中心,以区域内的4至6家二级医院为创伤救治点,形成依托1个救治中心辐射区域内4至6个救治点医院的创伤救治体系。

“在区域内建立统一规范的院前院内创伤分级预警机制,统一创伤救治流程和规范,形成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姜保国强调。

加强城市院前创伤急救能力

“院前急救作为城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最初的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后面的一切工作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姜保国指出,院前急救的意义在于: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早期给予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并快速安全地将患者护送到医院急诊进行进一步的救治,为抢救赢得时间和条件,减少急危重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事实上,目前我国院前急救整体救治能力和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院前急救队伍不稳定,人员严重短缺,院前创伤救治不标准、不规范,急救反应时间过长等问题。

“在建立城市创伤救治体系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城市院前急救能力。”姜保国呼吁,“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院前急救的投入,提高急救队伍的待遇,加大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力度,确实提高城市院前创伤救治能力和水平。”

组建综合医院的院内严重创伤救治团队

目前国内各大综合医院对于创伤患者的抢救,多是由急诊科医师先接诊、再救治,复杂的情况一般需要专科医师会诊处理。这种机制很容易因为抢救时间过长、救治过程脱节而延误治疗。

此外,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往往伤情复杂、涉及多学科救治,专科医师接诊过程中经常会缺乏整体救治观念,缺乏对其它专科情况的认识和判断;不同科室的专科医师在处理时也会在救治顺序、手术安排和用药选择等方面存在混乱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伤员在急诊科抢救时间耽搁和救治效率低下,甚至会因此而丧失最佳手术抢救时机,从而影响救治效果。

委员会专家组呼吁各级综合医院可以充分协调并利用院内医疗资源,对现有的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功能进行改造,组建严重创伤救治团队,开展规范化的严重创伤救治,实现由“环节型”向“全程闭环式”创伤救治流程的转变。使创伤患者从接诊、会诊、检查、检验到治疗到手术均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快速、有效、专业的救治。

建立院前与院内的信息沟通机制

我国院前救治与院内急诊之间以及院内急诊和院内专科之间普遍缺乏及时的信息沟通,因此而导致的患者救治时间的拖延,严重创伤患者的最终救治效果受到影响等严重后果。

委员会专家组就此达成共识,呼吁加强院前救治与院内急诊之间的信息交换、加强院内急诊与创伤救治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换,在院前和院内的抢救之间形成无缝连接。

“院前急救人员在现场接到创伤患者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后,通过车载信息联动系统将掌握的患者伤情通知接诊医院急诊科,并协助其做好相应的救治准备工作;院内急诊接到院前预警后,启动相应级别的院内预警,并按照预警级别通知相关专科救治团队人员到急诊科待命,并做好相应的抢救设备及药品物资准备。这样在患者送达医院前,院内已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患者到医院后即可展开救治,有效减少因等待造成的延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创伤中心执行副主任王天兵介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姜保国,病患,急救,创伤,救治,急诊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