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峰:解密网络医院背后的利益博弈(上)

2016
11/25

+
分享
评论
孙立峰 / 健康界
A-
A+
网络医院风起云涌,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博弈?点击了解详情>>

编者按“网络医院”可谓近两年最热的词汇之一,不管是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还是产业方都在为之摇旗呐喊,鼓呼推进。其背后有着怎样的驱动力与利益纠葛?孙立峰是HIT界资深写手,有多年医院信息化项目开发和实施经验,冷眼旁观,一一解秘。本文是该主题文章的上半部分。

移动互联网这几年大潮汹涌来袭,科技正在改变商业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生活。这种改变速度空前,而且正在加速,所谓的神奇已不再是神奇。

百度连接了人与信息,阿里连接了人与商品,腾讯连接了人与人。当这股劲风吹到医疗行业后,一批新兴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开始连接人与医疗,同时也为BAT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连接做服务。

历史中的医疗保健创新大部分发生在临床解决方案上,也就是集中在更好的治疗以及更先进的技术、设备、仪器和程序的开发上。医学研究更关注疾病的治疗、康复,以及疾病的复发和症状的处理,绝大多数研究的目标是“疾病本身”,而不是“患者健康”。因此,这类研究忽视了人类健康体验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患者的体验以及就医过程本身。

由此诞生了“全流程网上医院”:打通从院内到院外,从门诊到住院,从信息流到资金流,从医疗到健康的全流程,打通了诊前、诊中、诊后的数据,打通院前、院中、院后的服务,在连接的基础上创新医疗服务的“生产”方式。

严格意义上讲,把这种服务称为“网上医院”有点牵强,因为它并没有涉及医疗业务行为本身,而是厂家必争的信息流和资金流。

诊前(信息流):号源之争

移动互联网公司之所以要花钱甚至是烧钱跑马圈地、拓展资源,无非是想抢占医疗资源的入口:预约挂号。

当下,移动互联网仍然是流量为王的时代。

有了流量,才能做用户转化率,方有变现的可能。公司的美好“钱途”,投资方勾勒的战略愿景才会是一张能吃到嘴的馅饼。

预约挂号,抢夺的就是——号源池。

传统医疗信息化系统(HIS)建设的阻力无外乎两种原因:1.利益链的转移;2.用户习惯的改变。

对应到移动互联网:号源池是放在平台(卫计委)还是放在医疗机构(院方)?预约挂号的号源全面共享还是按不同渠道分配?

我们无法评价哪一种系统建设方式更准确,或者说更合理,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对哪一种方式都不应该提出批评,因为不管利益链怎样转移,它们对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解决医院“三长一短”问题,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北上广深放眼全国,通过预约挂号的运营数据分析,每个地方的建设成效皆不同。上海有申康、北广深则通过卫计委,都搭建了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唯深圳做得最彻底。

深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进和培育名医、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也许正因为“三名”的缺乏,没有北上广医疗资源丰厚,不存在一号难求现象,所以成就了深圳市城市级的预约挂号统一平台。

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123家医院,611家社康中心号源全面接入平台,年诊疗人次8872.9万(数据来自《2015年深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报告》),每天近4万人次的预约量;号源全面共享,统一开放给所有渠道,市场化运营,公司只有通过给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拓展资源;实行绩效考核,对医院综合考核中涉及信息化,其中预约挂号服务占据一定比重,同时对预约渠道建立严格的准入和和退出机制。

深圳模式的成功或许不能复制,但仍然可以从中学到宝贵的经验。其实,不管号源池在哪里,只要惠民、便民都是好的。

诊中(资金流):支付大战

支付这种最古老的经济活动,从现金占绝对主导的前印刷时代,到向大型银行集中,在全球互联网热潮中发展到现在的第三方电子支付。

这场支付革命进入到医疗行业,最初是银行的强势登场。根据资料,最早的“银医通”出现在2003年的上海,而引发轰动效应的,华西医院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无奈,在2014年这个移动医疗元年,支付宝“未来医院”与微信“智慧医院”齐头进入,也许是银行没有热情拥抱互联网+金融+医疗,移动互联网已经把用户支付方式培育得从线下逐步向线上转移,至今,银行在这场战争中已失去半壁江山。悲催的莫过于,公司为医院免费提供的诊中移动支付,埋单方也是银行。不然,也许,银行会失去另一个半壁。

阿里公布的“未来医院”计划,是支付宝未来将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腾讯,则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

术业有专攻。支付宝最终放弃了做产品,只提供解决方案和平台。移动互联网公司这时也从单一的诊前资源拓展,做到了诊中移动支付,各家公司厮杀的是支付笔数、支付金额。依然是有了流量,才能创新盈利模式。

诊后:待开垦的处女地

之所以叫待开垦而不是未开垦有两层意思,市场上有移动医疗公司开发了诊后产品,也有单独的公司在开发这个市场。只是笔者从全流程的角度看,能做到打通一云(云平台)三端(诊前诊中诊后、院前院中院后)的仍然凤毛麟角。

“以患者为中心”是医院所有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医院工作的最高宗旨。所以院后的患者管理借助移动互联网,大大拓宽了患者管理方式、服务内容、服务途径,降低了原有患者管理(如随访、患教、院后提醒等)的工作量,提高了患者管理的到达率和成功率。

医护端和患者端的个人移动app,提供院内医护之间的沟通,实现了高效的工作协同和交接;提供给患者与医院之间院后持续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纽带,患者可以获取健康教育、随访问卷、复诊提醒、医患沟通等院后的个性化服务。

诊后系统可以帮助患者做诊前预约挂号,满意度调查、评价可以在诊中、诊后系统互联互通,诊后的专病随访可以重度连接医生和患者,真正把院前、院中和院后的服务打通。

遗憾的是,大部分移动互联网公司不涉足诊后业务,也许是因为它不像诊前、诊中能直接带来信息流和资金流。

(本文作者孙立峰为医疗信息化资深写手,深圳市宁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区总经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孙立峰,利益,医院,互联网,资金流,医疗,患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