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 发现
APP
注册 登录
申请认证 退出

以管理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服务。

72 小时热文

创伤中心:拒绝“中心”徒有虚名

原创 文/桂克全 2016-10-19 来源:健康界
A- A+

王秋根带领的创伤中心,虽然目前只有8年历史,但一路扶摇直上,甚至成为国内该专业的“航标”。

“行,我们开始吧。”健康界刚说完访谈主题,王秋根笑着接话,还伴随一个活泼的手势。过去几年,正是这双手,循着一套领先的流程,挽回诸多因创伤而濒临停止的生命。

王秋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主任,在国内较早将微创治疗理念引入创伤骨科领域,擅长多发伤、严重骨盆骨折、近关节周围骨折、骨髓炎等临床诊治。兼任创伤骨科学会国际委员、亚洲创伤骨科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上海创伤分会主任委员等。

他带领的创伤中心,是该院南部4个重点培育的学科之一。截至目前,该中心虽然只有8年历史,但一路扶摇直上,甚至成为国内该专业的航标。事实上,创伤中心也是院长王兴鹏的聚焦点。2013年,醉心于创伤研究而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跟王兴鹏说,你把创伤救治中心化,我从内心感谢你。这句话至今仍在激励王兴鹏。

2016年8月,王秋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讲述该中心的革故鼎新。

流程蜕变

时隔多年,王秋根依然清晰地记得,2008年,上海市政府未雨绸缪,出台规划——在东南西北4个区域各建设一个创伤中心,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当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竭力争取,从周边的几家医院中胜出,赢得建设创伤中心的“指标”。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南部创伤中心和王瑞兰带领的急诊危重病科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给予专业的应急救治。当然,这已是后话。

手握建设创伤中心机遇的王秋根,开始进行各种筹备和探索。

时至2012年初,以王兴鹏为首的新一届医院管理班子上任。

“我们在王院长和院党委的领导下,没有把创伤中心作为一个虚名,而是搭建专门的架构。”王秋根告诉健康界,当时他们调研发现,急诊室84%的急救创伤病人归属于3个科:一是创伤骨科,即王秋根最擅长的领域;二是颅脑外伤;三是手外和修复重建外科。余下16%为肝脾破损等病情。

有鉴于此,南部创伤中心集中上述3个科室,携手应对创伤病人。

怎样“携手”?王秋根介绍,全国绝大部分送到医院的创伤病人,同时存在多种病情,比如,既有颅脑外伤又有骨折,医院通常的救治流程是主诊科室邀请关联科室医生会诊,而南院创伤中心因为是多科集中,同在一个病区,无形中把科际会诊变成科内会诊。

看上去很小的流程调整,产生的作用却很大,最明显的要属节省接诊至抢救的时间。以前,南部跟国内大多数医院一样,主诊医生接诊后,打电话邀请关联科室医生会诊,后者赶到现场,通常10分钟已经过去。反观当下的南部创伤中心,几乎可以做到零间隔。

除了保证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多科集中还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王秋根举例说明,面对复合性创伤病人,若各科医生先后会诊,很可能出现一个大问题:脑外科医生赶来评级2分,骨科医生赶来评级3分,胸外科医生赶来评级5分,各自判断“问题不大”,结果没过多久,病人殒命。

正是考虑到合理处置多分相加背后潜藏的危重病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医疗界提出多科联合同步诊治。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仍在延续分开会诊的做法。几年前,王秋根所在的创伤中心规避了这个弊端。

(王秋根团队救治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或许是上海乃至全国唯一能在急诊室开展DCO的医疗机构。所谓DCO,即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主要针对严重多发性骨折患者,可以降低病死率。大意是,初期简化手术,控制致命性大出血;随后开展复苏治疗,纠正创伤导致的生理紊乱;待适合的时候,再实施修复和重建。

创伤中心与自己的“前站”——急诊危重病科,协同可谓默契。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对于AIS评级高于16分的患者,首先由急诊危重病科处置,当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维持,创伤中心的医生再与他们一起开展救治。正因为如此,最近几年,南部抢救AIS评级16分以上患者的成功率,由过去的大约40%,提升到70%~80%。

“做到这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架构调整。”王秋根总结。

过去几年,该中心还基于王兴鹏的想法探索两个特色:纳入创伤康复和创伤心理。

通俗地讲,前者就是除了解决患者的创伤,还由康复科医生尽早介入,在病房观察其病情直至出院,同期帮助病人科学恢复;后者则是心理科医生运用各种办法,消除患者“吓破胆”的恐惧。多方协作,全方位救治创伤病人。

至于两科“外援”医生的管理,他们每天供职于创伤中心,但建制仍属原科室,考核和绩效薪酬的发放,也由所在科室主任负责。

打破“围墙”

“围绕创伤救治,我们院领导想得很远,不局限于改善院内。”王秋根拉开新话题。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附近,坐落着国内规模较大的大学园区——松江大学城,占地约8000亩,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在此设有分部,师生超过10万。几年前,着眼于这个情况,王兴鹏、王秋根等人设想,校区举行大型活动万一出现事故,导致几百上千人同时受伤,显然没有一家医院能独立接纳全部患者。

“怎么办?这便牵扯到创伤中心分级诊疗的问题。”王秋根自问自答。

想到做到。南部管理者马上向松江区政府上报“分级诊疗”提议,后者当即同意。最终敲定的应急救援机制包括多项,其中一条是,一旦遭遇众多人员受伤,医生现场开展AIS评级,把高于16分的病人送至第一人民医院南部,低于该分的分流至其他医疗机构。

出台应急救援机制只是第一步。

紧接着,王秋根等人又找到120急救中心,两者联合培训急救人员,让他们掌握区域医疗机构协同背景下的应急救援机制,以及科学的AIS评级方法。同时,他们还引入信息化手段,做到现场与南部急诊室同步显示评分结果。评分结束后几分钟,病人被送至急诊室门口,此时院内医生已做好个性化的抢救准备。

2015年,王秋根与同事们开始探索辐射更广区域的应急救援。比如,高速公路上出现重大交通事故,抑或村落发生山体滑坡导致人员受伤,因交通堵塞或道路不畅,救护车很难抵达现场,于是引申出航空救援的必要性。目前,医院正组织改造所需的直升飞机。

相比硬件的购置或改善,王秋根更强调提升“软件”,也就是提高医生的救治技能和完善院内外救援流程,保证每个创伤患者获得最合理的医疗服务。所以,过去几年,南部摒弃围墙意识,面向区域内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培训,既传播先进的救援流程,也促进创伤领域各科医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久而久之,区域内医疗救援人员统一思想和步调。

“我觉得创伤中心的真正内涵,就体现在促进区域内分级诊疗。”王秋根抬高嗓门。

截至2016年10月,该中心开放普通床位116张,整合创伤骨科、创伤康复等5个学科,每天穿梭于病区的医护人员,不断给患者制定合理的整体治疗计划。同时,他们瞭望院外潜在需求,把奋斗目标描述为“真正实现院外到院内绿色生命通道的无缝对接。”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停机坪)

已发表0篇文章

已发表0篇文章

0人收藏

0人打赏

最新评论

相关附件下载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新闻

  • 岚逸筠篁 2016-09-16

    1
  • 卢越 2016-08-20

    0
  • 陈斯斯 2016-07-29

    0
  • 赞+1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健康界备案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745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X

    打赏金额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X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X

    扫描二维码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