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一观察3 | 肝胆胰外科的向上之旅
谈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一定绕不开肝胆胰外科。
该科是中国率先成立的肝胆胰专科,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综合实力最强、床位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肝胆胰专科之一,目前共有9个病区340余张床位,医疗团队含院士1名、高级职称39名、研究团队高级职称42人。
这个学科的领军人物是郑树森院士。当媒体和同行提及他时,总会附加“领军人物”“开拓者”等词语。他和这个学科团队,以怎样的途径创造传奇?健康界试图寻找答案。
一张耀眼的成绩单
肝移植可谓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最拿手的“好戏”。
1993年4月29日,郑树森拿起手术刀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他印象深刻的是,这台手术持续了19小时,中途没有吃饭,没有休息,仅靠同事喂给他椰子汁维持体力。最后,手术成功。自此,他领导的肝移植团队手术例数不断递增,直到目前达到1990例。
郑树森从1走到1990的途中,肝胆胰外科团队也创造出多个里程碑。
比如,全球首次提出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创建活体肝移植技术新体系,以及肝移植术后并发症预警和防治创新体系,提高移植病人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率先提出并使用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拉米夫定预防乙肝复发新策略;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个体化治疗新理论、新方案和新技术,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获重大突破。
琳琅满目的创举,还只是他们在“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领域的突破。
2015年,郑树森和李兰娟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项目,荣膺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目前,该院肝胰移植中心开展多种高难度移植术式,包括全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小儿肝移植、减体积肝移植、劈裂式肝移植、再次肝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等,成功率近100%,良性终末期肝病移植后1年生存率达91.4%,接轨世界水平。
背后的学科布局
回望过去20多年,郑树森把肝胆胰外科突飞猛进归结于3个要因。
首先,转变理念。无论是基础研究抑或临床研究,均源于临床问题,最终再回到临床实践。郑树森认为,医生的根本职责在于治病救人,而目前医学领域还有无数未知,每天与病人打交道的医生理应聚焦临床需求,通过科研寻找答案。年长月久,耳濡目染该理念的肝胆胰外科团队,条件反射般探索一个个临床难题,多个医疗技术创新随之应运而生。
其次,跨团队协同。一个典型案例是,多年来,浙大一院将肝病的内科和外科两个团队结合,作为一个团队攻克复杂难题。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便属协同的典型。
第三,培养人才。作为中国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郑树森秉承“扶植新秀,培育英才”的理念,倡导“满园花开才是春”。源于他的传授和分享, 一批好学和有悟性的中青年骨干快速成长,多名长江杰青脱颖而出。
“真是人才济济。”聊到当下的肝胆胰外科,郑树森脱口而出。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队伍延续“齐头并进” 的胸怀,除了继续带教院内年轻人, 还通过上门授课、远程教学等途径, 向国内多家医疗机构输出理念和诊疗技术。如多位专家借助以郑树森名字命名的线上“专家工作站”,给三门县、常山县等多地医院的医生授课,以及开展远程会诊。
浙大一院跨出围墙培育人才的平台还包括“树兰医学奖”。
资料显示,至今已评选两届的树兰医学奖,由郑树森和李兰娟两位院士发起,联袂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设立。核心目的在于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扶植新秀、奖掖群贤,进一步推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促使中国医学科学技术早日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郑院士把器官移植和传染病两个学科作为龙头,开展科技创新,带动整个医院发展。随着“以点促面”的格局持续多年,院内其他学科崭露头角,在保持“强者恒强”的基础上, 推动多个学科登峰。
明日之路
“在大器官移植方面,中国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郑树森伴着笑声告诉健康界。同时,他也直陈心中的担忧:目前中国仍面临器官短缺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多使用脑死亡捐献器官,从医学的角度讲,脑死亡者器官的质量优于心脏死亡者的器官,后者移植后的并发症相对更多。
正因为如此,郑树森希望国内也逐步向“使用脑死亡器官”过渡。毕竟,“器官移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生命延续,很有意义。”在他看来,解决器官短缺还有一个重要途径——推进活体器官捐献,即病人的亲属捐献器官。特别是遇到急性肝功能衰竭, 活体器官捐献能提供急诊肝移植。目前,日本和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90% 以上是活体器官捐献,而中国大陆远远未达该比例。
除了致力于拓展器官来源,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还正在继续攻克新的技术瓶颈。
目前该院肝移植专家面临着几个难题:一是研究器官移植怎样少用免疫制剂,降低其损害器官功能的副作用;二是安全实现不同血型之间的器官移植,从医学角度扩大器官来源; 三是全世界55% 的肝癌患者在中国,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适合中国患者的肝癌肝脏移植标准。
其实,早在2008 年,郑树森团队就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1. 无大血管侵犯;2. 肿瘤累计直径小于等于8 cm 或肿瘤累计直径大于8 cm、术前AFP 小于等于400 ng/mL 且组织学分级为高/ 中分化。相比此前沿用的国外形态学标准,“杭州标准”是世界上首个加入了生物学标志物和病理学特征的新标准,让中国肝癌患者增加52% 的移植机会,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使很多原本无法开展手术的肝癌患者迎来生存希望。
登峰,似乎已融入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的“血液”。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