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林谈学科建设:抬头看与低头干

2016
08/03

+
分享
评论
桂克全 / 健康界
A-
A+
时至今日,侯金林有两个响当当的头衔——亚太肝病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他在个人登高的同时,还把学科建设搞得风生水起。秘诀何在?

出生于山西平遥古城的侯金林,长大后在羊城广州成名。

早在2002年,他便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成为全国医院传染病学科首位获此殊荣的医务工作者。随后的2003年,他出任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时至今日,另有两个响当当的头衔——亚太肝病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重要的是,他在个人登高的同时,还把学科建设搞得风生水起。

秘诀何在?

抬头看大趋势

就在侯金林担任科室主任的2003年,我国开展了一场抗击非典(SARS)的“城市攻坚战”和“农村防御战”。当年被评为“全国防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的他后来体会到,此事成为国内改善传染病防治的一个重要节点。

他的感觉没错。一个典型证据是,2016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实施评估报告》中提到,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更全面保障,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其实,变化远不止这些。过去十几年,国内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防控体系越来越成熟,如面对埃博拉疫情,我国把防控关口前移至发源地非洲。另外,对于慢性感染性疾病的管理,随着乙肝疫苗的大范围使用,以及提升慢性肝炎的临床诊治水平,乙肝病毒感染病例大幅度下降,连世界卫生组织也肯定了中国在这方面对人类的贡献。

但是侯金林认为,国内传染病防治医务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正因为国家的空前重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给了医务工作者千载难逢的空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理由在于,“地球村”的迹象日趋明显,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频繁,新发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速度远高于以前。因此,对于感染性疾病认知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显然不能懈怠。另外,我国对于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及时有效诊治,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

而这些,都是传染病防治领域极具价值的学科建设方向。

调整业务布局

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就正朝着上述方向奔跑。

侯金林当初接管的感染内科在学科建设上并无显著特色,跟国内其他医院的同类科室一样,执行国家政策和医院赋予的常规任务。但就这点而言,倒是做得不错。

他不满足于此。

时至今日,该院感染内科已搭建起“一体两翼”的业务架构。主体是肝病诊治,“两翼”分别为肝胆肿瘤中心、疑难感染与发热中心。其实,筹建肝胆肿瘤中心的想法始于2003年前后,但因种种原因,直到2010年才启动,现有60张床位。相比而言,疑难感染与发热中心的建设起步更晚,2012年开工建设,现已投入使用。

侯金林称,调整业务布局,明显地促进了学科攀升。

以前,院内肝胆肿瘤病人分散到多科,多个团队诊治该疾病,“感觉挺乱”。后来他的“整合”想法得到院领导支持,肿瘤科不再收治肝胆肿瘤患者,而派出专家与感染内科一起建设肝胆肿瘤中心。由此,除了外科,大部分肝胆肿瘤病人集中到感染内科,既有利于患者得到专业治疗,也因为术业有专攻,利于医院打造一个强劲的亚专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感染内科的羽翼日渐丰满,但侯金林并未单打独斗,特别强调横向协同。比如,围绕肝病诊治,他联合院内多个科室,如肝胆外科、消化科、肿瘤内科、介入科、影像科、放疗科、病理科,组建肝癌多学科协作组,结合随访管理、网络平台等,构建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脏肿瘤”为一体的临床综合预防诊治体系。

刚提到的随访管理,随访室设在肝病中心大楼6层,每天免费为患者提供服务,包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咨询指导、预约医生、传送检验结果、短信提醒等。侯金林倡导该举措的原因是,当前慢性肝病缺乏根治手段,而规范治疗需要医生跟踪指导。

追逐共同的梦想

据侯金林介绍,全球乙肝病毒治疗有四个主要梦想:一是治愈乙肝;二是逆转肝硬化;三是减少肝癌发生;四是母婴零传播。2016年4月,第51届欧洲肝病学会年会在巴塞罗那召开,期间他还与美国、欧洲、拉丁美洲的三位肝病学会主席签署宣言,呼吁各国政府重视资金投入,携手实现“根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愿望。

在侯金林看来,前三者都离不开科研攻关。

因此,他怀揣一个观点的是,国内三甲医院除了治疗疾病,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在于临床科学研究,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要找到诊疗证据并形成指南,再对外传播,辐射至更广的范围,助力更多医生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这也是学科建设应有之义。

奉劝同行注重临床科研的侯金林,自己一直扮演践行者的角色。

2009年4月,侯金林牵头的课题--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获得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资助,预算资助高达7000多万元,创造了南方医科大学和南方医院科研课题经费的历史记录。2011年,他牵头组建南方医科大学肝脏疾病研究所,至今已形成一支以肝脏疾病为核心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团队。

推动“乙肝母婴零传播”

“你看,现在有1966个病人在线。”2016年5月18日,侯金林打开一款名为“小贝壳”的APP,指着手机屏幕兴奋地告诉健康界。

这个APP大有来头。

2015年初,侯金林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乙肝母婴零传播”理念。

同年7月28日,第5个世界肝炎日,由他牵头组织的“小贝壳——母婴传播零工程”研究项目在人民大会堂启动。据悉,该项目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主办、南方医院协办,目的是运用移动医疗APP,链接乙肝孕妇、感染科医生、产科医生,通过对病人和新生儿的全程管理,实现乙肝母婴零传播。同时,借助手机应用来记录乙肝孕妇妊娠期间抗病毒治疗情况和相关检验结果,开展患者管理和医患互动,利用大数据进行“妊娠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侯金林告诉健康界,这款APP分医生端和病人端。医生端的第一期目标是,邀请100家医院入驻,集合1000名医生,让1万名以上乙肝阳性妈妈受益。而开通病人端的目的是,他们要让科学研究项目接地气,直接指导准妈妈预防母婴传播。

至于该项目的意义,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秘书长杨希忠在一次讲话中总结,母婴乙肝传播是我国目前乙肝传播最薄弱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侯主任团队做的这个“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项目,既是科研型项目,也是公益性项目,十分有价值。

实际上,侯金林推动“乙肝母婴零传播”的举措并不局限于此,并且所有举措的共性是强调实践应用,而不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其学科建设思路异曲同工,既提倡医务人员抬头看全球大环境,找对前进路径,同时紧贴临床需求,切实服务于患者。

人物名片

侯金林,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亚太肝病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各种病毒性肝脏疾病的诊治及乙肝病毒耐药变异方面的研究,在病毒性肝炎及传染病诊疗上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暨肝病中心,是华南地区高水平的临床感染病科室,是国家重点学科消化病系(肝病部)、广东省重点学科、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教育部器官衰竭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病毒性肝炎研究重点实验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侯金林,学科,抬头,母婴,乙肝,内科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