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全覆盖”命题 上海与杭州答出花样

2016
06/09

+
分享
评论
马晓蓓 / 健康界
A-
A+
上海和杭州在家庭医生“落地”这道命题上,答出了各自花样,为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提供了范本。

家庭医生也被称作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近年来,“家庭医生”一直是个热词。支持政策的持续出台,地方试点的相继展开,让公众看到了“家庭医生时代”的悄然而至。

推行家庭医生 不乏政策支持

2010年,国家发改委、原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多策并举全面培养家庭医生的格局初步形成。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标志着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原卫生部、教育部印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及《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能力要求等。

2013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试点项目,首先在安徽、湖南、四川、云南4个省份开展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试点工作。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要通过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到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2016年,国家卫计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国家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像是给各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统一命题。

各地接到“考题”后,在“不跑题”的前提下答出花样、答得出色。

上海VS杭州 模式各不同

上海

近年来,上海不断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模式,目前已签约常住居民1027.3万人,签约率达44%。

 “1+1+1”模式

上海市探索推行“1+1+1”模式签约,即:居民在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医疗机构组合。

自2015年11月实施以来,“1+1+1”模式深受欢迎,上海市居民在该签约模式组合内就诊率达79%,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达64%。

“五大平台”助力家庭医生服务

制度平台:根据基本项目与标准,健全配套机制,建立关于平台的财政补偿、人员岗位、绩效分配等现代管理制度。

配套政策支撑平台:统一家庭医生的“责、权、利”,充分赋予家庭医生在资源配置、团队组建、任务分配、考核管理上的责任主体地位。

人才队伍支撑平台:将全科医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渠道,同时研究鼓励吸引在岗及退休临床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家庭医生的路径和办法。

优质医疗资源支撑平台:以各区县以二三级医疗机构为依托,建立区域内的影像、检验、诊断技术支持中心。

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建立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分级诊疗支持平台及家庭医生管理医保费用的支持平台等。

杭州

杭州早在2014年10月起就推行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体系,被老百姓誉为“家庭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全科医生模式真实落地。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

具有杭州市户籍的参保居民,可以自愿到所在社区的医保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择1名全科医生,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后,签约医生将为其提供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家庭病床、健康评估等个性化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配套政策:“齐步走工程”

医保优惠:杭州市的医养护签约服务费为每人每月10元,由其中签约对象承担10%,市财政承担25%,区财政承担65%。

服务价格调整:为调动积极性,杭州市大幅度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收费标准。

其中,家庭病床建床费调整为80元/ 人次、巡诊费调整为40元/人次,中级职称以下和副高级职称以上医务人员出诊费分别调整到40元/人次和60元/人次,调高的部分纳入医保报销。

绩效奖励:为了体现签约医生团队的辛苦付出,杭州市允许将签约服务费作为绩效工资的增量进行分配,并大致框定了分配比例:全科医生签约团队可得70%,其中全科医生占50%;社区管理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可得30%。

三级考核制度:对签约医生进行包括签约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考核。考核质量指标得分在9分及以上为优质签约服务,8分为良好签约服务,7分为合格签约服务。市财政对优质签约数量按35元/人进行补助,良好的按30元/人补助,合格的按25元/人补助。

发展家庭医生,是一个必然趋势,也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惠及百姓。

但在以药养医、社保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家庭医生的推进工作困难重重。

健康“守门人” 缘何缺位

1.身份得不到肯定: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认为,与大医院的同行相比,全科医生在医疗领域里常常被认为是“二等公民”或者是“二等医生”,这种看法如果“得不到改变的话,我们的服务就不能推进”。

2.薪酬与付出不匹配:有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引进2000人,但三年里流失率非常高,而社区医生流失原因中67%是因为薪酬低。

3.难有职业成就感:“小病能处理,大病能鉴别”是全科医生的特点。但也正因如此,一些人以为全科医生是“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的“万金油”,这种印象足以令许多人对这个职业望而却步。

4.人才缺口大: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17.3万人,占医生总数比例仅为6%,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30%~60%。

让全科医师拥有和大医院专科医师相当的业务水平、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才是让他们愿意扎根基层的根本前提。

本文综编自健康界、南方周末、健康报、杭州日报、新华网、钱江晚报、中国青年报、青年时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花样,命题,医生,全科,家庭,签约,平台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