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之道|刘玉杰:有一种“坚韧” 不达目的不罢休

2016
05/26

+
分享
评论
陈铮 / 健康界
A-
A+
挖掘诊疗细节、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看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玉杰如何从从部队基层卫生员走向名医。

从年轻的一名军医成长为名医,如同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除了吸收外部的“营养”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拥有一股勇于追求,不断向上的力量和良好的心态。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玉杰教授的经历,再次印证了这个逻辑。从他的言行中,还看到了别具一格的军人气质和大医成功之道。

透过诊疗细节瞭望大医精诚

2016年3月29日8点,刘玉杰查完病房,拿上随身携带的水杯,领着学生们疾步走进诊室,顺手把水杯往桌上一放,弯下身子快速浏览了上午预约的患者之后,他站直身体,请第一位患者进入诊室,原本8点半开诊的专家门诊,就这样提早开始了。

全国慕名找刘玉杰看病的患者很多,使他通常一上午就要接诊50多名患者。

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每当患者走进诊室,他总会站起来迎接患者,通过与患者交谈即已获知患者的病情,同时观察患者的步态,随后请患者到检查床上接受体格检查,再走到灯箱前读片和补充询问病史,最后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情,给出具体治疗方案。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他细致介绍每种手术的利弊,协助患者决策治疗方案。

在为患者解释半月板时,他说;“半月板就像鞋垫,再好的皮鞋也要有双好鞋垫,穿起来才舒服。一旦半月板破了,就像鞋里放了破鞋垫,行动时能不疼么?”在解释肘关节手术的难度时,他将肘关节周围复杂的动静脉及桡神经、尺神经比喻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两侧还有神经夹击”,活生生地将一个复杂的手术说成一场妙趣横生的评书。

当为患者解释手术风险时,他举了个吃鱼的例子:吃鱼时鱼刺可能会咔嗓子,但不会人人都被咔。一个简单的比喻,顿时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担心手术并发症和畏惧的心理顿时解除。他常说:“医生不能包治百病,与患者良好的沟通尤为重要。患者不是专家,医生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专业知识让患者充分理解疾病和治疗方案。医患要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换位思考,才能构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出诊的整个上午,他除了向患者演示如何作关节练习外,很少有机会坐下来休息,直到中午12点多送走了最后一位患者,这才端起水杯喝上一口水,润润嗓子。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不太大的诊室里,重复着询问病史、查体、阅片、沟通的诊疗工作,为患者解除疑惑,提供精确的诊疗方案。事实上,刘玉杰成为备受欢迎的名医,不仅仅是善待患者,他还经常告诫学生和年轻医生“医者仁心,医乃仁术,大医精诚”。

持之以恒 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

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病房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许多介绍科室荣誉的展板。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数十项发明创新的技术等荣誉,都来自于刘玉杰。援引他自己的说法,多年来他善于扑捉创新的火花,是一个敢想敢做,敢于创新的人。

20世纪90年代末,运动医学在国内是个冷门学科,但在他眼中,今后生活提高,大众运动健身蓬勃发展,难免运动损伤会增多,从解决运动损伤,功能修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角度出发,运动医学有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1997年他从美国留学归来,带回了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带回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然而,饱满的热情却遭遇了现实尴尬。追忆往事,那时的状况概括为:无设备、无器械、无床位、无患者、无平台、无团队。“只要自己认准的方向,只要有价值、有意义,无论多难也要开拓进取。不干,什么都不会有!”刘玉杰说。最难的是没有开展关节镜手术的设备和器械,于是,就在仓库里找来一台旧电视和淘汰的光源和其他器械进行改装,攒起来一台设备,自己设计和制作了30多件手术器械,第一年就做了100多台关节镜手术。

刘玉杰讲:“创业者就是为后人开山、铺路、架桥者,开拓者就是想别人没有想的事,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传承者就是学习、发扬、传承前辈的创业精神,把事业当做生命的一部分,把他做好。医生不能墨守成规,要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创新,说来易行则难,但刘玉杰坚持了几十年。十五年前,他在接诊过程中,发现许多年轻患者因臀肌挛缩出现步态问题,还有不少年轻患者因肌性斜颈而头肩歪曲。这些疾患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形体、姿态,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很大伤害。而这些疾患的传统治疗方式,都是开放式手术,术后会在病变部位留下很长的疤痕,并且手术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一个灵感突然在脑中闪过,能否通过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这些疾患?他的创新灵感就这样产生了。

关节镜技术,顾名思义,是在关节内使用的一种微创腔镜手术,关节以外的部位没有关节内那样的腔隙,缺乏关节镜操作的空间,查了大量国内外资料,从未有过将关节镜用于关节外疾病诊疗的先例。然而,刘玉杰说:“经过反复研究尝试,我们在关节外手术部位分离软组织,人工制作一个工作腔隙,将关节镜置入其中,使得关节镜微创手术在关节外的应用成为了现实。”

最终,经过不断技术攻关,刘玉杰在国内外首创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肌性斜颈松解、腘窝囊肿切除、关节镜下钢板螺钉取出等十余项创新手术。通过微创手术,解决了患者功能问题的同时,还显著缩小手术切口,减轻手术创伤,术后康复快、疤痕少。这样的创新成为广大患者的福音。这些技术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每年都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来此进修学习。正因为一个个技术创新,延长了诸多运动爱好者和运动员的竞技生涯。

“事业是团队和大家的力量做成的。”刘玉杰每年都会开设关节镜技术学习班,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学员倾囊相授自己的技艺和思路,“让每一名医生都应该成为所在领域的传承者,同时成为所在领域的创新者和开拓者。”刘玉杰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追踪其医路历程可以找到答案。

从部队基层卫生员走向名医之路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接着查房、门诊,还要做手术,忙得不亦乐乎。”稍稍放松的刘玉杰,边揉酸痛的肩膀边说:“我这个骨关节科的医生,现在也成了关节疾病的患者。上岁数了,比不了年轻的时候啦。”

说起年轻的时候,他充满感慨:“我是服从国家和部队的需要走上从医道路的。”

1969年,刘玉杰参军。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基层连队当卫生员。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士兵要服从上级的安排。刘玉杰当时一心想在战斗部队有所作为,而上级指派的岗位竟是卫生员,接到命令的他颇感意外。

从医之路,谈何容易,要当好卫生员,就必须学习很多医学知识而且难度巨大。“不过,那个时候年轻,不服输,既然上级把我安排到这个岗位,我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干好,多掌握医疗知识,服务好部队的指战员。”从此,挑灯夜读,孜孜不倦的学习成为他的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医学知识,不放过任何学习知识的机会。刘玉杰说:“当时我弄到了第二军医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的教材,一头扎进去,真的是如饥似渴的感觉,硬是啃下了这两套教材。”

除了刻苦学习,他还像对待亲人一般为部队指战员看病,凭借事无巨细、认真负责的精神,全心全意的为军民服务,还荣立了三等功。“一个卫生员在非战时、非救灾时荣立三等功当时是比较罕见的。”如今回忆起年轻时的荣誉,他仍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由于他的工作出色,后来被部队推荐报送进入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深造,系统性地学习医学知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还以为是在开玩笑,”直到从领导的手中接过去第二军医大学报到的介绍信时,他才相信这是真的。

“心怀感恩之心,学好回馈部队的培养,为军服务的信念坚定了学习的信心。”刘玉杰想:“既然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就一定要在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做到最好。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期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脱颖而出,从全年级毕业生中,选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我轮转的第一个科室就是骨科,幸运的是,当时的骨科主任卢世璧院士看中了我。我被非常幸运地留在骨科工作,后来又作为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被选送去美国学习运动医学和关节镜技术,为我今后的发展铺平了前进的道路。自此,我就在解放军总医院、在骨科和运动医学领域开始了新的征程。”时隔多年,当谈到此时,他对人生的机遇,仍怀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

个人简介:

刘玉杰,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一级,技术二级。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特殊津贴。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关节镜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肩肘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镜学组副组长。兼任多家核心期刊杂志的编委和审稿人。科研成果: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95篇,主编主译专著15部,参编专著14部,中华医学会关节镜技术教学光盘4套。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军队科技进步1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和北京科技成果三等奖各1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获国家专利5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刘玉杰,大医,罢休,关节镜,患者,骨科,手术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