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从籍籍无名到国家重点专科

2015
12/23

+
分享
评论
相海泉 / 健康界
A-
A+
从籍籍无名到国家重点专科,脑病科二次创业的经历让科主任谭峰至今仍感慨万千: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临床特色、有优秀团队、有科研成果、有创新实践……佛山市中医院脑病科(神经内科)几乎具有优秀科室的所有特征。

从籍籍无名到国家重点专科,脑病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目前该科在疑难罕见疾病的诊断、专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科研创新这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逐渐成为国内一流的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品牌,在诊断、治疗、护理、康复方面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一致口碑。

脑病科主任谭峰亲身见证并推动了脑病科的发展,他在改进临床、团队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如何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创新治疗手段,是他目前最关注的事情,他说:“现在我们需要更大的平台,让我们的思想擦出新的火花,以前我们是治病,现在是要创造一些治疗疾病的方式、方法和路径。”

艰苦卓绝的二次创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脑病科能有今天的局面,与谭峰和同事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建科之初的艰苦岁月,让谭峰记忆尤其深刻。

1994年,医院正式设脑病科(当时叫神经内科),设脑血管病门诊和中风门诊。因为科室没有知名度,公众知晓率不高,当时一年的门诊量只有五六千人,年出院患者仅三四百人,甚至连32张病床都住不满。

(创业初期,脑病科医生走村串户做义诊)

2002年,谭峰走马上任科室主任,一场艰苦而光荣的“再创业”就此开始。

谭峰介绍,为了推广科室品牌,提高社会认知度,他和同事们走出医院去做宣传、做义诊、做疾病普查。“人家担心我们是卖膏药的,我们就宣传中风预防,中风的早期信号什么,怎么争分夺秒抓住急性脑梗死‘黄金时间窗’进行溶栓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责任到人,每位医生都要带队走出去。三年中,他们的足迹遍及医院附近的社区,南海、顺德、三水、高明等佛山辖区,甚至是农村地区。

对于义诊小组,谭峰要求遵守“三不原则”:不吃群众的饭,不收费用,不要求接送。

当时谭峰申请了广东省家族帕金森病的课题,为了统计患者信息,他骑着一辆单车挨家挨户地走访,给患者登记、做检查。

方法看似笨拙,但是效果是显著的。“走一路播下了一路种子,大家终于知道了佛山市中医院有一个脑病科(神经内科)。”

回顾那段岁月,谭峰非常感慨:梅花香自苦寒来。

用“招牌菜”打开局面

有了知名度之后,如何保持科室的可持续发展?谭峰说,得有自己的“招牌菜”。

脑病科97%均为脑血管病患者,住院的绝大多数也都是中风患者,脑血管病可谓科室的主流病种。2003年,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实践探索,谭峰在全国率先提出缺血性中风的“三早”治疗模式。

所谓“三早”,即早期活血化瘀,早期康复治疗,早期情志调理。谭峰认为,血瘀是中风各证型的核心致病环节,痰瘀阻络是其主要发病机制,郁证是影响中风神经康复的关键因素。

应用“三早”理论和技术,降低中风致残与致死率取得显著疗效,如一位脑干出血并多灶性梗死患者刘某昏迷17天,经用由谭峰提出的中西医“三早”疗法综合抢救成功;香港律师迈先生(化名)突发脑干梗塞,在香港治疗后仍肢体乏力、半身麻木、行走困难,于是他慕名到佛山市中医院治疗。谭峰为其制定了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两周后迈先生偏身麻木消失,扔掉了拐杖,行走自如。

谭峰感觉有底气了,“我们的招牌菜出来了”。2005年,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的邀请,他在长春全国重点专科建设大会上作专题介绍,并优化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诊疗方案的内容,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强烈反响。中风领域站稳脚跟后,脑病科开始拓展疆域,帕金森病、癫痫等的治疗也开始崭露头角。如中医辨证治疗帕金森非运动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痴呆、失眠、头痛、抽动症、多发性硬化、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均具有独特疗效。

传承传统中医诊断

谭峰曾接诊一位加拿大的患者,患者一进诊室还没有说话,他一下就说出了患者的病症,因为“他的步态、面目表情有些特征性表现”。

谭峰要求科室医生要快速诊断。“我们要求一定要在24小时内做出诊断,因为如果医生不重视早期快速诊断,后续的治疗就会延迟。”

要做到快速诊断,必须有过硬的诊断水平作支撑。中医诊断无外乎望、闻、问、切,而其中的每一项都需要常年累月的积累和总结。如何让高水平的诊断传承开来,提高科室的整体水平?

(脑病科主任谭峰要求科室医生要在24小时内做出诊断)

谭峰告诉自己的学生,在接诊昏迷患者的时候,要问三个问题。首先问多大年纪,“老人不省人事和小孩不省人事不一样,前者可能是脑血管病,后者则可能是中毒或者脑膜炎。”其次要问发不发烧,如果发烧则可能是感染。还要问血压高低。

谭峰率领他的团队成功救治了一个又一个急危重症患者,一些疑难病例从广东省内各地甚至港澳地区慕名前来诊治。他善于钻研,凭借多年临床经验积累,一些在国内十分罕少见的“怪病”亦在他手里得到确诊。

一位67岁的男性患者4年前开始出现右侧肢体乏力,曾在多家医院按“脑梗塞”、“帕金森”诊治,症状渐重,他从患者特有的起步姿势等特征诊断为“原发进展性冻结步态”(primary progressive Freezing gait,PPFG),用健脾益气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改善。他对僵人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神经学少见病的诊断达国内先进水平。

 “我们做一个诊断,相当于破一个案子。脑病科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掌握其他很多科室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谭峰说。“医生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医生一定要经常给自己充电,要不断增加新的知识,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探索。”

“目前在慢慢给年轻人打基本功,希望能整体提升我们团队的水平。”谭峰最近正准备出版一本叫《神经科疑难病诊断》的著作,总结自己对诊断思路的一些思考。

谭峰认为,医生要有七种素质:较扎实的临床基本功、钻研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仁爱之心、教学能力以及抗压能力。脑病科每周进行一次大查房,实地的接触和观察会让感受更深切。此外,科室每周还会做一次培训,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介绍学科的新进展。科室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共20多名。

科研创新 让中医焕发新生

谭峰非常注重学习和思考,每天会花很多时间查阅文献、看书,一系列创新成果的产生与这种习惯不无关联。

“历经数千年能留下来的都是很好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要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模式、疾病谱的变化进行创新,提出新理论。中医要想焕发新生,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创新就没有发展。”

(脑病科成中医药防治中风联盟卒中单元建设单位)

谭峰1987年率先在国内建立PV脑水肿模型,在国内率先提出血瘀是中风发病核心群,其后把活血化瘀作为“三早”模式中的一环,进一步深化了血瘀理论。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十一五”国家科技项目等研究,他还首次承担佛山市唯一的WHO全球减缓头痛的流行病学科研协作项目,获国家专利四项。

谭峰透露,科室今年将在中风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希望在疑难疾病诊治方面有新的突破。”2015年12月9日,由谭峰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针对脑梗死远隔损害的影响及机制》经课题鉴定,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冯灿摄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脑病科,籍籍,专科,谭峰,科室,患者,诊断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