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 | 医生规培都培训什么

2015
11/20

+
分享
评论
郭俊 / 健康界
A-
A+
医生规培普遍开展之时,其内涵及必要性仍需熟稔。

到底怎么样来规培年轻医生,这事儿还没法说详细说明。因为“规培”不是制造机器,它不可能有一、二、三、四、五之类的步骤与程序,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或是约定成俗的规培模式。当然,职业培训模式是有的,还非常多,但那不是用来培养精英的,那是用来培训大众的。规培唯一能做得到是:让年轻医生学习各种有实用价值的医疗技能。

众所周知,医师规培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一种学习生态系统,让医师能够自动自发地学习,以知识习得为方法,而目的是为了提升能力。规培目的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且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

建立医师规培制度,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之道,对于提高医师队伍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医生职业能力与知识结构是规培基础。这种基础是在规范合理的制度规则中,尊重法律和医疗服务契约,切实遵守诊疗规范,尽职敬业,在拥有关爱患者的仁心,严守医学伦理的同时,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并向患者提供高度专业的医疗服务。

职业能力是优秀医生的基础

医院为医生提供世界先进、操作简便的医疗设备,以及舒适方便的办公环境,并建立医疗数据库以支持医生专业上的发展,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医生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更为关键的是,医院能否为医生提供股权激励和充分的治理空间。然而,医生缺乏医学专业精神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特别对于职业精神,既没有历史上的概念,又没有一个独立的学会可以依赖。因此,国内医生没有机会形成医学职业的标准,或者独立的公民社会来支撑职业精神。

对于年轻医生而言,临床医学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经验的。在已经拥有优秀技术和服务的前提下,运用好医院平台,充分地与患者交流实践,才能更快地成长。至于工作时间只能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如果背离了这种度,显然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还会失去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支配下,奉行“两个超越”的医院经营思想,就是超越医生入门的期望,超越医生培训及职业规划的期望。

那么,从医生职业能力说起,三分是看职业,七分是看能力。医生在诊疗现场表现出来的思维逻辑、语言组织、对具体疾病诊疗方案的阐述等,都决定着医生是否能胜任这个工作。同样的医疗工作,每个医生专业理论的掌握程度、个人心态、基本业务素质。当然,这些基本素养方面,有理想的勤奋,尊重或容纳别人且谦虚等等综合素养,均取决于医生自身实干中的贡献度得以体现出来。通常一位优秀医生的塑造,工作年限越长,会意味着其能力越强,这就是所谓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

能力与年龄不匹配这种情况的产生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没有在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工作,原地踏步。虽然工作业绩的好坏固然与能力相关,但尽职尽责是成功的必要前提。一个尽职尽责的医生能获得领导的重用和信任。?譬如,在医院做过五六年基础工作的医生都会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譬如,一个最基础的门诊医生,想着如何维护好病人的就诊,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其职责所在。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不同职称等级的医生,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譬如,本人接触过一位做了五六年,积累了内科学相当丰富临床医学实战经验的医生,来应聘某民营医院的大内科主任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诊疗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这种境况表明这个医生的职业能力,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升就比较困难。

其中,勤奋是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品质。勤奋是职业进步的过程,所谓进步就是被认可的过程,也是被“驯化”的过程。所谓“驯化”,就是了解规则、遵守规则、利用规则的过程。显然,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够这么勤奋,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够做到第一名。倘若医生能够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能够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战略,肯花精力投入在自我成长上,到某个阶段,职业的力量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成长为专业能力强且具有灵活性的医生。

知识结构是优秀医生的能力

基于医院的医疗运营,基本上都是由医生团队的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具体医生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医生,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过程中,医生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的意义所在。每一个不同层级的医生,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越高,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是向上发展或突破,而非一蹴而就。

近期,我去了一家大学医学院附属三甲医院,看到几位在不同科室上专家门诊的同学,身边都带着研究生学历的医生。其共性特点都是在诊疗过程中,以其非常专业或资深的造诣,吸引着不少区域病人在排队等候看病,难怪找专家看病挂上号都比较难。但这些专家也有共同的劣势,看病效率非常之快,许多病人出了诊室拿着不少检查单的困惑表情,对专家医生的那种“信任”也拎不清去哪了?因为快餐式诊疗效率违背了医生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准则。在缺少沟通时间,进一步了解病情的基础上,不顾病人利益追求绩效最大化,最终医生失去的会是自身存在的价值。

那么,这些研究生学历的医生究竟在知名专家身边“学习”到了专家的什么东东?这些医生是否会去纠结每天学习到的就是这种专家的“标杆”效果?其实,“标杆”效果就是学习知名专家串联知识与技能的活灵魂,也就是临床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也是这些专家与生俱来的和耳濡目染的,不仅知道“是什么what”和“如何做how”的两个问题的答案,而且优于并精于“为什么why”的解答,这就是专家带教年轻医生最为珍贵的财富,这种财富能否借助于教学活动有效地传递给医生并且生生不息,就是有灵魂的医生培培的真谛。显然,医生自身专业业务必须聚焦一个关键点,就是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不要奢望全科通吃。医疗服务同一概念,却有不同内涵,反映出不同层级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差异表现,但两者都面临知识结构增长动力的转换问题?。看来医生价值的实力问题不是轻而易举在这么几年内能解决的!知识技能那更多的是在规培层面,规培更多的是在文化素养的层面。

医生规培的基本要求

在目前国内医生规培体系存在有缺失的情况下,好的医院平台会比较利于年轻医生成长。问题是传统医学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是“高大上,听不懂”,而如今需要追求“接地气、讲干货、说人话”规培,怎么让医生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反思和工作。这些堪称简单粗暴的方式,却往往能直击医生内心深处。年轻医生欲要达到可以自由执业,或者多点执业的技术水平,还是得在优秀的医院规范化平台锻炼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

所谓规培中的医生是指正在接受培训的医生,也就是不能完全独立行医的医生。他们的医疗行为不规范,不能正确诊断和处理患者。正在培训中的医生有两个类型,常见的是实习医生或者低年资住院医师,由于经历和知识的缺乏,对医学和专业知识的把握不太准确,需要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工作。培训中的医生既可能是资历很浅的医生,也有可能是获得高级职称的“资深”医生。他们的医疗行为保证不了患者的安全。

作为医生要有自身职业成长能力的培育框架,如把自己职业发展定位于向专业而非管理发展的医生来说,其个人声望能否获得增值?其实就是一个从零和竞争,走向基于价值的竞争的过程。医生对病人诊疗服务的本身就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价值链的起点是“疾病”,终点是“健康”。在这条价值链上,患者与医疗服务者在每个接触点上的互动,都是价值提升的节点,在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传递体现着价值提升的效率。

眼下,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渴望自己的职业能够更有医生的尊严,同时能够实践着自己的执业理想。可现实中,从业两年左右的执业医师,基本上都是不靠谱的,很大一部分缘由,是由医生提供给患者优质服务的态度所决定的。如果医生每天使用着自以为是、未必正确的临床路径或经验去对待病人,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医生,一个杰出的医生。?

针对医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强化临床思维规培,需要建立针对性的目标:1、入站测试评估基线,2、进行专项培训,如临床带教、教授查房、病例讨论、微信QQ病例分享等,3、培训后考核,4、临床行为模式改变评估等过程,证明可以有效建立与强化临床思辨能力并能够保持。这些目标对于医院来说,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结果,就是促进年轻医生成长进步,为医生提供培训成长转型的机会,帮助医生寻找持续提升的空间和价值,甚至提供一些机会让年轻医生实践的机会。能够做到这些规培的医院,实现医生与医院共成长,才是值得医生去尊重的医院。

又譬如,住院医生需要具备三个能力:知识面、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一个没有完善临床思维的医生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甚至是鲁莽和危险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对疾病的诊断,更活生生地表现在病患的治疗过程中。具备了足够知识和技能的医生,不能保证发展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偏倚的积累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差的结果仿佛是一个巨型的仓库里面堆满了形形色色的知识技能,却难以确定调用哪个或哪些知识与技能,更难于合理精彩编排这些东西。具备一定的知识似乎不是规培医生的要务,但最终也需要核实是否具备;更多的是培养临床的基本技能,如沟通能力,获取病人信息能力、口头表达、病历文字和操作能力等。考察优秀医生的基本功主要是临床能力,非常注重同行的认可,医生的临床行不行,主要取决于同行的认可。即使做临床也必须从主治医师起步。

合格的医生是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巧,熟悉循证医学研究和临床指南,在临床实践中遵循指南,按照指南的基本要求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对指南的依从性高,能使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这是独立行医的底线,也是职业道德的底线。优秀的医生能够更为灵活地应用学习的知识,他们在指南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比如疾病危险因素、病因、发病机制、伴发疾病、患者社会经济地位、药物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等,对患者进行分层和个体化治疗。优秀的医生能够捕获新的知识,能够敏感感知更多的临床信息,能够更为深入地分析获得的临床数据,能够更全面地把握临床的全局,他们更看重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单独疾病的治疗。他们是医学的将才,是临床的能工巧匠,他们能够自如地解决、面对一个又一个临床问题。临床技能优秀、为人正直的自由执业医生团队远比在体制外更容易获得该有的尊重。

(郭俊,主任医师、资深民营医院运营管理职业院长。原陕西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副院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规培,医生,培训,职业,知识,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