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看同仁:急诊缘何“零投诉”?
急诊科无疑是医院里突发事件最多的科室,来诊病人多病情危重,工作处于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病种杂、环境杂,人员杂,工作十分繁重。是抢救时间最紧迫的科室。除了24小时待命,各种节假日甚至是春节,接诊,抢救,缝合及治疗室内依旧忙忙碌碌。
可是,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量,北京同仁医院(下称“同仁医院”)急诊科主任丁宁却认为是“家常便饭”,这些困难,丝毫不会削弱急诊科生命奇迹上演的进度。
“2014年,我们科室接诊16万患者,抢救2600余例,死亡209例,无重大医疗差错,无有效投诉,无经济赔偿。”丁宁向健康界细述同仁医院急诊科2014年的业务战况时,坚毅和自信的表情挂在脸上。他说,如果医院是一个生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就是这场战争中的“特种兵”。
丁宁还特别强调,危急重症患者在急诊抢救治疗室逗留的时间越长,后续的治疗效果就会越差。因此,保持急诊通道畅通,缩短患者从急诊科就诊至接受专科及手术治疗的时间,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多学科协作简化流程
近期,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下称“医管局”)对市属医院急诊评价体系的试点单位进行评估,同仁医院被抽查五个病例,结果显示,从患者抵达急诊科就诊,到护士分诊,再到进入手术室治疗,一整套流程下来,时间均控制在80分钟内。
这一突破性的成绩,在丁宁看来,除了急诊科108人的共同努力外,还离不开全院多个业务科室和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
“我们分为红、黄、绿三区,病人在哪儿放置,需要哪个科室配合,什么情况下属于绿色通道,都有明确标准。”丁宁称,绿色通道就是各部门环环相扣,在有限的时间窗内完成抢救工作,而这就需要医生不断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需要医院不断协调危机处理的程序。
“假如来了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患者,我们会第一时间请普外科会诊同时我们就开始进行术前准备工作。”丁宁进一步解释术前准备,90%的闭合性损伤患者并发内出血,一旦出现大出血和休克,光靠内科的保守治疗极有可能纠正不过来,所以,问诊、初步的体格检查以及检验结果报告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而很多时候,为了争分夺秒,接诊医生初步检查能够确定病因的,就会与会诊大夫沟通后,请示上级大夫后直接上手术。
时间第一,生命至上。为了更好地体现急诊救治的快捷,同仁医院急诊科配备了包括内科、外科、神经内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妇产科在内的专业诊室和50张病床。除此之外,还配有专用手术室、药房、放射诊断室和检验中心。
严格准入把口急诊
众所周知,医院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的目的,就是保证急救快捷和有效。
为此,卫计委要求各医院将急性心梗、脑梗死、多发性复合伤、高危孕产妇抢救等一些能够快速确诊、不伴有并发症的常见病纳入到急诊绿色通道。丁宁称,像心衰、呼衰这些由多方面基础性疾病诱发所致的疾病,经过此次医管局的评估,拟将被剔除。
不仅急诊绿色通道有严格的疾病准入标准,丁宁告诉健康界,同仁医院庞大的急诊科室,也实行严格的准入制。“急诊科的医生需经过第一阶段全市统一的三年规范化培训和第二阶段的五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达标者才可以进入科室。”他还称,由于急诊绿色通道很可能省去影像学检查的步骤,这就需要接诊医生具备扎实的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
丁宁认为,急诊科绝非单纯的业务科室,更是一所医院整体实力的集中体现。
“出门诊有三次确诊率,第一、二次不成,还可以找高级医生确诊;在病房有三级查房,一个患者由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和主任医生共同负责;而我们只有一位医生值班,要练就火眼金睛,还要通晓全面的医学知识。”丁宁说,我院急诊科70%的急诊医生是专科急诊医生,同时,3年以下的住院医师不能接诊,护士只有工作满1年后方可独立工作,而分诊护士的标准则是6〜7年以上工龄的高年资护士。
急诊乱象亟待规范
如今,专科细分可以说是医院发展的大势所趋,很多医院早已林立多个亚专科。可单就急诊科的留观情况,反而因此受到连累。“如果患者是单纯的心脏病、脑血管病,倒没有问题,一旦牵扯到肾功能不好、肺功能不好、心功能不好和脑功能不好等多脏器功能不好的,哪家医院都说不好该去哪个科室。”丁宁如是说。
除此之外,作为危急重症患者的一线窗口,理论上,急诊科应按病情轻重缓急安排救治顺序,而当前的急诊科却面临着另一尴尬的局面——“急诊不急”。
“逢年过节医院门诊晚间停诊,有的患者很可能没有达到急诊标准就来就诊,作为医生,我们会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这就占用了很多空间和时间,等于占用了一部分急诊资源。”对于这种现象,丁宁颇感无奈,便宜的急诊挂号费、缺失的急诊优先政策,都多少促成了“急诊不急”的现象。丁宁也只能寄希望于社区首诊制尽早到来,期待今后只有危急重症患者才能直接到大医院就诊的一天。
另外,谈及院外急救和院内抢救的衔接,丁宁称之为老生常谈。这是因为早在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就开始拟建“急救信息联网系统”,而至今杳无音讯。丁宁告诉健康界,现在的危急重症患者急诊绿色通道,只有患者到达医院后进入抢救流程方才启动,而事实上,如若有完善的信息化布局,急诊的院外急救也可以是绿色通道争分夺秒的关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