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院士的医生不是好院长

2015
03/24

+
分享
评论
贺潇 / 健康界
A-
A+
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院士这个头衔都显得有点遥不可及,但是起码得知道别人是怎么当上院士的。

古往今来,在每个行业里都有一些天生就是用来被膜拜的人,比如说院士。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院士?这个问题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可能都有些遥远,但是俗话说得好:不想当院士的医生不是好院长。虽然在成功的道路上总有那么几个试图忽悠你的人,但是小编用这个月工资保证,下面的这篇“攻略”绝对靠谱。

医疗“国家队” 几乎都留过洋

在2013年新晋的两院院士里,那些知名的大医生几乎组成了他们那个年龄层次的医疗国家队。既然要代表国家水平,那自然就少不了国际上的交流。虽然近几年国内的医疗水平提升非常迅速,但是想要快速并入通向院士之路的快车道,出国留学似乎成了必然的选择。

2013年新晋的两院院士中,不管是做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一些留学背景。有的人目标明确,到国外专攻某个领域,学成之后回国带领团队共同成长。有的人在国外已经打拼出了一片天地,回国以后也显得游刃有余。

随手举几个例子,同仁医院的韩德民院士,曾经在日本金泽医科大学修读医学博士和医学哲学博士学位。阜外医院的胡盛寿院士,也曾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修心血管外科。而天坛医院的赵继宗院士,曾在1990年被派往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进修神经外科1年,次年转到美国Henry Ford医院神经外科,进修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以及显微神经外科。

不管是单刀直入,还是曲线救国,留学的经历对于成为一名院士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对那些看到这里就已经动心的医生们,小编只说一句:院士路漫漫,出国要果断。

看看他们“开挂”一样的单挑能力

每当有个一院士Duang得一声横空出世,总是会有人在旁边仿佛看破一切地说:看,他身后有个团队。

当然,团队牛个人才牛,但是也只有个人牛才能带的起一个团队。所以攻略的第二步,就是要修炼自己的单兵作战能力。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在某些学术领域内,国内专家的单兵作战能力依然不足。甚至还有国外一名专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单挑国内所有成果总和的现象。

而两院院士的评定,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造专业领域内的领军人物。在2013年的新晋院士里,有很多人都表现出了如同开挂一般的个人能力。同仁医院的韩德民院士四十多岁时,就依托国际先进的鼻内窥镜技术,在原有耳鼻咽喉科的基础上创建了头颈外科,成为了同仁医院在眼科外的另外一个优势科室。

除了临床实践工作,在学术上一骑绝尘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在爱思唯尔2014年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中,新晋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被评为“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类别第一名。

虽然专攻的领域不同,但每个院士都可以称得上是战斗力爆表的逆天存在。其实你每个人都是从零开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想要变大牛,那就接着看下去。

医学大牛们的超强“续航”能力

每个刚刚走上自己工作岗位的小医生们,提到这些牛人,大都只能用一种仰望的姿态来顶礼膜拜。其实大牛们的成就也是在临床和学术上常年积累出来的。这时候就少不了通往院士之路的另外一种能力:续航能力。

很大程度上,这里提到的续航能力既要看医生能在手术台旁能站多久,也要看他能在电脑桌前坐多久。其实看看每个院士的简历,都可以看到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的几百篇论文,和几十篇SCI,这就是一个学者在学术上持续的影响力的体现。

虽然对于医生的职能在近几年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从目前医学领域的主流声音来看,医生还是要进行研究。如何看待医学实践和论文的关系?2013年新晋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认为,行医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临床与研究的高度统一。而研究有多种,医生可以不作基础研究,但不能不作临床研究。研究需要总结,以论文形式表述发现、揭示规律。医生作为知识分子,必然担负知识创造的责任。

大牛语录要好好地研究一下,在通向院士的道路上,研究和临床对于医生来说就像是飞机的两翼,不想跑偏就得平衡发展。当然,如果您坐的是一路高升的“直升机”…那就当小编什么都没说过。

专业之外 满满的社会责任

在当选院士之后,一个医生的身份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实想要成为一个学科内最杰出的专业型人才,自己的视野不能只集中在专业上。在很多院士的成功之路上,专业领域的贡献只能占一部分,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的回馈。

针对我国耳聋约2780万人的严峻现实,韩德民院士1993年以来带领团队完成17.1万例新生儿听力筛查,1997年成功开展我国第一例儿童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为减轻聋儿家庭经济负担,先后五次往返台湾大陆之间,促成台塑集团向大陆捐赠15000例人工耳蜗,市值人民币30余亿元。

除了社会公益活动,院士们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作为为数不多的女院士,沈阳军区总医院的韩雅玲院士除了专业方面的成果,还很好地做到了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衡。她与父母和公公的感情一直很好,与老人们同住期间,每逢公出前,她都预先把老人的换洗衣物整理好,放在老人的床头;把生活用品提前采购充足,叮嘱爱人一定要细心照顾老人。出去后,坚持每天给家里打一次电话问寒问暖,回来时还不忘给老人们买些礼物。

每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不同,但是想成为一个院士,自己的价值就不可能只体现在学术方面。不管是公益价值,社会影响力,还是道德榜样,在这些新晋院士们的身上总有些学术之外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篇攻略虽然看起来带着一些戏谑的成分,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对于那些领导学科发展的医学前辈们的敬意。竞争院士是一场马拉松,能完成全程并且取得名次的人可能并不多。不过即便是没有成功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医生的职业道路很漫长,不妨把这些院士作为一个标杆,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最后的成功离你就不会太遥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院士,医生,院长,医学,学术,攻略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