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观察|给编制给户口 社区医院能留住人吗?
北京市朝阳区卫计委直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前发布招聘公告,针对2015年非京生源本科应届毕业生抛出一系列“诱饵”,其中仅北京户口和事业单位编制这两项,就足够让毕业生应聘时挤破脑袋。作为全国社区卫生发展的高地,北京对于社区卫生的重视显得相当有诚意。但是,从往年的报名情况看,并未出现如国考一样的火爆。
近日,健康界走访了北京数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号大厅零零散散的几名拿药患者,与大医院熙熙攘攘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这让社区医院在气势上就落下了一大截。专家学者曾多次表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向前推进,全科从业者未来的道路未必难走,然而现实的状况依旧不容乐观。
医学院校学生下基层没积极性为哪般?
目前,社区医生队伍多半由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科医生组建而成。有业内人士认为,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单位少,基本上都在三甲医院,尽管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得到更严格的培训,但现实是学生们习惯了三甲医院的这种学有所专,就更加不屑于留在社区医院。就在大医院建分院以及民营医院扩张都在提速之时,对医生的庞大需求量导致一些定向毕业生宁愿毁约,也要想尽办法摆脱下基层的命运。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辅导员余皖婉告诉健康界,该学院一年招收临床医学的本科生400多人,其中一半学生考研升学,剩下的被各级大医院和江浙地区的医院消化,最差也要去县医院。余皖婉说:“基本没有本科生愿意去社区,没找到工作的宁愿在家专职考研也不会去社区医院。”
沙悦是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教学秘书,她告诉健康界,近年来不少协和8年制医学生通过交换项目走出去后,会对全科医学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发现无论在欧美、澳大利亚还是台湾、香港,全科医学都是个有吸引力的学科,然而,当他们面对国内基层医疗机构现状时,做全科医生,尤其是做社区全科医生的想法往往很快会被放弃。
海淀区一年走了900多名社区医生
为了让医学人才留在基层,卫生主管部门可谓煞费苦心。北京市朝阳区卫计委直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此次招聘政策具体包括:一经录入,进入事业单位正式编制,与用人单位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接收后安排到北京市三级医院进行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预防医学专业除外);工作满一年后可参加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工作满五年后,可攻读本专业在职研究生。不仅如此,还有北京户口在向应聘者“招手”。
看似优厚的待遇,却无法稳固社区医生队伍。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司社区处处长刘利群在健康界举办的第三届基层卫生大会上,将人才匮乏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困难之首。在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卫生工委的杨剑飞对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流失痛心疾首地表示:海淀区仅2013年就流失了930多名社区中心的医生,有的去了医药公司,有的去了民营医院,目前区里全科医生缺口达三分之一,预防保健人员缺少三分之二。很显然,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带着户口走的。
什么加速了人才流失?
收入不体面
是什么让工作了几年的社区医生拔腿就走呢?不得不承认,首先是收入。杨剑飞认为,去年北大国际医院、清华长庚医院相继开业,公立医院有一批医生和护士跳槽了,从业满5年的大夫过去后,每年起薪据说在16万元以上,而社区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每个全科医生每年的收入只有8万元左右。显然是待遇问题加速了社区医生离开的步伐。北京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志军平时也没少听到医生对收入的抱怨。他告诉健康界,8万元可能只是税前年收入,社区医生最终拿到手的收入远低于这个数字,对于医学院校毕业生来说,这个收入实在不太体面。
社会地位不高
社区医院里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名慢性病患者拿着药盒一屁股坐在医生对面就要求给开这种药,如果医生想多了解些病情,遇上脾气好的会给医生描述下情况,赶上脾气急的,一句“你不就是开药的吗?哪儿那么多话”,直接把医生的问诊全噎回去。北京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李丽(应对方要求,化名)告诉健康界,社会地位低以及患者的不认可,总是让年轻的社区医生内心充满挫败感。
张志军对目前国内全科医生社会地位问题也是连连摇头。“在国外,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以澳大利亚为例,全科医生比专科医生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而且那里的全科医生都有自己的诊所或是自由执业,而不是像国内这样,把医生禁锢在编制当中。”张志军说。
药品种类少和没完没了的转诊单
尽管在很多患者心里,社区医生早已沦为了“开药机器”,但更多时候,这个“机器”还要应对“零件不够”的尴尬。李丽说,治疗2型糖尿病的格华止是典型的慢性病常用药,但是由于没有被纳入政府采购平台当中,患者在社区也见不到这种药,只能到大医院去找。
除此之外,药品质量问题引发社区医生的担忧也由来已久。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医生提到,过去社区医院的双黄连都是由三精制药生产,但是政府统一招标之后就变成了不知名的牌子,而且过去很多同仁堂出品的药也没有了。虽然换了厂家药价也跟着降低,但是有些药价格明显连包装都不够,这样的药让医生根本不敢给患者用。
至此,社区医生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在各地政府主导建立组建医联体之后,不少患者干脆把社区医生当成“号贩子”,唯一不同的是,号贩子收费,社区医生免费为患者挂大医院的号。“有时患者的疾病明明可以在社区解决,但是人家就是强烈要求将自己转诊到大医院,医生也没办法。”李丽说,面对每天成堆的转诊单,社区医生的心里并不好受。
全科医生,明天会更好
显而易见的是,尽管给户口给编制,但这对于医学院校毕业生来说,这些依然只是招聘广告中提到的“小恩小惠”,太多的艰难险阻,将优秀的毕业生拒之社区医院门外。
“待遇不好吸引不来人才,没好医生百姓也就不来看病,而社区不能解决百姓就医需求又很要求政策倾斜、进一步提高全科医生待遇。”沙悦曾一度认为,解决基层医疗机构问题,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但实际上近年来全科医学的发展和社区医疗的进步有目共睹。“政策导向和人员培养这两个方面同时推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沙悦说。
众所周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推进以及家庭医生首诊制逐步建立,社区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是大势所趋。仅从晋升这方面来看,政策对社区医生的倾斜就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晋升通道狭窄仿佛是将优秀医生留在基层的“绊脚石”,然而,在健康界的采访中发现,目前社区医生已经可以有更美好的职业生涯。张志军说,经过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如果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可以提前一年申请职称晋升,并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到全科主治医师岗位。也就是说,相比大医院,社区医生在最初的晋升更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各大医院已经响应政府号召加入到全科医生住院医规范化培训的行列中来,除首都医科大学这一传统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外,协和、北大医学部等都开始招收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2014年,北大医学部首批全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已经有多人选择留在北京的社区医院。随着全科人才培养的加速,优秀的全科医生,必将成为未来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坚力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