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北京协和医院曾宪九教授:当好医生科学家

2014
10/30

+
分享
评论
江华 陈伟 / 健康界
A-
A+
曾宪九教授的一生,首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外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极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科学家。

2014年是曾宪九教授百年诞辰。作为曾经在协和医院接受过训练的年青科学人,也作为正从事于外科学和临床营养研究的小字辈,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应该写一点纪念文字。

余生也晚,无缘一睹大师的风采。然而,我们的研究训练,却是从曾教授亲手创建的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代谢与营养实验室起步的。初进实验室,在实验室最显著的位置,就摆放着曾宪九教授的照片。问问这是谁,实验室的老师告诉我说:"这是曾宪九教授,是我们实验室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外科学的大师,从师承上,应该叫一声太老师的"。那时,我们对曾教授的认识,可谓高山仰止,视为可尊敬的祖师爷。这样的一种感觉更多是崇敬,但却没有亲近感。

距离的拉近是在我们通读完《曾宪九论文选集》之后[1]。这一阅读经历,使我们对曾宪九教授的外科造诣、治学思想以及研究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实事求是地说,这一经历对我们作为临床医师和科学家的人生定位,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曾宪九教授对我们最为深刻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医生科学家

外科医师或者任何临床医师都应当立志成为全面发展的科学家。曾教授的一生,首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外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极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科学家。作为外科大师,他的人生目标是为患者解决病痛。但是,他为患者解决问题,不限于做好手术和临床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临床问题出发,综合利用基础医学、生物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各种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研究,找到在临床上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他开创的胰岛素瘤研究、建立重水稀释法测定人总体水技术、率先进行肠外与肠内营养研究和实践、建立危重病医学学科[1,2,3],都是从临床出发,综合利用一切当时可用的科学手段回到临床去解决问题。

医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先驱者

与此同时,曾教授的过人之处,还体现在他对整个外科学学科发展的敏锐视角,以及极具前瞻性的系统研究战略思维。1978年,曾宪九教授联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科学家,发表了《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诊断急腹症》一文[4]。这篇文献,曾经长期的被研究者忽略。在他去世后,后人编选《曾宪九论文选集》时,也没有将之全文收入,仅仅以存目的形式列入附录。然而,在任何意义上,这篇文章都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科学文献。

40年前,计算机科学之于医学研究,还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学科。人们提到计算机科学的医学应用,最多是想到可以用它来管理数据。但是将之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在绝大多数同时代人心中,无异于科幻。40年后,"大数据"、"数据挖掘"终于渗透到医学实践和研究中。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又一轮对欧美先进国家的追赶。而曾教授的这项工作,将使我们感到无比自豪:这一开创性工作毫无疑问的使中国的科学家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这一可谓振聋发聩的研究,可算得是到今天为止的现代中国医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我们也有理由羞愧:曾教授去世后,这一重要的方向几乎就被遗忘了,尘封于历史文献中数十年。这篇文章将时刻提醒我们:在医学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并不低人一等。这篇文章还在不断的提醒我们:一旦清晰的定义了临床重要问题,一旦不仅仅把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狭小范围内,勇敢的跨越学科界限,应用一切可能的技术与方法,则解决方案可能就在眼前。

更为难得的是,曾教授的这一选题,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形下,如何利用计算机帮助急诊青年医师快速、准确的识别可能危及生命的急腹症。这一思考所具有的公共卫生视角以及潜在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代。放在4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临床研究思想,不仅是十分宝贵和先进的,更是稀缺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各种灾难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多的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一方面医疗设备、药物和技术层出不穷然而可用的医疗资源又极其有限的时代。如何善用技术?如何巧妙的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既解决个体患者的病痛同时又提出公共卫生意义上可负担的解决方案。曾宪九教授留给我们的这笔财富,弥足珍贵。

辩证唯物主义者

进而言之,曾宪九教授的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至始至终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医学科学观[1,5]。曾教授的研究,既重视对包括代谢研究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当时先进的工具的应用,更着眼于将临床问题提升到系统论和工程科学的高度去加以解决。正因为如此,使他成为外科学多个学科当之无愧的奠基人。换而言之,我们今天学习曾教授,尤其应当学习他的这一种系统的医学研究观,努力地实现知识的整合,把来自于人为分割的各个学科的零碎信息,整个地重建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言之,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系统生物医学"研究的本质。

医学研究,就其哲学本质而言,正是对疾病和生命现象的历史研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恩斯特·迈尔教授早就指出,对于生物科学而言,概念框架的构建远远大于对科学事实的发现[6]。另一位同时代的大师,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费尔南·布罗代尔教授在其革命性的历史著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则指出:"引起轰动的事件往往只是这些宽阔的命运的瞬间和表象,而且只能用这些命运予以解释"[7]。布罗代尔教授所指的"命运",正是迈尔教授哲学观中的"深层概念框架"。在这一意义上,曾宪九、迈尔和布罗代尔三位大师殊途同归: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都体现在提出对各自领域的根本性问题的整体性解决方案上。


参考文献

1.裘法祖主编.曾宪九论文选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1986

2.曾宪九,蒋朱明,费立民.测定人总体水的重水稀释法.中华医学杂志.1965,51:612-617

3.蒋朱明,朱预,张思源,曾宪九.静脉营养与要素饮食应用于肠瘘治疗.中华外科杂志,1979,17:140-143

4.黄冯玲,朱预,李汉忠,蒋朱明,曾宪九.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诊断急腹症.医学研究通讯,1978,9:27-30

5.曾宪九,青年外科医师的培养.实用外科杂志,1984:55-56

6.恩斯特.迈尔.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2010

7.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北京,1998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创伤代谢组多学科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营养与代谢实验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北京协和医院,曾宪九,科学家,医学,教授,科学,外科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