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没有他们,得上埃博拉的或许就是我们!

第十五届会长之一:朱章赓
朱章赓,1900年生,浙江省义乌陇头朱山头下人。又名季青。早年就读上海南洋中学,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和五四运动。1920年秋,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后,在上海、南京卫生部门工作。1932年,至美国耶鲁大学进修,得公共卫生博士学位,获国际奖学金,考察欧洲各国包括苏联的公共卫生。1934年5月回国,任南京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卫生教育系主任,兼中央大学卫生教育科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所长,卫生署中央卫生实验院院长。1947年4月,到美国纽约,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过渡委员会卫生组副主任。后任国民政府卫生部次长、代理部长,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理事、第十五届理事长。1949年9月辞职。1950年5月,应聘至瑞士担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卫生行政组主任,与我国驻瑞士使馆建立联系,为扩大我国政治影响、争取爱国力量做了大量工作。1963年10月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后一度任职卫生部外事局。1975年,当选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副会长,是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五届会长之二:姚克方
1919年入长沙湘雅医学院学习。1924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以论文《血吸虫病临床观察》出色被吸收为世界寄生虫学会会员。1925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寄生虫学科4年。1929年和美籍教授富士德共同编著出版《华林睾吸血虫病》一书,为中国最早对血吸虫自然形态、生活史与流行病学全面研究的专著。1931年主办南京临时灾民医院。1924~1937年,先后在《中华医学》与德国寄生虫病杂志、美国细菌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医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1934年8月,由教会资助赴美国北卡罗利纳州窦克大学医学院任研究员。1944年8月,赴美国考察卫生一年,并成为美国公共卫生学会会员。1950年调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兼汉口协和医院院长、汉口博医技术专门学校校长。博医技专原为教会小型技术学校,在其领导下,与中南卫生人员培训班合并,成为一所500余人的卫生技术学校(后改为中南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至1955年,共开办18个卫生技术专业及专业文化补习班,为中南地区培养大批医疗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干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两次率中南地区医疗手术队赴朝鲜,为志愿军伤病员服务。
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和第十八届会长:傅连璋
傅连暲(1894年-1968年),字日新,福建省长汀县河田乡伯公岭村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随在长汀教会工作的父母进入长汀,就学于长汀一中,毕业于汀州福音医院的亚盛顿医馆,1925年出任长汀福音医院院长。1927年8月,南昌起义军路过长汀时曾收留起义军的陈赓、徐特立等300多名伤病员在福音医院治疗。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领导福音医院积极收治红军伤病员,1932年1月创办“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培训60多名红军医务人员。同年秋,应毛泽东的建议,将福音医院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1933年初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将医院迁往瑞金,成为中央红军第一个正规医院。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以他的妙手医术保证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王树声、邵式平等大批中央领导、战士的健康,在军中有“红色华佗”的美誉。到达延安后,历任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傅连暲长期担任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和医疗卫生教育工作,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为解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卫生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后勤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务委员、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革”期间遭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于1968年3月29日被迫害致死,终年74岁。1975年,中央军委为傅连暲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傅连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工作创始人之一,在发展中西医,普及祖国医学,培养医学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八届会长之二:贺彪
早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担任红二军团医院当看护长。1931年,任红九军第二十五师医务所所长。后担任红三军卫生处处长。1934年,担任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后随部参加长征,任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第四师卫生部部长。1937年,升任红二方面军卫生部部长兼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卫生部部长。1940年,升任120师卫生部副部长、部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西北野战军卫生部部长,第一野战军卫生部部长,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1977年,改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其子贺平为邓小平之婿。
贺彪不但医术高明,而且也为我军初创时期和建国初期人民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许多在红军医疗战线工作过的老同志都记得,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红二方面军的卫生工作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前方和后方医院,有治疗和防预体系,有完整的组织系统和人才梯队。这一切都与贺彪密切相关。在抗战时期,贺彪领导的一二○师卫生部门已开始了科研和人才教育。我军最早、最正规的医疗卫生人才教育基地,也就是后来的第四军医大学的创建,就有贺彪的心血。贺彪是我国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主张者,在解放初期就受到毛泽东的当面肯定。解放后,贺彪担任了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并同其他卫生部领导一起,为发展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多次受到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第十八届会长之三:钱信忠
钱信忠(1911年-2009年),1911年出生于江苏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1965年至1973年以及1979年至1982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1982年至1983年)。钱信忠任计生委主任期间提出“一胎上环,二胎绝育”,仅1983年就实施女性绝育手术1600多万例,1983年获首届联合国人口奖,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著有《人口新作》。是中共十二大代表,中顾委委员,第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第二十届和第二十一届会长:陈敏章
1949~1955年在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首都医院院长。1984年9月起,先后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部长、党组书记,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几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科消化疾病、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特别是在消化系统内镜诊断治疗技术等方面卓有建树。提出发展预防保健、农村卫生和继续振兴中医药三项工作重点,组织多部卫生法律法规的调研和起草工作,主持制定一系列对卫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积极推进医药教育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金质奖章和“戒烟奖”,并获得美国霍普金斯等大学的多项名誉学位和荣誉称号。
以上资料查阅于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0人喜欢
0人收藏
登录后评论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