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72 小时热文

陈静瑜肺腑之言:十年磨砺打造移植界神话

原创 文/刘颖慧 2014-07-24 来源:健康界
A- A+
摘要 从市级肺结核医院的医生到全国最顶尖的肺移植专家,率领团队在二级医院打造出全国最好的肺移植中心,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2006年,原卫生部针对器官移植实施准入制度,审核时遇到一个难题:按照新的准入要求,三甲医院才能开展器官移植,但当时还是一家二级医院的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此前已经完成了中国一半的肺移植手术,并且术后存活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最后,无锡的这家医院毫无争议地获得了移植资格,其肺移植团队的领军人物陈静瑜开始逐渐走向公众视野。

2010年6月,卫生部确定了心、肺、肝、肾四大器官移植数据统计中心,陈静瑜带领的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中心,与北京阜外医院、解放军309医院和香港玛利亚医院等3家顶级知名医院一起榜上有名。

因为难度大、技术复杂,无论在哪个国家,器官移植率先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疗中心开展,几成铁律。陈静瑜的团队何以一举打破了这个铁律,成就移植界的神话?健康界带您走近@陈静瑜肺腑之言,探索这背后的秘密。

屌丝青年也要追上最美丽的“公主”

健康界:您的资料显示,您1985年从苏州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无锡市肺结核病医院,这是一家以治疗肺结核为特色的医院,在很多年轻医生看来几乎没有任何“前途”。您是如何从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

陈静瑜:得知被分配到无锡市肺结核病医院时,我的确很失落,当时肺结核病医院的院长亲自做我思想工作,告诉我医院要筹建胸外科,可以让我做胸外科医生。我一听可以做胸外科医生马上就同意了。上班后我先做了一个月的内科医生,然后去当时的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进修。两年后,医院外请了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一位主任来筹建我院胸外科,我们两个人就把胸外科撑起来了,有手术他过来做,做完后都由我来管理。我成了名副其实的24小时住院医师,所有的病人从入院到手术再到术后管理我都要负责。

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多,非常艰苦,女儿出生时我都还在医院值班,在医院里除了管病人就是看文献。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2000年,无锡市卫生局开展“三名工程”,挑选一批青年医生重点培养,总共十来个人,我很轻易就通过卫生局的选拔,获得了国内顶级医院进修和出国学习的机会。

那时,北大人民医院张国良教授刚刚开展自体肺叶移植治疗肺癌,我很感兴趣,就到了北大人民医院胸外科进修,进修期间学会了很多手术技巧。因为不停看文献,我又瞄准了多伦多的肺移植中心,不断给他们的负责人ShafKeshavjee发邮件请教问题,Shaf教授也很热情,每次都耐心回复。半年之后,我觉得时机成熟了,提出要到他那里进修,Shaf教授马上就答应了。

健康界:业内都知道肺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手术,您为什么要选择肺移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陈静瑜:作为胸外科医生,我很清楚终末期肺病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肺移植治疗一定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1998之前,中国肺移植开展不足20例,且只有2例长期成活,肺移植技术长期停滞不前,但随着抗排异药物的出现和医学整体水平的进步,国外的肺移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我当时感觉肺移植就像是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尽管我是一个屌丝青年,一样也想追上最美丽的公主。

健康界:中国医生到国外进修,很难获得动手的机会,十年前更为困难。您是如何融入他们,学到肺移植的核心技术的?

陈静瑜:我到了多伦多之后,只能跟着看手术,连拉钩的机会都没有,我就不停找机会。一个月后,有一天,Shaf教授一边给一个中国肺癌病人做手术,一边向我抱怨中国病人真愚昧,诊断了肺癌之后不接受正规治疗而去吃中药,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Shaf教授问我中国对肺癌的诊疗理念是不是特别落后。我赶紧解释说,虽然整体水平还比不上国外,我们也有先进技术,比如自体肺叶移植治疗晚期肺癌。Shaf教授一听就来了兴趣,安排我给大家讲一次课。我足足准备了两个礼拜,给外国同事看了我们做的手术图片,这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大家围着我问了很多问题,从那以后我就融入到他们的肺移植团队中了。

从零开始组建团队,从主刀转向“师傅”

健康界:开展器官移植手术需要一个技术精湛、合作默契的团队,对综合实力要求非常高,您是如何在一个二级医院建立起国内最好的肺移植团队的?

陈静瑜:我是奔着开展肺移植的目的去多伦多的,在多伦多期间,我天天跟在肺移植团队后面研究、观察每一个细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去查资料或请教他们,一天没休息过,连圣诞节也不例外。那段时间,我拍了几千张照片,把所有的资料按照手术、ICU、麻醉、护理分类打包,回国后把这些资料交给医院,然后就按照多伦多的标准组建团队,配套的人员、仪器和药物很快就到位,然后我们马上开展了动物试验,准备做第一例手术。

2002年9月28日,有一个肺气肿、严重肺损毁的贫困病人同意做肺移植手术,我们为他实施了手术,手术很成功。我在医院里持续观察了一个礼拜,直到他脱离危险才回家。首例移植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团队,一年后我们又用了一个供体的左、右肺分别完成了两例单肺移植手术。

健康界:2006、2007年我国器官移植到了低迷期,很多移植中心就在这段时间被别人赶超了,您是如何带领团队度过这个时期的?

陈静瑜:那段时间做移植的病人特别少,我就不停到很多医院呼吸科去做宣传,给他们讲肺移植是怎么做的,甚至把他们请过来观摩肺移植手术。很多医生看了之后非常震撼,再遇到终末期肺病的病人,内科治疗没有办法了,就推荐他们过来做肺移植,就这样和很多呼吸科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到了2008年,做肺移植的病人慢慢多了起来。

健康界:您的团队去年做了70例肺移植,今年可能达到年肺移植100例,进入世界三大肺移植中心。听说你们经常一天做四五台肺移植手术,这只有一个高手如云、配合默契的团队才能做到,您是怎样培养这支队伍的?

陈静瑜:我们的肺移植技术逐渐成熟之后,我开始逐渐走向“师傅”的角色。我更愿意放手给下面的医生主刀,我上台手术指导,遇到紧急和疑难情况再由我来处理。现在,我们团队已经有两位医生可以单独完成肺移植手术,甚至可以去外院指导手术。我做了一张非常清晰的肺移植手术流程图,在这张流程图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团队都总结经验和教训,演练、改善、提高,到现在,肺移植受者1、3、5年存活率已经达到80%、70%和5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10年来,我和我的团队还先后到北京、广州、南京、杭州、武汉、吉林等10多个省市的30多家三甲医院,帮助开展肺移植。我们团队毫无保留,把全套技术倾囊相授。我不喜欢保留,只有更多人掌握了这项技术,肺移植才能在国内发展、成熟起来,这项技术才能得到推广,让更多病人获益。

为器官移植奔走疾呼,感慨器官移植受限太多

健康界:尽管这些年肺移植的例数不断上升,跟国外比起来仍然进展缓慢,您认为是什么制约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陈静瑜:最大的限制还是供体不足,这跟我国的器官捐献制度有关。以前我国的移植器官几乎都来自死刑犯,国际上对我们的器官移植很排斥,甚至有人呼吁全面抵制中国的肺移植。这些年我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我每年都呼吁健全我国器官捐献体制,近年来我国有了越来越多的心脑死亡器官捐献,今后需要继续宣传让器官捐献的观念深入人心。

另外,我国的肺移植观念太落后,做肺移植的病人几乎都是“死马当作活马医”,这其实也加大了移植手术的难度。有一位患者是带着呼吸机坐专机从北京赶过来的,因为病情太重,还专门派了两个协和医生跟着。我一看病人已经瘦到皮包骨头,只有七十多斤,都没敢抱多大希望,结果没想到他竟然移植成功了。我国病人做肺移植的目的是救命,而国外病人做肺移植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我们很多进行肺移植手术的病人,在国外已经不符合手术指征了。在美国,患者的预计存活期为2年时就开始排队等待肺源,以进行肺移植。

还有,我国肺移植的花费为30-50万元,但目前大部分地区尚没有将肺移植列入医保,这也大大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开展。

非典型文艺宅男,坦言成功难以复制

健康界:都说您热爱马拉松,最好的成绩是2小时49分,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您是怎样做到的?

陈静瑜:我从小体质瘦弱,为了当“三好”生才练习长跑,后来慢慢就喜欢上了。大学五年,我每天都跑5-10公里,雨雪无阻。追女朋友的时候,我让她去看我参加长跑比赛,我对她说:“前半段你就别看了,你只需要看我怎么跑最后2公里。”我跑步时从来不管别人怎样,只按照自己的节奏跑,到了后半程好多人累了,我就轻松地一个个超越他们,享受最后冲刺的快感。

健康界:经常见您在微博里晒自己刻的图章,这是怎么学来的?还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吗?

陈静瑜:我刻章是七八岁的时候自学的,大学期间我觉得学医太狭隘了,经常跑到图书馆里看世界名画、美术史之类的书,这些对我的篆刻有很大启发,后来在苏州拜师篆刻家张寒月,技术才逐渐成熟。我非常享受构思、画图设计和雕刻的过程。现在想来长跑和篆刻对我做外科医生都有极大的帮助,长跑锻炼了我的毅力、耐力和好体力,篆刻则给了我一双巧手和追求完美的习惯。

我就是一个宅男,除了这两个爱好,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逛美术馆、博物馆。另外我爱猫,我家有只12岁的猫咪,我每天早上喂完它再去上班,等我下班开车回来,从后视镜就能看到猫咪欢迎我的身影。猫咪和我的感情非常深厚,很多人开玩笑说它是我女朋友。

健康界:您认为自己的道路具有可复制性吗?对年轻医生有什么启发呢?

陈静瑜:我的成功其实具有很大程度的幸运,我抢先赶上了好的机会,第一例移植病人又非常幸运地存活了。这个过程中还有领导的支持,我当年做第一例肺移植时,医院专门拨了30万,对设备、人才的投入几乎是有求必应。医院合并到无锡市人民医院后,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我的道路其实没有可复制性,但是成功的人都是类似的,只要你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努力,一样可以获得骄人的成绩。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欢迎转载!点击获取授权。更多资讯请下载健康界App查看

0人收藏

评论

点评
评论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取消 回复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