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莺以合伙人入股美中宜和新诊所 担任CEO进入创业状态

2014
06/30

+
分享
评论
薛伟 陈璐莹 / 健康界
A-
A+
走医生创业开诊所之路,一直是于莺辞职后的梦想。她在筹办诊所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主导办诊所的初衷,转向加盟美中宜和。

离开北京协和医院一年之后,医疗圈“微博女王”于莺如今又变成有“单位”的人,她的最新身份是美中宜和医疗集团综合门诊中心CEO。

打扮得像个干练的Office Lady,除去外出办事,都待在美中宜和总部办公,挂着工牌,按时照点上下班,出入刷卡,这些成为于莺目前的工作模式。她完成了从医生到创业者的频道切换。

2013年6月8日,于莺在其微博公开了将辞职的消息,引来一片哗然。之后,众多机构向她抛出橄榄枝,都被她婉拒。于莺脱离体制之后能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职业道路,被业内广泛关注,有送祝福的,也有泼冷水的。

于莺在空档期也没闲着,把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去台湾考察学习充电,开淘宝网店赚外快,做医疗商业项目的顾问,上电视电台做节目,为医疗剧审片,并广交各路朋友拓展人脉。

 

于莺希望自己的诊所是一家坚持标准诊疗、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全科诊所。她认为高端的全科诊所在北京仍有很大市场空间。(图片来自于莺微博)


创办一家按自己追求的医疗模式运营的全科诊所,一直是于莺辞职后的梦想。她在筹办诊所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主导办诊所的初衷,转向与美中宜和合作。今年5月4日,于莺正式加盟美中宜和。

于莺告诉健康界,为覆盖综合医疗服务市场,美中宜和注册了“北京宜和诊所”品牌,正在筹建一家以提供全科服务为主的综合门诊中心,选址于北京大屯附近的一栋商业楼,租下1600平米。该诊所的改造装修施工与执照申请同时进行。于莺以合伙人身份入股该诊所,担任CEO。她坦承自己沉浸在创业的兴奋。

她说:“刚刚辞职的时候,觉得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能有更多机会。当你真正潜心做一件事,必须得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去做。看着这个诊所拿到租赁合同,钥匙在我手里,还得经常带工程师去测量每堵墙、每根管道,像建造一个小花园一样,很有成就感。”

医生创业不算新鲜事,亦绝非坦途。在移动互联网、社会资本办医火爆的当下,医生创业如何借助新技术和资本的力量,打造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值得深思。

因写微博而爆红的于莺,拥有强大的个人品牌,又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敢于跳出体制去开诊所,她的创业之路当属最新一轮医生办医的典型案例。于莺的今天,抑或是其他仍在观望中的医生的明天。

于莺接受了健康界的邀约,畅谈她筹建诊所的最新进展和创业感悟。她称,这是她加盟美中宜和以来,首次向外界公开这些信息。

为什么选择美中宜和  

健康界:去年和您交流过,其实您从台湾回来后,那时是想自己办诊所、当老板的。

于莺:对。那时感觉自己拥有一家二三百平米的全科诊所已经挺好,实际上根本不可行。

我做市场调查时发现,太小的诊所会被怀疑能干什么。国外很多诊所是200平米左右的小诊所,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医疗体系。规范的医疗体系在我国没有建立之前,太小的诊所很难盈利,也很难树立自己的品牌。 

卫生局从审批的角度来看,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医疗机构,比较好管理,也好审核,而对于遍地的小诊所,审不过来。反过来看,如果我是审批机关,也会对遍地的小诊所非常头疼。以前放开过一些诊所,结果搞得一塌糊涂,老百姓有意见。要想把所有小诊所真正管起来,监管部门实在没有那个实力和能力。整个医疗市场不是一夜之间能放开的。

健康界:当时,听说您背后有一位投资人支持,那算不算天使投资?

于莺:他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不懂医疗,很愿意支持我。那种投资完全是因为朋友之间关系不错,不是天使投资。那笔钱根本没有动用,因为我也没有自己干诊所嘛。

早期,我在考察市场,做一些准备工作,曾经想过去上海、成都、呼和浩特开诊所,结果都不行,最终留在北京。毕竟在北京呆很多年,对北京很熟悉,老公又不在身边,我不能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忽略孩子的成长。

健康界:您之前在北京为诊所选址、申请执照奔走,是不是感到有些受挫,才转向跟美中宜和合作?

于莺:没有没有。“受挫”这两个字根本谈不上。现在政府系统都比较透明,能从各个渠道了解到这些政策。我既然出来,想做一个坚持标准诊疗的诊所,比如,不乱用药、不给病人随便输液等。

今年4月份,我决定在北京开一家全科诊所。那时,美中宜和找到我。整个4月份,我们就全科诊所要做成什么样,展开接触。在沟通过程中,美中宜和办事效率非常高,高到我们用一个月时间就把诊所需要哪些科室定下来。在4月份谈的过程中,对方已经有人到处寻址。等我5月份正式进入美中宜和,诊所选址基本确定。

我们在北京找到一个1600平米的商业楼,准备先做一家综合的诊所。其中,诊所特色、管理架构、医生配置、人员招聘,全都由我来想,好多事情都要自己来做。过几年以后,如果真的有需要,客户培养起来,客户不愿意去更远的地方,我们可以做一些小的全科诊所。

以前在协和医院,总想到退休以后要干什么,而出来以后,在想这件事要多少年干完,总有干不完的事。

健康界:为什么您能这么快和美中宜和达成合作协议?

于莺:美中宜和董事长胡澜在跟我沟通时,她说有一个医疗市场被忽略掉:一个家庭决定核心消费的是妻子,上有老下有小,中间丈夫负责挣钱,她负责花钱,而美中宜和掌握的这个市场恰恰是整个家庭中最核心的消费群体。在美中宜和生完孩子的女性明明还有能力消费,就结束了,有点可惜,最多还有个月子中心,但月子中心才十几张床位。他们觉得全科医疗很有市场,跟我谈之前已经在琢磨这件事。 

我与他们谈了一个月,双方都挺满意,一个月之内便决定合作。他们也不是专门为我设计的全科诊所,只不过找到一位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我也找到一个有共同理念的合作伙伴。

美中宜和深耕国内市场七八年,去年获得了华平的投资,今年是他们大力扩展的时期,在北京万柳、深圳、杭州建新院。他们形成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医生培训模式,这些是可以借鉴的。

北京人口众多,针对不同人群的医疗市场仍没有完全分出来,对于非外籍人士的高端医疗市场还是没有被做细。

健康界:您与美中宜和是什么合作模式?

于莺:我以合伙人的身份加盟。

于莺的诊所将是什么样

健康界:预计诊所什么时间开始营业?

于莺:大概今年年底。

健康界:您将来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管理上?

于莺:应该是。临床工作刚开始少做一点,慢慢就不做了。把这个平台摸索出一个流程,再去复制,这种工作会更加有挑战性。

健康界:从临床医生的身份转型到医疗管理者、创业者,您感觉自己胜任吗?

于莺:肯定有很多困难。好在辞职过程中,我看过很多书,心目中已经有一个诊所的形象。在台湾学习期间,看到台湾全科诊所的服务流程、科室的管理规范,后来还与华西医院的管理团队有过一些沟通。大概的诊所框架是有的,需要再往里面填内容。早期我们做出来的所有流程,其实都是干巴巴的东西,只有在运营过程中才能把工作做细。

我甚至现在微博上很少跟别人去争论医改话题,想明白了一件事,与其在那里谈论看法,不如踏踏实实做点事。到了这个年龄,还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呢?学历有,孩子有,还能有很好的机会踏踏实实做诊所。

健康界:在搭建全科医生团队的时候,您倾向于招聘急诊科医生?

于莺:急诊科医生是需要的,另外也需要一些很有社区工作经验的医生。

一开始我还想,我们的医生也应该英文特别好。后来一想,算了,三甲医院的医生都不能保证英文特别好,我干嘛把医生的门槛抬这么高,配个翻译不就完了。

我还在犹豫一点,如果我要公开招聘,会有很多外地医生过来,但是外地医生过来会考虑到家庭、在北京的生活成本,所以我还是希望找北京当地的。

所有的诊所审批材料按照卫生局的要求已经递上去了,需要走流程,等待医疗机构设置许可证。我们刚刚定下来,可能在8月份开始招聘医生以及诊所的管理人员。

如果要把一个将近40岁的内科医生或急诊科医生,改造成我们理想当中的非常具有人文情怀、能跟病人坐下来把一个疾病娓娓道来谈15至30分钟,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这可能是我们早期非常痛苦的一个过程。但我觉得会有变化。当医生觉得,只有这么做才能获得合理的回报,才能受到病人尊重的时候,这也是一个良性的促进过程。

我一直认为,在医患冲突中,最应该改变的是医生群体,而不能指望患者去改变。其实,真正掌握医疗命运的是医生而不是患者,更不是背后的那些官员。

健康界:有没有算过经济账,新诊所多久能盈亏平衡?

于莺:按照我们前期的财务模型测算,可能四五年内都不盈利,需要大量的资金,甚至还需要投资人追投,但我相信将来长期的效益会好。诊所一期投入2000万,一年租金500万,我们的定价还需要再测算。

这个诊所单位时间内产出的价值要提高,必须引进互联网的模式,把一些耗时的、不需要医生过多参与的步骤放到互联网上,采取自助的形式。比如,美中宜和大部分业务以生孩子为主,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怀孕自检的APP应用系统。

我们想把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引进来,形成线上线下的循环,把这个基础做起来之后,才能进入到我倡导的慢病管理概念。我们的诊所早期一旦把患者的信任做起来,掌握一定的数据,流程清楚了,慢慢就会推慢病管理,包括健康管理,届时会更加针对以家庭为单位提供服务。

健康界:您设计诊所理想的人力配置状态是什么样?

于莺:理想化的人员配置应按照工作量来定。全职医生大概12个,其中有3个全科医生,2个儿科医生,还有耳鼻喉科、眼科、妇产科、外科、麻醉科、心理医生等,再加上12个左右的兼职医生。当然早期不会有这么多。

健康界:您还适应现在的工作状态吗?最近都在忙些什么事情?

于莺:美中宜和的考勤比协和医院还要严,出入都要刷卡。5月底,人力拿来一张纸,要我写出每天哪个时间段外出的理由。  

我进来以后,整个5月都很忙。从硬件设施,装修风格,到运作流程,再到科室规划、人员要求、管理流程,最重要的服务标准化,都要我来做。

出来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再也不想看到网络上有的医生喊多忙多累了。到社会上一看,哪个行业不忙不累?!

我发现,我跟张强还不一样。他是专科的医生,搭建一个团队就可以接手术,哪个医院有病人了就可以去做,是所谓的多点执业、自由执业。张强走的是专科路线,并不是完全创业,而我走的是创业路线。对我来说,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给医疗服务合理的定价,并让更多人知道医疗其实就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这就是我的价值所在。

医生的价值在哪

健康界:在这一年当中,您接触过很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您怎么看社会资本对医疗领域的投资热情?想创业的医生怎么和投资者友好共处?

于莺:孟德斯鸠说过,商业是最大的公益。中国医疗市场其实离公开透明仍差得远。商人肯定是逐利的,投资医疗的人想盈利,有错吗?敢于投资医疗的人是很有魄力的。  

我们自己知道医疗领域是如何挣钱的,尤其公立医院垄断医疗资源,把医生的价格压得这么低,始终突破不了这个障碍。现在敢于投资医疗的人不是有钱烧得慌,一定是有情怀的人,但是,有情怀的人也敌不过投那么多钱想盈利。我觉得这很正常。

某家大型民营医院投资10年才开始盈利,所以不要指责投资医疗的人要求盈利。这个市场太畸形了,有些人说医疗好挣钱,其实医疗不好挣钱,医疗很大一部分有公益性质。

当医生跟投资人合作的时候,如果医生不想投资的盈利模式,是没有诚意的。你需要让投资人明白,什么样的盈利是在医疗规范化的前提下可以做的。更多的时候,医生找投资人一起做事,更需要把双方的利益绑定在一起,互相合计怎样产生利润,而医生可以告诉投资人哪些方面有可能会违背医疗原则。

健康界:您认为医生在市场中怎么评估自己的价值?

于莺:每个人到了一定程度都会有他的市场价值。一开始把自己的价格抬高,对自己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尤其是你跟一个全新的平台、全新的医疗机构合作。

曾经的那个投资人朋友有两句话让我受益很深:我给你多少钱,你不用担心,而是我担心,我给你钱少了,外面有的公司是敏锐触角,挖你就是了;我要给你钱多了,你干完一年,KPI考核不合格,你明年自己就不好意思。

医生要清楚自己的客观定位。就算是金子,价格在那摆着,不可能是20块钱一克,也不可能要价2000。 

健康界:您认为自己的价值是否在与美中宜和的合作中得到尊重?

于莺:很多人在跟投资者合作时,很在意占多少股份。双方合作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如果彼此不信任,你给我再多的股份,最后我把公司做亏损,就没什么意义。

合作协议虽然规定了我的股份占比,但也规定了我有哪些权限,比如我是CEO,我觉得这个才是应该看重的。很多人说你应该要40%或者45%。如果一开始合作就狮子大开口,合作会蒙上一点点不愉快。

我在台湾的时候,看《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那本书,特别感动。梅奥诊所一开始也是挣了钱便分钱,创始人梅奥兄弟后来发现分钱好无聊,自动把梅奥变成非营利医院,他们只拿固定的薪水,剩下的钱拿出来继续投入梅奥,梅奥才能在百年之后依旧保持非常好的品牌。

如果真正想做医疗机构,股份占多少真不是主要的。当你做了10年、20年,别人还能知道这个诊所当年的创始人是谁,就很不错,那不比你多个10%、20%的股份好多了吗?

健康界:您在医疗圈拥有超高的知名度,您觉得还会不会有下一个于莺式的人物出现?

于莺:自媒体平台中已经不太可能再出现第二个于莺、第二个张强,因为老百姓的预知不断被刷新。有医生仍沿袭我的风格,写一下医院的小故事,却反响一般。我可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换做别人,在那个时间点像我一样去创作,可能也会火。医生不要再把很多精力放到微博上。如果你只是愿意在网络上写写感想、写写段子,还在其中苦苦挣扎,我不明白你想做什么。

将来的医疗平台非常需要专业的医院管理人才。我建议,那些有想法的医生花点钱读个EMBA,学一些医院管理的课程。

曾经有一个从医院出来很多年的医生告诉我,任何一个医生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必须面临一个选择——是做一名纯专业技术型医生,或做一名学术型医生,还是做一名商业型医生。这三种医生在美国分得很清楚。而在中国,纯技术的被人看不起,纯商业的被人鄙视,纯学术的才是高高在上。我觉得不应该这样,这三类医生必须同时都存在,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

中国现在的市场还没有分裂出更多种类型的医生,尤其是中国医生没有标准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愿意做一些标准化的东西,做医院管理,真的是前途无量。如果你要做商业化的医生,步我的后尘,也没问题,但是要知道这条路特别不好走。

有的医生走商业化道路,跟IT公司合作。现在可穿戴产品很多,像google和苹果做的可穿戴产品越来越医疗化,他们很需要医疗人才。将来肯定会需要大批医生懂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技术。如果你对IT感兴趣,就盯着这个方面,将来也会有很大的前途。

我认识一些年轻医生非常有想法,他们跟公司合作开发APP,这些都不一定是有关医疗的。也有医生在临床专业方面非常强,会设计一些小小的医疗仪器,申请专利。

在医疗行业中,我肯定不是技术最强的。在IT方面我也不是很有想法,毕竟我学习的时候还没有出现互联网。在经济方面,肯定也有很多人比我强。所以,没必要非得学我,社会上有的是机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合伙人,于莺,诊所,健康界,医生,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