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水华:七年打造结核科“金子招牌”

2013
12/04

+
分享
评论
刘颖慧 / 健康界
A-
A+
卢水华是我国最著名的儿童结核病专家之一,他坚持认为,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科室,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高质量的诊治和引领学术研究,制定标准化诊治方案,进行标准化培训,让兄弟医院都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促进医疗水平的均衡发展。

短短几年时间,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结核科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医院重点特色科室、复旦大学优势学科,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学者前来合作。提起发展历程,卢水华教授感慨良多。

卢水华是我国最著名的儿童结核病专家之一,2006年加入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立结核科,后来又兼任应急病房主任。除了精通结核病的诊治,还对H1N1流感、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有丰富的经验,在《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引起世界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

敢啃“硬骨头”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偏远的金山区,靠近浙江,一度被称为“上海乡下”,但这里的工作条件却出奇的好,远远超出了卢水华的预期。设计科学的宾馆式病房,国内第一家用于结核病的负压病房,检验科和实验室有现成的配套检测和研究仪器,在医院领导张志勇的亲自关心下,卢水华很快就组建了一支虽然毫无经验但年轻富有朝气的团队。接受有关专家的建议,卢水华团队决定选择HIV/TB(艾滋病与结核)双重感染、儿童结核病和妊娠合并结核病作为工作重点,并且决定将儿童结核病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内行人都知道,这些病风险大、诊治困难,营收低,是多年来没人愿意啃的“硬骨头”。“我常跟我们的医生说,要做就要做第一个。”卢水华教授解释:“对于常见结核病,国内很多医院已经研究了60多年,要短时间赶上他们,只能选择很少有人关注的领域。”

卢水华的选择也遭到了很多质疑:一帮年轻人,没有任何基础就想把结核做好,简直异想天开。但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WHO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有50万儿童感染结核病,7万儿童死于这种疾病。或因医疗卫生服务条件较差,或因医务人员能力欠缺,不少发展中国家15岁以下少年儿童感染结核病后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儿童结核病和成人结核病从发病、临床表现、诊治要点和治疗等都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我国结核病专科医院多无儿科诊治资质,儿童医院的医生对结核病又缺乏系统了解,除了北京儿童医院尚无其他地方对儿童结核病有系统研究。

一取得儿童结核病诊治资质,就有大批的病人涌来。他们抱着每个病人都要深入了解,从基础到临床每个细节都要做到极致的态度,数年内就突飞猛进,成绩斐然。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科,儿童结核病的实验室确诊率(染色加核酸检测)可以达到70%,接近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而国内很多大型三甲医院连10%都不到。2007年,卢水华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播散性卡介菌病”的概念,呼吁卫生部门重视疫苗安全、保障儿童利益,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肯定,国内很多三甲医院均已可以诊断儿童结核病。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科近两年成为国家级教育培训基地、卫生部临床药物试验基地,还和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取得合作,将对儿童结核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预计两三年内会有结核病系统成果公布。

专科发展做大还是做精?

2009年左右,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结核科已经逐步走上正轨,很多外地病人慕名看病,非急诊患者住院常常要排到一个多月以后,要求结核科扩病房的呼声越来越高。真的要扩大规模吗?

当时有个美国儿童因播散性卡介菌病住院,他们做了很多检查发现患儿合并自身免疫缺陷病,在制定治疗方案后患儿回美国治疗。不久后他接到美国医生的电话,说这个孩子可能有某种免疫缺陷病,他问美国同行怎样发现的,美国医生回复是仅仅是通过病理切片推断。这样细致的观察,让他非常震撼。他想起2006年曾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微生物系Anthony Baughn博士有过合作。Anthony Baughn博士通过病理切片观察,就可以鉴定结核分支杆菌的某个菌属,他当时很不服气,专门做核酸检测来验证,结果发现Anthony Baughn博士的肉眼观察结果和核酸检测的符合率可以达到80%以上。这让他意识到,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团队相比,他们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学科还在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发展下去,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学术水平,把专科做精。

但很多人不能理解,因为国内绝大多数的专科医院都在走扩张病房的道路,甚至有病人投诉到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他们应该扩大床位。他不得不亲自去上级部门解释,他坚持认为,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科室,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高质量的诊治和引领学术研究,制定标准化诊治方案,进行标准化培训,让兄弟医院都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促进医疗水平的均衡发展。很幸运,他得到了支持。

他说:“在重复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发现自己的问题,而非去验证别人的观点,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在全世界最先发出声音,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影响力。”

管理蜕变:从“拼命三郎”到“甩手掌柜”

结核科刚成立的几年,卢水华教授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凡事亲力亲为,每天只睡4个小时。但随着结核科逐渐走上正轨,他意识到仅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

他认识到学科带头人的职责是引领正确方向,争取更多资源,拓宽合作道路,培育更多新人,保证发展后劲。“我必须要放手,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降低他们的依赖性,这样他们才能更快地进步。而我要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决策。”卢水华教授如是说。

逐渐地,他变得越来越“懒”,把具体的事情都交给下面的人做,开会的时候不接他们的电话,告诉他们凡事首先要想的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而不是寻找别人的帮助。他要求下面的人把问题积攒起来,每周集中找他解决一次,逐步降低依赖性。

看似轻松,实则痛苦,他需要让自己眼睁睁地看着错误发生?有很多次他忍不住要指出,咬咬牙还是忍住了,他通过让别人提醒、开会讨论、给当事人时间反思等措施来解决。欣慰的是,很多人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H7N9高发期,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聚焦于这个问题,香港抢先发表了论文,他们压力很大,一边在应急病房救治重症患者,一边还要赶在别人前面总结论文,如何做到?只能牺牲个人时间,他把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电脑、食品、咖啡、纸巾,把大家聚集到一起,说:“今晚12点之前,各人务必要完成自己负责的论文,谁不写完不许上厕所。”说完就让人把厕所的门封上,大家面面相觑,二话没说,赶紧埋头写作。

提起这件事,卢水华笑了:“我以为他们会骂我,但最后他们都很感激我,因为那天晚上写的论文全部都发表了,而且都是在国际著名的杂志上。让他们看到希望,才更有凝聚力往前走。”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结核科也吸引了不少优秀人才的加盟,但卢水华教授仍然需要到全国各地挖人,他笑称是“结核病医院院长最不欢迎的人物”。提及这个问题,卢水华教授很无奈,他说年轻人压力大,而结核科收入低、风险高、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很少有人会主动选择结核科。但现有的人员实在是太辛苦,极度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来完成更多的工作,这也是不得已而为。

提及将来,卢水华教授希望能够联合复旦大学和高水平的实验室,成立一个综合结核病诊治中心。“至此,我的学科带头人的任务也算圆满完成了。”他满脸憧憬地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结核科,金子,招牌,结核病,卢水华,儿童,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