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医院院长:加速传染病医院综合化之路

2013
11/05

+
分享
评论
许定河 杨晓慧 / 健康界
A-
A+
对地坛医院掌门人张永利来说,其发展地坛医院的理念与思路,不仅关乎地坛医院自身发展,更承载着我国传染病医院体系的转型探索。

一方面是传染病患者就医难、手术难,一方面是传染病医院没有突发疫情时工作量难以饱和。我国独有的传染病医院体系,未来路在何方?

作为国内传染病专科医院中的翘楚,近年来,北京地坛医院不断“探路”,从专科性的传染病医院转型发展为综合化医院。

对于2010年3月担任地坛医院掌门人的张永利来说,其发展地坛医院的理念与思路,不仅关乎地坛医院自身发展,也承载着传染病医院体系的转型探索。

意外接棒,加快转型之路

2009年春寒料峭,北京甲流爆发时,时任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的张永利与地坛医院有了初次邂逅。

当时,北京市急救中心负责北京市甲流患者急救工作,尤其是对于首都机场发现的疑似病人,120会负责运送到地坛医院进行初筛。

“这医院建的非常好!”这是张永利护送患者前往地坛医院,见到医院时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位于五环之外,能够和城市有效进行隔离;处于交通枢纽之界,在不影响整个城市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可以把患者迅速转运;距离机场20分钟的路程,一旦出现机场医疗救援工作,能够第一时间迅速反应。

张永利在见到地坛医院的那一刻,就对这所医院喜爱有加,甚至可以说是“一见钟情”。

“当时就是觉着医院建的好,没想到会到这里工作”。2010年3月,张永利被调往地坛医院工作,成为这里的掌舵人。

张永利对地坛医院的喜爱正是他职业的敏感。作为曾经的120主任,他组织参与了北京各项应急医疗任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让他对应急预案、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有深刻认识。也正是这种认识让他看到了地坛医院具备的独特优势。或许也正是这样的职业经历让他成为地坛医院掌门人选。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张永利在接任地坛医院院长一职后,就在思考如何让这所医院发展的更加壮大。

毫无疑问,他选择了让医院继续走综合化发展这条道路。

“当时医院已经走在了综合发展这条道路上了,我的上两任院长给开了一个好头,而且地坛医院也需要走综合化发展的道路。”

张永利告诉健康界,专科医院会因为学科设置不全而受到发展限制,传染病医院亦是如此。为了能够给传染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就诊服务,专科医院走综合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同时,在北京市医疗规划中,在北京东北部地区没有三甲医院作为医疗中心,地坛医院成为综合医院也势必能够解决东北部缺少医疗中心的这一问题。

选与不选,这条路都是要走的。既然要走,那就毫无顾忌、大踏步的走下去。接过指挥棒的张永利加速了地坛医院综合化发展布局。

在张永利未就任前,地坛医院综合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框架,妇科、外科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基础,五官科等科室已经成型。在这个基础上,张永利加速了科室健全工作。

2011、2012年,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泌尿科、呼吸科、肾内科内分泌等科室相继建成。“现在,我们除了美容科室、血液科、心胸外科没有开设,其他科室都已经基本齐了。”

现在的地坛医院已经把潜力用足。原定的编制床位600张,现有的开放床位达到了750张,门诊量最初设计为接诊人次800人,现在达到了2000人。

(制图数据来源:北京地坛医院)

发展重点学科:为传染病人提供更好服务

向综合型医疗机构方向,并不意味着放弃医院原有的独特优势。作为一名管理者,张永利深知,在强手如林的京城医疗圈,传染病学科是地坛医院安身立命的根。

“医院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传染病是我们的根本,这个不能丢。”在发展重点专科时,张永利始终坚持这一观点。

在他看来,地坛医院即使现在走上了综合化发展之路,凭综合实力,还是与国内知名三甲医院有一定差距,在北京知名医院林立的地方,依靠其他学科走出去有一定困难,如果可以在传染病学科建设方面继续深耕,让综合学科支撑传染病学科发展,能够让医院保持发展优势。况且,随着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新发传染病来不及认识就会迅速发展,因此,传染病研究也需要重新认识,发展传染病学科也是时代需求。

“我们主要精力还在打造传染病学科群”。张永利告诉健康界,这两年,以肝病中心、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危重症医学救治中心为核心的传染病学科群发展更加的成熟稳固了。

把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医院的重点建设学科,是地坛医院在一次次疫情考验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张永利和他的团队深知,在传染病疫情突发时,中西医结合救治,能为疾病治疗带来另外一种思路。

今年地坛医院接收北京第一例H7N9时,中医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永利告诉健康界,小患者圆圆一直高烧不退,“物理降温都做了,该用的药都已经用了,体温高热不见好转”。后来,中医科大夫看过后,用莲花清温和白虎汤进行了治疗,结果,孩子开始出汗,“中医叫做解表”,让病情诊治有了突破。现在,医院在中医肝病、温病领域不断进行新治疗模式的探索。

把危重症医学救治中心列为医院重点建设学科对地坛医院也是意义非凡。SARS后期,北京所有的SARS病房都撤了,病患全部集中在地坛医院。“那时候,就这么个重症病房,非常关键。”张永利说:“而且重症传染病患者,特别严重的、难啃的骨头全是重症医学这块,如果这块做不好,传染病患者的死亡率会非常高。”

因此,医院在对危重症救治中心进行建设时,除了提高对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创伤外科、神经内科等专科重症和术后患者的支持,为收治综合重症患者做好准备。还加强与北京大学重症医学系及首都医科大学重症医学系的联系,以肝衰竭、血液净化、AIDS危重症、突发呼吸道传染病重症、儿童重症传染病为重点,搭建人才梯队,做好学科建设。

在发展传统学科的同时,对于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他学科也需要给予培养。这些学科中如何培养重点专科,张永利似乎并不着急。“既要看个人努力还要看市场需求。”张永利说。在他看来,确定一个重点发展科室,不是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需要根据周边居民需求、疾病谱变化情况,以及科室努力情况来确定。

综合化之路让老百姓受益

综合化发展不仅为传染病患者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让周围老百姓受益匪浅。然而,最初,老百姓却并不接受。

“我们一听说周边有个传染病医院,害怕被传染,都躲着走”。这是住在地坛医院附近一位老大娘说的话。

所以,怎么样老百姓放心的来传染病医院就医是个大问题。

“得让大家知道地坛医院是什么样子,能够给大家什么样的医疗保障。”张永利说。

为此,医院成立了医疗发展办公室,负责这一工作。这个办公室主要有两个职责,一个是下社区义诊,一个是组织体验。“我们组织周边百姓来体验,带大家去病房参观,看看我们怎么接待传染病病人,怎么进行消毒隔离。”张永利说。

地坛医院的建筑格局专门设有传染病人通道,并且整个医院有着严格的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划分,即使普通病房里面收治了一个传染病病人,也只能在自己区域里活动。“当然如果是呼吸道传染病的话,则需要在专门的感染病房。”张永利说。

认识总会有一个过程,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了,自然就会受到认可。

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老太太,由于老伴患有脑血管疾病被急救车送到了地坛医院,从而对地坛医院有了全新认识。

“老伴救命要紧,地坛医院离的最近,就送到这里来了,我们康复也是在这里治疗的。以后再生病别的地方还不去了,就来这里。”

为了能让老百姓就医更放心,医院也采取了多项举措,尤其是在细节上下工夫,让老百姓感觉更舒服。

张永利刚来医院时,发现药房工作人员接患者的处方单时,会拿着镊子把处方夹到盘子里。“这样会让病人心里很不痛快,无形中给病人增加了心理压力。”所以,他取消了这种方式,让医务人员直接用手去接。“按照医院的规定,该怎么洗手就怎么洗手,我们要对患者尊重。”张永利说。

现在医院不仅服务了周边百姓,也成为机场的坚实医疗后盾。“我们的急诊救治能力越来越强,有好几次机场客人出现意外,我们都成功的完成了抢救。”张永利说。地坛医院的急诊科正快速发展着,除了满足日常急诊需求外,急诊科还做好了传染病患者急诊应急准备,并且,他们还和首都机场卫生检疫部门联合,进行了多次大型群体伤转运、接诊应急演练。

布局已经完成,紧接着就是一步一脚印的夯实发展。现在,医院正在为成为“辐射朝阳区和顺义区的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努力。

这对于地坛医院来讲仅仅是一部分,张永利对医院还有更长远的规划--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事实,医院已经叩开了国际大门。2010年,地坛医院以北京红丝带之家和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治疗与关怀综合管理中心为平台,组织了首届京港澳台艾滋病交流论坛、艾滋病治疗与关怀综合管理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2012年,医院承办的国内第一本感染病学英文电子期刊(《Infection International》)在国际会上正式亮相。张永利说,他要让医院发展的更加贴近百姓需求。

健康界对话张永利:

健康界:医院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医务人员是否赞成?我们是如何统一思想,让大家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张永利:地坛医院的传统很好,很包容。我们建立了综合发展的想法和目标,领导班子取得共识后,不断在各项会议中进行宣传,大家都很理解。

而且对医院职工来讲,健全科室对大家也有好处。毕竟我们离市中心还有一段距离,科室健全也方便我们职工就诊。

更何况,我们并不是丢掉传染病,而是建成以传染病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

健康界:在发展重点学科时,我们的思路是什么?

张永利:搭建转化医学平台,将肝病中心、感染病中心、中西医结合中心、危重症救治中心由单纯的临床诊治中心向诊治研究中心转变。这个与我们建设“学院型医院”的理念相契合。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我们有很好的研究后盾,学科发展需要临床与研究相互结合,相互转化。

健康界:在学科建设中,我们一直在增加科室建设,有没有砍掉一些科室的打算?

张永利:目前没有,而且从我的想法里里面也没有想过这样做。一个科室成长起来不容易,弱势科室肯定会有,应该对这些科室进行扶持。

健康界:对于科室,我们是如何考核如何激励的?

张永利:我们开展绩效考核,目前正在从以能力定指标转变为以资源(人力资源、诊室资源和床位资源)定指标,使工作量考核更具可比性。对新开科室,采取季度递增指标的方式,鼓励其不断成熟壮大。加大对医疗收入的考核,引导收入结构的良性改善。

健康界:对于人才引进,我们如何考虑?

张永利:原来我们有一部分人才储备,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根据需要又做了一些人才引进、招聘工作。

健康界:对于外部引进的人才,他们是处于什么样的考虑?毕竟医院现在的综合发展之路才开始没多久。

张永利:地坛医院给他们的是一个平台。例如:我们从一家知名的三甲医院引进的心内科主任,从个人收入而言,确实不如原有医院的收入高。但是我们医院有CCU,有好的导管室,有患者人群,能把医生的潜能给发挥出来。我觉着对医生来讲,除了经济需求以外,还有个人的成就满足感。需求是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

健康界:我们人才引进的标准是什么?

张永利:不同的科室需要的人才不一样。但首先要明确你能够并且愿意为传染病患者提供服务,再有本学科的知识储备、技术能力。比如急诊科,我们需要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有认识,知道普通急诊怎么处理,而且,由于我们所处的特殊位置,如果机场有重伤,还需要让急重症患者得到快速分类、救治。

健康界:作为国内传染病医院领头羊,您认为,其他传染病医院应该如何考虑转型这个问题?

张永利:前两年,当时卫生部有关领导来我们医院视察,提出了一种思路:省级保留1-2所功能强大、设备先进、救治能力强、人员整齐的传染病医院。其他传染病医院可能要和本地区最好的三级医院合作,通过托管等形式,加强传染病的救治能力。比如安徽省传染病医院经和安徽省立医院已经进行合作,由省医院对传染病医院进行接管。

其实,在欧美国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传染病医院,我们这种医院如果不快速转型,没有提高自身能力的话,可能会让自己处于尴尬情况。所以,转型是个大趋势,但得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国家计划有步骤的去开展转型工作。

健康界:在国外,对于艾滋病人这样的传染病患者,医院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张永利:我们老百姓看待艾滋病人,感觉很可怕,会和病人保持距离。在国外,没有歧视,或者很少有。另外,在病房里面,他们查房看病人就是正常查看。2011年我去了英国两家医院参观交流,医生穿着自己的衣服就进了艾滋病患者病房了。其他病人不戴口罩也不戴手套,除了呼吸道、结核病人。医生出来之后,洗洗手就可以了。他比我们这处理要简单多,他们也更清楚了解传染病途径以及发病趋势。

健康界:国外综合医院的防护条件和国内相比是什么情况?

张永利:国外可能在器械、设备防护手段相对好一些。我们的手套达不到他们那个水平,我们会加带一层,他们有专门防刺手套。他们手术时,手术医生都要带面罩,任何外科手术医生都要带。咱们医生可能在为普通病人手术时,就不愿意带,防护意识就相对薄弱一些。

健康界:如果医院继续向综合医院方向迈进,会不会让医院享受到的补贴相对减少,这方面我们有什么考虑?

张永利:我们传染病医院不是全额投入,也是差额。可能会比其他医院多一些。过去是8%-10%补贴,现在要高一些。不过,不同周期拨的不一样,而且很多拨款跟着项目走,比如H7N9。走综合发展不会让我们的政府补贴产生特别变化。

健康界:目前咱们医院的患者结构是什么样的状况?

张永利:普通患者和传染病患者差不多1:1,传染病患者会多一些,但是不会超过60%。普通患者多数是本地周边居民,传染病患者主要来自全国各地,国外患者也有一些。

健康界:近期医院规划中,我们有什么样的目标?会不会有达到什么能力?

张永利:我们2010年到2016年的五年规划里面有提到。普通科室要达到北京三级甲等平均水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地坛医院,传染病,综合化,张永利,健康界,科室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