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博士谈中美两国医学教育差异

2013
08/31

+
分享
评论
刘玉华 / 健康界
A-
A+
张远说,“在美国,学生和老师都是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做科研。不过,在国内做科研时,大家对很多细节不会太在意,总是在急功近利地‘赶制’成果。来到美国以后,我浮躁的心态慢慢沉淀了下来,可以安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科学问题,让科研回归本身的纯粹。”

先后就读于中美两国两所顶尖大学的张远(化名,应对方要求匿名),对中美两国所存在的医学教育差异,有着怎样的看法?近日,就此问题,健康界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了解到了张远的感受。

张远是一位80后,曾就读于国内某一流医学院,目前在美国某著名大学攻读流行病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健康界:您认为中美两国医学教育存在哪些差异?

张远:对比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我感觉两者在教育方式、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

美国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老师还是职工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在教学方式上尤为明显。这边的课堂气氛比较自由,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问,而且老师会很认真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双方的对话完全平等。

下课后,老师一般会留在讲台上,以便学生前去提问交流。学生如果想和老师私下交流,可以发邮件和老师预约见面时间。绝大部分老师非常欢迎与学生单独见面。

在课程的准备上,美国的老师会花很多心思。每一门课都有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上会详细列出老师的联系方式、每节课的讲课内容、需要准备的阅读材料、作业上交的时间、评估方式及考试时间,而且需严格执行。这与国内还是不一样的。美国老师这样做,也让学生明确了教学进程,以便预习和复习。

另外,每门课有单独的网页,课件和阅读材料会在上课时发布上去。课程的视频也会在课后由IT部门上传,学生可以随时观看复习。

在美国,学校的职工犹如学生的贴身助手。像打印机、电脑之类的东西,有专门人员负责,不用学生操心。但在国内,这些东西都需学生自己解决。在美国,学生的唯一职责是学习和做科研,不必为其他琐事操心,从而保证了学生可以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培养理念方面,美国这边特别注重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国内的医学教育则强调死记硬背。在美国,老师会用一些典型案例来讲解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主动提出或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批判性的意见,这样在课堂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因此,在学院的网站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的重大创新项目成果,这些都来自于良好的体制基础。

在培养方式上,美国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国内则不然。在国内,很多学生的课题由老师确定,他们会手把手地教学生一些技能。但在美国,老师的角色只是“导师”,只负责“指导”,而不负责具体的操作。从课题开题到实际操作,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假若遇到困难,学生可以请求老师帮忙,但他们不会告诉学生明确的答案,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会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双方的交流中寻找可行的方案。

健康界:在接受海外医学教育期间,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张远:除了以上感受之外,我最大的感受是:在美国,学生和老师都是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做科研。不过,在国内做科研时,大家对很多细节不会太在意,总是在急功近利地“赶制”成果。来到美国以后,我浮躁的心态慢慢沉淀了下来,可以安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科学问题,让科研回归本身的纯粹。

健康界:相较于国外医学生,中国医学生的优势、劣势是什么?

张远:相较于国外医学生,中国医学生的优势是勤奋刻苦。不过,美国许多学生也特别刻苦,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做很多的尝试去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而一旦选定,他们便会全身心地投入,且刻苦程度不亚于中国学生。

相较国外医学生,中国医学生的劣势是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医学生习惯于去记忆一些东西,而很少去思考、多问一些为什么。中国医学生有很强的思维定势,习惯朝着一条线或者一个面去思考问题。相比之下,美国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更容易激发创新。

健康界:你认为目前中国的医学生培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做怎样的改变?

张远:如上所说,我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从基础教育层面做出改革,将重心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就积极鼓励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待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基础之后,高等医学教育阶段进一步通过改革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热情。

健康界:能简单描述一下现在您一天的生活吗?

张远:我在美国的生活简单、紧张而充实。简单是因为少了很多体制上的束缚和生活琐事的烦扰,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紧张是因为美国的课程和科研压力很重,每学期要修6-8门课程,而且每门课每周会布置作业,还有例行的期中、期末考试。在这种压力下,充实是必然的。同时,由于做的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即便体力和脑力上会觉得累,但内心会觉得很充实。

我每天的生活作息安排如下:

上午 :7点起床;8:30上课或者预习复习功课;12:30-1:30吃午饭,期间会有一些研讨会,因此可能边吃午饭边听讲座。

下午:和上午一样,1:30-5:30上课或者准备功课;5:30-6:30健身房锻炼。

晚上: 6:30-8:00晚饭和娱乐时间;8-10:30学习;11:00休息。

健康界:留学期间,哪些事情是您比较难忘的?

张远:两年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事情,最难忘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参加由美国肿瘤研究协会主办的一次会议时,一位议员提及中国“威胁论”。他在会议主办方组织的要求美国政府增加科研经费的集会上说,美国一直是全球科学研究的领导者,但由于最近政府削减投入,导致科研实力大幅下降。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借机copy美国的科研成果,壮大自己的科研实力,而其中最主要的国家就是中国。他说中国已copy了大量美国的科研成果,如果美国再不增加警惕,充实投入,会将领导者的地位拱手让人。

尽管他说的一些话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我认为大多数都是政客的无理指责,再加上他咄咄逼人和嘲讽鄙夷的口气,让我听了大受刺激。接下来的几天里,他的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响着,一种深深的被羞辱感一直笼罩在心头。当然,我明白在美国社会里,政客说话是为了煽动情绪,不必为此较真。但是,联想到自己平时经历的一些事情,我还是对这种抹黑中国形象、鼓动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不能释怀。

以我身边的美国同学为例,虽然我们在相处中他们表现得比较友好,但我能感觉出来他们对中国一些负面形象的厌恶和对中国飞速发展可能造成威胁的担忧。作为留学生,一方面我们为祖国的飞速发展感到骄傲,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为社会整体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道德感滑坡、贪污腐败严重、社会不公平带来的矛盾加深等)而担忧,更为一些违反伦理事件的发生(比如强制堕胎)而倍感惭愧。作为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当面临别人对祖国的指责时,我们想尽力维护,但我们也深知其中的一些指责不无道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转移话题或者沉默。

这次经历在我内心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我思考了很多。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对身在海外的我们来说不仅没有淡忘,反而影响更加强烈。

健康界:这段留学经历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远:有些影响在上面已经谈过了。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均有很大的影响。人生观方面,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加坚定了全身心投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信念。价值观方面,我对物质的追求变淡了。记得在国内的时候,同学聚会大家讨论的问题总绕不过房子、车子,但经过海外这段时间的生活,包括与美国人的相处,我明白内心的充实与宁静才是最重要的,物质上的浮华是表面的,放下浮躁,真正用心做好自己的事业,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独自一人在美国生活的经历也让我更加独立,更加体会到了真情的可贵。

健康界:今后您有什么打算?

张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计划,争取2年内博士毕业,然后可能会选择在美国继续做博士后研究。至于长期的计划,比如是否回国等,现在还没有想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医学,博士,差异,医学生,健康界,美国,张远,科研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