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发,会带来多少的额外死亡人数?|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与发展报道奖学金
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赵鹿鸣
疫情仍在持续。
每当新一波疫情暴发,除了新冠病毒本身的健康威胁,大流行是否还会带来其他疾病的额外死亡?
额外死亡是公共卫生中的术语,指的是在危机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它们应有的正常变化后,新增出来的死亡率或死亡人数。
造成额外死亡的原因多样。
针对新冠疫情,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研究者(Karlinsky and Kobak,2021)这样总结:
超额死亡率=
+A 新冠病毒直接造成的死亡
+B 疫情导致医疗服务缺乏出现的死亡
+C 自然原因造成的额外死亡
+D 非自然原因造成的额外死亡(例如,自杀、经济危机)
+E 极端事件造成的额外死亡
A与B最重要:一个是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另一个是因为大流行造成医疗服务缺失,出现的其他疾病死亡——也就是人们担心的医疗资源挤兑,或者医疗服务关闭。
如何评估疫情暴发,尤其是全面的封控策略,带来的额外死亡影响?
中国疾控中心领衔的研究(Excess mortality in Wuhan city and other parts of China during the three months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findings from nationwide mortality registries),于2021年2月发表在BMJ(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他们分析了新冠疫情暴发的前三个月,武汉及中国其他地区的额外死亡率变化。
几个数据值得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总体增加了21%。其中,高血压心脏病的死亡率增长了100%,糖尿病死亡率增长83%。
非疾病类的死亡率也有明显变化:由于“封城”管理,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减少了37%,但自杀与跌落的死亡率分别上升了66%与43%。
关于自杀情况频发,其他研究(Shi et al.,2020)也记录了相似的情况,隔离人员的精神健康亟需关注。
文章发现,2020年1-3月,武汉市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5954人,总体死亡率上升33%。
其中,61%的死因解释为患上新冠肺炎,但有24%的死亡归因于其他疾病,集中在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糖尿病。
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者认同,武汉市出现的超额死亡人数中,老年人明显高于年轻人,尤其是在7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
他们的数据分析发现,在此期间,医院死亡人数明显减少、非住院死亡人数显著增加。
这表明:疫情暴发期间,开不了药、见不了医生、做不了检查,或者干脆放弃检查,是解释这些非新冠肺炎疾病死亡的核心原因。
当然,疫情初期,全国多数地区并没有采取绝对的封控策略,相关医疗系统可以保持运转。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者发现,在武汉以外其他地区疫情暴发的三个月期间,总体死亡率没有增加。
额外死亡,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普遍讨论的议题。
《经济学人》根据全球的新冠死亡人数演算,认为新冠大流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在2000万以上,远高出现有记录的新冠病毒实际死亡人数——600多万。
The Lancet(柳叶刀)在今年3月刊发的论文(Estimating excess mortality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VID-19-related mortality, 2020–21)也印证,新冠疫情的额外死亡人数,可能在1800万左右。
数据跟《经济学人》的预估非常接近。
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过于严格的疫情管控,可能导致本该接受治疗的其他病人无法求医;而持续的疫情暴发,也会致使其医疗系统超负荷。
更不用说其次生影响,包括家庭冲突、经济压力、心理疾病,都在挑战社会运转的韧性。
这也是国内辩论的焦点:“共存”还是“清零”。
选择“共存”的社会情况怎样?
美国为案例。根据其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数据,同比2019年,2020年全美十大死亡率疾病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与癌症的死亡率下降。
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八种疾病类型的死亡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这表明,大流行可能会带来医疗资源挤兑的现象。但比例算不算高,需要读者进一步判断。
反映在额外死亡与新冠死亡比例上,美国的额外死亡数量,多数由新冠肺炎病例占据,而较少来自于其他疾病。
当然,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新冠死亡总数本身很高——这意味着,“共存”或“清零”,还能找一个中间点。
中国的准确数据缺乏。The Lancet这篇论文给出的预估是,中国的额外死亡总人数是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的3.7倍。但作者表示这一数据可能被低估了。
很明显,这变成了一个平衡木。不仅是考虑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还需要纳入次生灾害的考量。
寻求的目标是,如何达到总死亡人数的相对更低。而不仅限于新冠病毒本身。
更需要思考的是,两年以来,病毒本身的演变情况。当Omicron(奥密克戎)临床感染严重程度明显降低(Nyberg et al., 2022),应该调整策略,还是继续保持警惕。
进一步的,如何继续推动疫苗接种及技术,来应对下一场暴发。
挑战来到了上海这里。
根据8日在上海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截至4月7日24时,上海累计报告本土阳性感染者131524例。
所有确诊病例中,18岁及以下占15%,18岁至60岁占69%,60岁及以上占16%。
其中,无症状感染者127131例、确诊病例4393例。目前有1例重型患者。
注明:本稿件为全球健康与发展报道奖学金(第一期)资助项目,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作为项目发起方,已获得稿件信息网络传播权,并将稿件信息网络传播权转授权给健康界(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行使。被许可人及其授权的健康界(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有权将被授权内容在信息网络中予以复制、出版、发行、传播、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其他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禁止对本稿件复制、出版、发行、传播、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