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发表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最新研究进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订阅号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近20年来,现代医学对CHF的疾病认识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任何针对单一环节的治疗都不足以应对这一复杂问题。在我国临床治疗CHF实践中,中医药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应用前景,这可能为其治疗打开一扇多样化的窗口。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商洪才研究员和林生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药学领域顶级期刊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APSB) 发表了题为“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reat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Their Main Bioactive Constituents and Mechanisms”的论文(中科院一区TOP刊,IF=14.91)。该论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多机制、多环节、多靶点、多方位的角度报道了中药复方、中草药及其活性成分防治CHF的最新研究进展。

该论文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全面分析了CHF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潜在的治疗策略和靶点。继而结合传统中医理论,系统总结了临床实践中适用于CHF不同阶段的中药方剂研究进展。进一步,由浅入深地阐明了有望成为治疗CHF的候选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中药复方和中草药通过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发挥调节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炎症、能量代谢、自噬、凋亡、线粒体功能、血管生成等作用,参与CHF的多个病理阶段,对抗心肌重构,从而防治CHF。由于中药治疗CHF具有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相对于化学药物,中药可为不同病理阶段及疾病条件的CHF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选择。

该论文以更全面的视角凝练了中医药防治CHF的关键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的最新进展。同时,客观展望了现阶段研究的不足与瓶颈,指出了现阶段中医药研究仍面临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如,中医辨证诊疗CHF体系中尚未建立与客观生物学指标的精确联系,中药和复方成分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难以明确,以及中医药治疗CHF的切入时机等。该论文将为今后中医药防治CHF的基础理论、作用疗效、药理机制以及物质成分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商洪才研究员和林生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陈洁博士生和卫晓红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