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观·健谈》第3期 | 对话茗视光眼科首席专家周跃华:眼科医生如何走得更远?
健康界赵洋
《红观·健谈》第3期(标清)
「梦想永远没有终点。」北京同仁医院原眼科视光中心主任、北京茗视光眼科首席专家周跃华如是说。
从业30余年,做了30多万例手术,包括国内知名人士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近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被业界公认为是国内屈光手术总量和每年屈光手术量最多的眼科专家,成就等身,却依旧坚持在一线主刀,曾在一天内奔波于两家医院连续进行170多例手术、并连续工作超过18小时。外人可能至今都无法理解周跃华是如何保持激情的。
深扎在自己最热爱的事业中,不知疲倦。周跃华还告诉他团队里的所有人「作为医生,首先你要热爱这个专业,能吃苦,还得能坚持下去」。
虽然辛苦,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执着,让周跃华及其团队拿到了很多个「第一」。
业内一直以来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共识「未成年人不适合做屈光手术」。
但周跃华却偏要打破传统,他没有简单地将成年人适用的手术直接施用于儿童,而是针对性地在手术方案的设计上做了一些「个性化」的改进。把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作为基础方案,并在手术设计上进行了优化,率先在国内开创了儿童难治性屈光不正弱视激光矫正,成为这一领域「世界第一人」。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角膜基质透镜植入矫正远视、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联合角膜交联治疗圆锥角膜等技术也是由周跃华发明的世界首创。
「创新」,是烙印在周跃华30多年从医生涯的底色。
当然,这所有的成绩都离不开茗视光眼科管理层的格局,为了成就周跃华的梦想。茗视光采购团队会在第一时间把世界最好的检查设备和手术设备带回来,这在其他医院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这份信任,也给茗视光眼科带来了更大的荣誉。目前茗视光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体近视手术中心,拥有很多「国内第一、北京第一」的设备,目前有将近60台设备可用于术前评估,而有的大三甲公立医院只有不到10台术前评估设备。
北京茗视光眼科联合创始人、CEO于泓对健康界表示,周跃华教授对技术精进的痴迷,坚定了他将茗视光事业做强、做精的信心。「我们希望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个性化服务为特色,在近视手术、近视防控领域为全行业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茗视光会为专家提供强大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做出好的手术效果。」
「医疗质量、医疗效果就是最好的营销。」于泓说。
《红观·健谈》第3期,带您走进茗视光眼科和周跃华的世界。
一个艰难的决定
2018年,时任同仁医院眼科视光中心主任的周跃华做出了一个艰难决定--从同仁医院离职,加入茗视光眼科。这在全国医疗圈引发很大的震动,毕竟,他早在业界获得高度认可,并代表同仁医院屡屡创造全国纪录。
这一切在周跃华看来,只有一个念头:「给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赵红:在您从医的30多年历程中,您最喜欢自己的哪一个角色?
周跃华:在诊疗过程中,自己是设计者,也是完成者。能亲身经历患者整个医疗过程,这对我很重要。
赵红:无论是学生时期还是工作以后,其中哪一段经历让您一生受益?
周跃华:最受益的还是我在读研和刚刚从医的那个启蒙阶段。我非常有幸能遇到前同仁医院副院长李志辉教授。他的为人、他治学严谨的态度,对我整个人生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赵红:什么习惯是您坚持多年且从未改变的?
周跃华:首先在术前,我要把每个病人的资料完整看一遍,之后才会进行手术设计。完成手术后,还要对每个病人追踪、随访。
这才是完整的诊疗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交给别人去做,我都不放心。
赵红:请您用最简洁的话来描述您正在从事的事业以及它的意义。
周跃华:对于一个眼科医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实时的帮助患者、理解患者,能够为患者提供完整的、个性化的技术支撑。
赵红:在加入民营医院的这4年中,您的初衷有没有改变?您都有哪些感悟?
周跃华:民营医院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权。在这里能一站式解决患者所有问题。作为医者,只要坚持以技术为根本,坚持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不管在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你都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在专业上才能走得更远。
屡创中国纪录的背后
据不完全统计,周跃华从业至今完成的屈光手术总量高达30多万例。对这个行业不甚了解的人,或许并不明白这个数字背后的意味,但健康界通过与周跃华共事多年的同事了解到--这是一项未被认证过的世界纪录。
周跃华是中国屈光领域的先行者和开创者,全国一半医院的手术同意书都是基于他的蓝本。
周跃华曾在一天之内进行过170多例手术,连续工作超过18个小时。而茗视光团队向健康界反映,「这个数字似乎还不是顶点」。不单如此,周跃华为每一位患者都亲自制定「个性化诊治方案」,他常跟团队宣导的是「手术治疗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从业已逾30年,还能保持这样的激情,很难想象周跃华及其团队为了他们的事业所付出的努力。
赵红:您认为,目前中国在近视领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在工作中,最困扰您的,且让您愿意持续去攻克的难题是什么?
周跃华:一些利用现有技术还无法解决的特殊病例,是困扰眼科医生最大的问题。
一些高度的病理性近视,还会引起眼底并发症,造成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最终还可能导致失明。所以,近视防控至关重要。在民营医院,我们可以把近视防控前移到儿童、青少年阶段。我们希望儿童、青少年到成年以后,可以将近视控制在600度之内。
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眼底并发症也会成倍的增加,所以这就是近视防控的意义。
赵红:在您所做的30多万例手术中,每一例都是由您亲自制定诊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您秉持的原则是什么?您不觉得麻烦吗?
周跃华:医生永远要把下一例手术当做第一例手术去做,要投入全部精力才能得到患者的尊重。
每个患者即使屈光度相同,但年龄、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必须要在全面的授权评估后,才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设计。
宝剑与英雄
武侠小说的世界里,「神兵利器」永远不会缺席。
而在现实世界中,技术再高超的医生也离不开现代化先进设备的辅助。
在周跃华加入茗视光之前,曾经多次有投资者带着合作意向敲开他办公室的门,但最终都止步于他看起来「苛刻」的一个条件--「我要买的设备必须给我,技术上我必须要有绝对的话语权」。
当周跃华一切的要求被茗视光眼科满足后,一个目前世界最大的单体近视手术中心由此诞生。
赵红:加入茗视光的这4年间,这家医院在设备的配备上是否让您满意?这些设备帮助您解决了临床上的哪些难题?
周跃华:茗视光的视光中心拥有很多「国内第一、北京第一」的设备,目前有将近60台设备可用于术前评估,而有的大三甲公立医院只有不到10台术前评估设备。所以,从这点上可以看到茗视光眼科为了做好个性化的、精准的手术,所付出的努力。
赵红:您在民营医院一直都坚持去做临床创新、技术的创新,还要兼顾带教工作,您是怎么考虑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阻碍和困难?
周跃华:面对一个一个患者求助的眼光,我是无法拒绝的。所以,我必须要找到一些方法去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其实每一次创新都伴随着很多故事,督促我、驱动我。
医生没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只有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当有了清晰的定位后,你就知道应该做什么了。
茗视光研究生团队里的每个人都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针对临床需求去做研究,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临床问题。
人生导师
「永远要把下一例手术当做第一例手术去做」,这是周跃华对弟子们反复强调的。
现在,周跃华在茗视光眼科带领着近百名专业化医护团队,包括专业医生、检查人员、护理人员、客服人员,团队作战服务患者的同时,还为国内角膜屈光手术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带着他们在国际眼科界展示中国角膜屈光手术技术的新发展。
比如,在公立医院,角膜屈光技术和眼底激光、干眼及圆锥角膜诊治技术会分散在4个专科,年轻医生都是在单专科学习发展,但在茗视光,年轻医生可以同时在这4个专科方向融会贯通地学习。
周跃华助手张晶博士告诉健康界,作为导师,周跃华会想方设法为他们把握学习和展现的机会。比如外出开学术会,参加一些国际性的会议,拓展视野,学习国内外临床新颖手术方式。
周跃华将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充分融入到了年轻医生的成长过程中,这不仅让其得到了手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让所有患者都得到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此外,周跃华还有一个身份是四川省「千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红:您在带教年轻医生的过程中,有哪些亮点能跟更多的医生分享?您是如何让年轻医生发挥潜能和快速成长的?
周跃华:眼球是一个整体,但公立医院的专科分的太细了,因此对疾病的认识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茗视光,我们会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在这里,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能把所有问题一并解决。
所以,对于年轻医生,关于视光领域的技术应该都要熟练掌握,如果仅仅局限在某一个领域,不仅事业不能拓展,而且还会影响患者利益。要想在民营医院走的更远,就要在专业上比公立医院的医生具备更多优势。
赵红:您想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团队文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周跃华: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导师就手把手教我做手术,所以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成长的体验。
医疗跟其他的行业不一样,它是一个临床实践的科学。所以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生,如果能够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年轻的医生,其实最大受益者是病人。
赵红:现在正是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您对选择医生这条路的考生,或是即将毕业的医学生有什么样的建议?
周跃华:医生首先要热爱这个行业,愿意为了这个专业不断探索。
在这条路上,如果能在专业上遇到一个导师去引导你,你就会很快的成长起来。同时,学位越高越要保持学习的心态,如果把身边每个人的优点都学到了,你就是最强大的。
一个医生的追求决定了他的作为,从博士到博士生导师,从同仁医院到茗视光眼科,周跃华踏出的每一步,都在离梦想越来越近。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对患者负责到底、对年轻人全力帮扶,正是这样一位兼具医者情怀和精湛医术的医生,对创新技术的不懈追求,才造就了让整个行业侧目的创举。欢迎关注健康界公众号和视频号,收看下一期《红观·健谈》,畅聊医改、医管、产业、创新等医疗健康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