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伟、赵铱民院士:机器人和AI如何引领未来医学发展?
健康界林夕
「机器人和AI技术一定是引领未来医学革命性改变的方向。」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田伟在2022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如此表示。
「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在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科幻小说中。恰佩克根据捷克语Robota(劳役、苦工)和Robotnik(工人),创造出「Robot(机器人)」这个词。1959年,美国发明家英格伯格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梦想从此照进现实。
「机器人尤其是在医学领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铱民在4月16日召开的2022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也表示,机器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目前医疗机器人的整体水平还处在低智能机器人阶段,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进入高智能机器人阶段,但它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社会相关的问题。」田伟认为,在机器人升级换代的过程中,要坚持机器人和AI对于医学的正向帮助。
「不忘初心,这很重要。」田伟说。
机器人不应以模仿和替代医生为目的,尚有许多问题待解
田伟表示,现阶段机器人和AI技术仍处在发展初期,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例,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记录,2000-2013年,达芬奇机器人共导致144名患者死亡,1391名患者重伤;2014-2019年,达芬奇系统发生产品质量问题3623次。
而IBM开发的「沃森医生」辅助诊断系统,最初是想成为肿瘤界的「阿尔法狗」,代替医生提供肿瘤诊断、治疗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但在实际诊疗中,由于诊断错误率高和给病人开出致命药物,遭受了大量质疑,目前IBM已经尝试「贱卖」沃森。
「医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行为,机器人和AI发展不应以模仿和替代医生为目的。」田伟强调,机器人和AI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它需要非常明细的规则,而医学恰恰存在很多不明朗的地方。如果一开始就将研发机器人的目标设定为「替代医生」,必然会碰壁。
赵铱民也认为,机器人的作用是拓展提升人的能力,而非替代人。
赵铱民表示,医疗机器人当前技术难点主要包括6个方面:
高精度、高灵活性定位机构;
图像配准和三维重建;
虚拟现实和远程控制;
信息融合和系统集成;
运动控制和规划;
人机交互。
机器人和AI在医学应用上有哪些痛点?
田伟认为,医学领域之所以需要像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跟医学本身的发展有关。
从过去的神学,到简单的经验医学,再到今天的科学,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的分支越来越多,各个细分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信息量也越来越庞大。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不同学科之间如何协作?这就产生了人的能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包括在疾病的诊疗方面。
正是因为这一点,机器人和AI体现了其在低智能阶段能够给人类带来很多帮助。例如:
在疾病诊疗方面,基于乳腺钼靶影像的病变检查AI系统,检测效能接近人类专家水平;而手术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技术与现代外科交叉的热点领域,在医疗机器人中技术要求最高,目前已开发出腹腔镜机器人、骨科机器人、介入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机器人。
在智能康复方面,以术后、伤后康复为目的的康复治疗型机器人,以及为老年群体、残疾群体提供移动辅助、护理、假肢护具等的生活辅助型机器人,均有成熟产品上市。
在公共卫生方面,已有多项研究尝试利用AI技术进行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结果表明AI诊断超过了神经学家的诊断表现。
在慢病管理方面,医疗数据实时监控系统、传感器小型微型化发展为AI介入慢病管理奠定了基础,像血压、心电的日常数据采集设备已经普及。
在基础研究方面,行业痛点在于基因组、蛋白组结构复杂,导致新药研发困难重重;而AI可以替代人类开展复杂的工作,因而在基于病理样本和基因组测序数据,实现疾病预测和检测方面具备较大的应用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这种特殊的场景下,远程诊断机器人、药物配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体温监测机器人、导诊机器人等,都能够发挥较大作用。
赵铱民指出,在医学领域,软体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纳米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都将成为机器人研究的热点。
「要将远程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引入机器人研究,实现手术医疗的灵巧化、个性化、远程化、智能化、临场化,突破人眼、人耳、人手、人力等极限,在微创、精准、智能诊疗方面,发现和创造更大的应用空间。」赵铱民说。
赵铱民认为,机器人在医学应用上的优势包括:
突破了传统手术中术野空间的局限;
灵活结构控制技术可实现精确定位精准手术;
机器人工作稳定可靠、可重复性高;
实现手术微创化;
不间断连续工作,同时减少医生的职业暴露;
将远程手术变为可能。
AI或机器人诊疗该如何承担其医疗后果?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在AI研究方面,还是在机器人的研究方面,都应以患者利益为中心,以协助医生改善医疗品质为目的。」田伟表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呢?田伟认为,机器人和AI研究必须以凝练医疗短板和需求痛点为基准点和核心主导,绝对不能随意想象。
「必须有大量的临床一线医生愿意参与到研究中去,因为外行人很难了解真正医疗过程中的痛点和需求。」
田伟同时强调,患者不等于数据,科学尚未发展到能够掌握人类所有信息和规则的地步,企图用临床上能得到的简单数据,来决定患者的一切,仍旧非常困难。
在田伟看来,机器人和AI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含3个方面:
首先,以患者为核心、切实满足临床需求的理念要逐渐成为机器人和AI发展的共识;
其次,要继续深耕横向覆盖多病种、纵向深入场景,实现系统化诊疗;
最后,要逐步提升机器人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实现从功能辅助到相对自主。
「人是具有高智能的生物,机器人目前还处在低智能阶段,相对来说分工比较容易。但是未来随着机器人和AI技术的蓬勃发展,一定会面临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问题。」田伟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机器人与AI对医学的正向帮助,而不是追求替代医生。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子刊《科学机器人》,将医疗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划分为6个等级:无自动化、机器人辅助、任务自动化、条件自动化、高度自动化、完全自动化。目前这6个等级中的前3者受到国际伦理学认可,但后3者尚未通过伦理学论证。
「医生上岗之前需经过严格的培训,并取得医生执业资格,但AI或机器人诊疗,该如何确定其合法性?机器人该如何承担其医疗后果?这些都是很严肃的问题。」田伟表示,伦理规范应保障机器人和AI临床应用的合理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