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21|新学科,新进展——肿瘤心脏病学论坛前沿速递

健康界林怡婷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的死亡率也在逐年下降,同时,肿瘤患者的其他合并症也能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肿瘤的治疗可能会带来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明显影响肿瘤患者的长期发病率和死亡率。基于此,肿瘤心脏病学专科应运而生,旨在提高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同时促进有效的癌症治疗。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需要肿瘤与心血管医生和专家团结协作。在2021年5月27日东方会(OCC 2021)的肿瘤心脏病学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方唯一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肿瘤心脏病学作为新兴学科,其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目前我国肿瘤心脏病领域的循证证据还很欠缺,相关机制仍未明确,另外适合国人的诊疗规范还需完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道远。”

图1 肿瘤心脏病学论坛坛主方唯一教授开幕致辞

方唯一教授致辞之后,肿瘤心脏病学论坛坛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程蕾蕾教授以一则精彩的短视频,向大家展示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团队取得的成绩,并对与会的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感谢。

图2  肿瘤心脏病学论坛坛主程蕾蕾教授致辞    

张玉蛟:肿瘤心脏学和SABR-Heart——心脏和肿瘤治疗的桥梁

对于许多存在手术禁忌的早期肺癌患者而言,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是一线治疗方式,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可不累及身体其他器官。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张玉蛟教授在OCC 2021会议上表示:“除了SABR,近年来免疫疗法彻底改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现状。在两项III期试验(CheckMate 017和CheckMate 057)中,与多西他赛相比,nivolumab分别对既往接受过治疗、晚期鳞状和非鳞状NSCLC患者的总生存(OS)有所改善,安全性更佳。”

图3 张玉蛟教授分享精彩学术报告

实际上,PD-1/PD-L1抗体治疗相关的心肌炎/心包炎很少见,一旦发生就十分严重,其发病期约1个月,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然而,大多数肿瘤科医生缺乏足够的心脏病学培训,选择将患者转诊。目前,我们对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认知不足,治疗选择有限。需要注意的是,化学/放射疗法可能会导致心脏毒性,建议对部分患者进行心脏评估。

李悦:放射治疗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放射治疗会进一步加重心脏损伤,这种损伤一方面和放疗射线的剂量有关,同时患者基线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都会显著增加患者治疗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悦教授介绍,大多数放射性心肌损伤无明显症状,因此临床诊断率仅约10%,患者通常表现为超声心动图上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多数研究认为,心肌损伤的形成与射线损伤自身DNA及细胞结构有关,即心肌细胞原发的放射性损伤,从而形成心肌纤维化。

图4 李悦教授分享精彩学术报告

放疗相关心血管疾病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治疗与常规心血管疾病差别很大。总体而言,放疗相关心血管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减少心脏射线暴露,没有最少,只有更少!

卜军:乳腺肿瘤化疗心肌损害——前瞻性随访研究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发病率第一的癌症,近年来,中国的新发乳腺癌病例呈上升趋势。随着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的进展,乳腺癌死亡率呈降低趋势,临床上愈发关注乳腺癌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图5 卜军教授分享精彩学术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表示,与心功能不全相关的乳腺癌治疗主要有蒽环类药物、HER2靶向治疗等。然而,虽然大多数乳腺癌治疗方案不太可能引起左室功能障碍,但研究表明,即使是较低剂量的蒽环类药物(<240 mg/m2)也与远期左室功能障碍有关。卜军教授认为,通过多模态影像学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预防性使用心脏保护药物可能有效;另外增加基线和用药后多策略评估是减少心脏毒性致死的关键。

及时诊断与识别乳腺癌患者既往存在的或治疗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基于多学科团队参与评估的平衡治疗方法,既满足肿瘤治疗的需要,同时预防心血管疾病。考虑到乳腺癌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存在部分重叠(如吸烟、久坐和肥胖),在乳腺癌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都有机会预防和监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刘彦:肿瘤心脏学的分子遗传机制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治疗的常见心血管并发症包括血管痉挛性和血栓栓塞性缺血、动脉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左室功能障碍,上述均可导致心力衰竭。由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功能障碍通常为不可逆损伤,可见明显的心肌超微结构异常,其中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的产生被认为是诱发心血管毒性的关键机制。来自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刘彦教授分享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分子机制及相关标识物如p16等的应用。

图6 刘彦教授分享精彩学术报告

新型抗肿瘤生物制剂,如细胞内信号转导抑制剂类,其阻断的信号通路也参与了心肌功能的调节,特别是既往有高血压或心肌肥厚的患者,抗肿瘤药物更有可能诱发心脏毒性,不良反应机制也与氧化还原信号调节有关。

钱锋:肿瘤心脏病学研究——近期进展和未来趋势

随着肿瘤诊治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加剧,潜在的肿瘤患者数量不断增长,肿瘤心脏病学的兴起正是由未来疾病谱的发展和临床实际需求决定的,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检验学、流行病学、药理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在内。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钱锋教授介绍,国内肿瘤心脏病学现正处于起步阶段,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新的机遇,期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的不断进步。

图7 钱锋教授精彩学术报告

康瑜:CHIP:CVD的旁观者?参与者?

“未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也称为”与年龄相关的克隆性造血” (Age-related clonal hematopoiesis, ARCH),是由单个突变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在人体衰老过程中导致的造血系统中突变克隆比例显著增长。

图8 康瑜教授分享精彩学术报告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康瑜教授介绍,CHIP在健康老年个体中很常见,并且与血液肿瘤的风险增加有关,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也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Biolmage(n=370)和Malmo Diet and Cancer (MDC)(n=640)研究在校正了年龄、性别、2型糖尿病、胆固醇、HDL、吸烟和高血压后发现,CHIP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增加1.9倍。未来,或可将CHIP纳入高危人群的筛查条件。

郑景生:多模态心脏成像在新兴癌症治疗时代的作用

多模态影像技术是近些年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联合多种成像技术、融合不同模态图像的信息,以同时获得机体多方面信息,从而使信息互补及交叉验证成为可能。

图9 郑景生教授分享精彩内容

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城医学中心郑景生教授介绍了多模态心脏成像在新兴癌症治疗时代的作用。郑教授指出,以蒽环类药物为代表的传统抗肿瘤药物和以曲妥珠单抗为首的靶向治疗药物,在提高肿瘤治疗疗效的同时,易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

在肿瘤幸存者中,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死因,郑景生教授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分享,强调了多模态心脏成像在评估肿瘤患者心脏毒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超声心动图已成为评估和监测肿瘤相关心脏毒性的重要工具。应变成像的应用未来还会更加普遍;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冠状动脉CTA造影的应用也将不断扩展。此外,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定量评估心脏功能、腔室大小及评估心肌组织方面,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新学科,新进展。肿瘤心脏病学论坛的召开丰富了广大医务工作者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新知识,了解了前沿进展和领域热点,并有助于提升临床诊疗水平,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将为我国肿瘤患者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更加优质和规范的肿瘤心脏病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