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CO丨青年科学家奖孟祥姣教授:实事求是做科研,优良平台促奋进
健康界熊粤蛟 黄美清
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是中国抗癌协会面向全国广大青年肿瘤科技工作者设立的奖项,旨在表彰在肿瘤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来自山东省肿瘤医院的孟祥姣教授因在肿瘤免疫和肺癌干细胞领域的系列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荣获2020年度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其主要成果包括:阐明了不同类型肺癌免疫微环境的差异,为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指导;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构建了肺癌预后预测模型;首次在提出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肺癌干细胞研究,明确肺癌干细胞和肺癌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使用NK细胞清除肿瘤干细胞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推进肺癌的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0年的中国肿瘤学大会(CCO)上,健康界有幸采访到了孟祥姣教授,聆听她分享自己的科研历程和感悟。
走上需要不断学习的从医路
医学生的求学之路并不容易,而孟祥姣的从医之路也颇受阻碍。当她想报考医学院校的时候,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只因父亲不愿意她受苦受累,但孟祥姣仍然坚持选择了医学院。一方面,孟祥姣的父亲曾经因为骨折入院,险些无法站立,然而父亲却在医生的帮助下逐渐恢复了健康,自此,孟祥姣心中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仰。另一方面,孟祥姣意识到自己的性格能够长时间持续地专注做一件事,比较适合从医。
“我其实当初报考医学院的时候,对医生还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如今,从医11年的孟祥姣教授对医生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医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像我们放疗科医生,不仅需要掌握放疗影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肿瘤相关的治疗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内科的知识。我们知道肿瘤的放疗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我们需要不断高效、快速地学习。”
孟祥姣教授笑言,一天不学习就“感觉心慌”。但是她也表示,医生确实是一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职业,每当患者疾病好转时,患者和家属脸上欣慰的笑容足以让她忘掉从医过程中的辛苦和烦恼,她深感自己选择成为医生是做了正确的选择。
实事求是是科研的底线
孟祥姣教授的求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她刚开始进行硕士阶段的学习时,她的导师为她定下了肺癌干细胞的研究方向,这在当时是属于新领域的研究。由于实验室缺乏做这方面试验的经验,很多的技术方法都需要自行摸索,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孟祥姣教授在实验室做了近两年的实验,但是最终的结果却都是阴性。
“我当时特别沮丧,我反复验证,但结果仍然是阴性。”孟祥姣教授当时的导师告诉她,无论如何一定要实事求是,她就将这个阴性结果撰写了论文投稿给Cancer Science,第一次投稿就顺利过稿,孟祥姣教授也因此获得了山东省优秀毕业论文。
通过这件事,她认识到在科研过程当中肯定会有一些预期结果和真正的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情况,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即使是阴性的结果也是能够被认可的。
优秀的导师和平台成就更好的自我
身为于金明院士的学生,孟祥姣教授潜移默化受到于院士的影响。孟祥姣教授提到,于金明原始的座右铭谓之“三思”,认真思考、科学思维、正确思想。多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方能有自己的信仰和梦想,发挥正能量。
于金明院士在临床和科研方面都做到了顶尖,他也教导自己的学生,作为临床医生,要临床科研两手抓,成为临床科研型的专家。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素养,治疗好患者的同时,更要从临床实际出发,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进行科研,反过来推动临床治疗的发展。
对于科研,孟祥姣教授认为科研人员最好选定一个方向,并持之以恒进行研究,在某一个领域重点突破比较容易出成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将精力局限在某个点,在科研中也可以学习其他领域,读一些其他领域的文献,有助于打开科研人员的视野和格局。
在科研路上,孟祥姣教授时刻谨记于金明教授的教导,“努力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的人肯定不会成功”。科研是一条辛苦的路,我们也会面对很多的诱惑,所以增强自控力显得尤为重要。孟祥姣教授建议,工作之前可以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或者任务,以任务约束自己的行为,可能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一方面,孟祥姣教授也指出,工作和学习的平台非常重要,山东省肿瘤医院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培养,为青年后辈打造了很好的平台和优秀的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我发自内心地想进步,就考取了于金明院士的博士,于金明院士对我们的学业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达到了严苛的地步。在科研上,他为我树立了大局观,定下了放疗和免疫的研究方向,在生活上,他非常关心我们,教我们做人做事要以德为先。我的同门们也都非常优秀,大有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趋势。”在良师益友的鼓舞下,孟祥姣教授不断拼搏前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进入到更好的平台中去,但是没有进入到理想的平台,我们也不要气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样有成功的机会。”
专家简介
孟祥姣
山东省肿瘤医院胸部放疗四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齐鲁卫生与健康杰青人才,山东省肿瘤医院高层优秀人才。致力于肿瘤免疫及肺癌干细胞领域的系列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主要成果包括:阐明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免疫微环境的差异,对指导肺癌的免疫治疗有重要价值;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构建了肺癌预后预测模型;首次提出单细胞水平进行肺癌干细胞的研究;首次明确CD133- 的A549 和H446 细胞中含有同等数量的干细胞,为后续肺癌干细胞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节约人力物力;明确肺癌免疫微环境与肺癌干细胞的关系,为通过NK 细胞清除干细胞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被多家三级甲等医院推广应用。为首获山东省科技进
步二等奖一次,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两项,获于金明院士创新奖两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SCI)19 篇,累及影响因子87.2,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059,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单篇引用率超100 次的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