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论健第43期|联影智能周翔:踏踏实实解决问题才是企业成长的正途

健康界顾莹

一家注资3亿元成立的AI公司,一面世就迎来了医学影像AI领域的两员大将。

周翔便是其中之一,他此前曾任原西门子计算机辅助检测和诊断事业部全球负责人,是计算机视觉和医学图像处理领域国际专家。2018年4月,周翔出任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影智能)联席CEO。

两年半后的2020年底,联影智能CT骨折智能分析系统正式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医疗AI三类证,这也是全球首张基于CT的骨折医疗AI三类证。周翔在接受健康界专访时表示,拿证只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健康行业是一棵常青树,只有行稳致远,踏踏实实地解决医疗AI发展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才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正途。

从源头上做AI

在医学影像分析领域从业近20年的周翔,曾在2017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医学影像AI是新兴行业,但是“太热了”,行业过于浮躁。连续三年,行业内都在提用AI代替医生,显然这是有些不切实际的。

三年后的今天,整个行业已变得更为踏实。无论是合作伙伴,还是联影智能,都能客观地看待这个行业,并结合实际进行中长期的规划。

周翔把医疗AI影像比作自动驾驶,基于当前的算法,影像AI代替医生是难以想象的,至少应该比自动驾驶更晚。因为其中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知识的不完备性等很多因素都在影响其发展进程。

“从源头上做AI”,是联影智能在创立之初就确定的发力关键点。周翔解释说,之前用手机拍一张照片,拍完AI再进行美颜或者人脸识别,这里拍照过程与AI处理是分开的,如果背光,AI可能认不出人脸。而现在,智能手机可以采用AI实时图像分析的方法,在按下拍照按钮之前,就能实现对整个场景或者人脸的识别,并使用适当的参数,把人脸照得更明亮更清晰,这样后期人脸识别就会更精准。

目前,联影智能采用的正是这种思路,医学影像中的CT、磁共振和PET-CT,都能够在拍照前,拍照中和拍照后,让图片本身质量更高。甚至在CT的影像识别上,即便低剂量也可以重现高剂量的图像质量。

“在源头上做AI”想法的落地,也得益于联影集团的布局,其AI加持的智能影像产品于2020年拿到了美国的FDA的三张认证。“从拿证到落地,联影的速度都非常快。”周翔说。

过去一年,只要有机会,周翔就会公开表达“中国在数据方面可以做得更好”的观点。匿名化处理后的医学影像数据,如果是用合法合理的途径收集的,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来促进AI科研和产业的发展。

有位欧洲的数据专家就曾开玩笑地说,欧洲在保护他们的数据(Europe is protecting their data),中国在守护自己的数据(China is securing their data),而美国人在卖自己的数据(Americans are selling their data)。周翔认为,其实美国没有在卖数据,只是在用匿名化的大数据在大力推动AI的发展。中国的医学影像AI企业要真正引领世界,需要政府在数据立法、数据监管、AI公司资信评级与认证、以及数据的匿名化标准等各方面的支持。

软硬件互相成就

目前,联影智能正在做三件事情,分别是“用人工智能赋能设备”,“用人工智能赋能医生”和“用人工智能赋能科研”。具体来看,赋能设备就是做自动驾驶的影像设备,赋能医生就是查漏检错,提速增效,赋能科研则是让合作伙伴成为AI科研的大师。

要做好这三件事,是需要多方配合和支持的。周翔表示,在整个联影集团里,联影医疗、联影智能恰可以创造合力来做具体布局。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也让患者有了更好的就医体验。周翔告诉健康界,AI压缩感知(ACS)技术能将磁共振扫描时间从几十分钟、十几分钟,降低到100秒左右,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也是全球首创。“这种效果的实现依靠的是AI技术和创新性的磁共振重建算法的深度融合,也是联影集团AI布局的一个代表性成果。”周翔说。

在中国,患者多,优质医疗资源少,所以AI扫描技术的突破,显得很有价值。事实上,这种革命性的改变,也直接帮助患者减少了医学影像设备的辐射,尤其在CT方面,能够实现低剂量扫描。周翔认为,完全可以用AI的方法,把一些高端的影像结果融入到入门级的设备上,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硬件成本,还可以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

“软硬件深度融合,可以开发出前所未有的智能成像技术。”周翔有感于联影集团内部“商业上独立运营,技术上深度合作”的独特模式,他告诉健康界,联影智能是一家独立的公司,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因此有信心在AI方向上实现对医学影像界的几家国际巨头公司的超越。

无论是技术的软硬件联合创新,还是营销模式的创新,未来更多会来自于本土企业,这其实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进行本地化的布局,这也让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更加近距离。

周翔对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十分自信,在他看来,一般情况下,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创新很难真正本地化。对于国内低端厂商来说,跨国公司的本地化生产制造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一种威胁。而对于主张创新、争做全球领先的本土企业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甚至可能是个好事。“因为行业发展壮大后,这个领域的人才就会增加,进而能够帮助中国医学影像行业向前发展”。

医学影像AI更像一场马拉松

周翔回忆起十年前,AI领域的科学家都怀有一个梦想:想从众多X光胸片中将健康的胸片筛选出来,这件事情对临床价值非常大,同时也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目前来看AI暂时还做不到。

“主要原因很简单,人有千万种病,而AI学的东西不是通用的,而是一个病一个病学习来的,所以没有哪个AI算法敢说这个胸片是健康的,然后直接把病人放回家。”周翔说,金标准也不一定是完美标准。这两个关键问题会导致企业在非常好的应用场景上,往往做不出成绩。所以,需要对很多场景进行分析,从商业维度、医疗维度、技术维度等各个方向深入分析,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从临床真实情况出发,在肺结节、肋骨骨折方面的AI应用,落地会比较快。因为影像科的一线医生非常忙,在数百张图片中找小的骨折非常痛苦。另外,AI除了不知疲倦外,还能提供复杂、精准的量化分析。例如,判断脑出血的具体位置、出血量、变化情况等,尤其是症状变化的判断,依靠人眼很难做到。

针对这些临床痛点,联影智能不仅推出了一批赋能医生的具体产品,还将一些AI算法的中间模块,包括器官分割、图像映射、AI影像组学、脑神经开发包、心血管开发包、心脏磁共振算法模块等,集中到一个开放型的科研平台上。周翔向健康界表示,这是联影智能的另一个发展方向,邀请医生和第三方厂家进入这个开放型平台,共同创新,然后再通过联影集团的大平台去实现落地和推广。

周翔最后总结了联影智能的“两条腿走路”战略,一方面从源头上优化,做软硬结合的AI;另一方面提供面向所有医院、所有厂家设备的AI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既包括对临床的赋能与提效,也包括对科研的支持与提升。

近年来,政府一直持续不断地在AI领域投资和扶持,并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性的长期目标。周翔希望,包括联影智能在内的整个医疗AI影像行业,都能持续得到业界的关爱和支持。“这个新兴行业还是一个小宝宝,刚刚学会走路,跑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各方的扶持和帮助极为重要”。

过去三年,周翔经常会用“任重道远,前途无量”来形容这个行业。在他看来,医学影像AI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当前,医疗AI行业正处于一个战略转变的阶段,其中“下沉”与“拓展”是关键,只有真正下沉到产业中踏踏实实地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行业良性成长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