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王任直:AI技术已解决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测量等难题

神外前沿

目前,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教授、冯铭教授团队的努力下,神经外科临床应用AI技术(人工智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而是已经“落地开花”。在某些病种上,AI技术能够实实在在地服务临床,以最终造福更多患者。

图片来源:神外前沿

以基层神经外科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为例,其病死率高达35%-40%,存活的患者往往也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地威胁着国民的健康。

高血压脑出血是否手术干预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血肿量,而目前常规采用的多田公式只能测算圆形或椭圆形的血肿体积,但对不规则形状或根本就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血肿,目前根本无法准确测算,只能是大体预测。

对此,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教授、冯铭教授团队合作研发的AI技术已经能够一键计算出所有类型的血肿体积,并且这项技术正在产品化。

近期,王任直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体专访,谈话内容如下:

神外前沿:为何关注人工智能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

王任直:医智融合将开启神经外科循证医学的新时代。目前的医学处在发展中的瓶颈期,如果把先进的科技应用到医学中,一定会对医学发展有所帮助,同时会颠覆现在很多人对疾病的认识及诊疗模式。

以垂体腺瘤为例,现在有很多问题,医生是无法给患者以满意答复的。比如,对患者的状态没有准确的评价,对疾病的进展没有精准的预测,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凭借医生的经验来判断。智慧医疗或者叫人工智能技术引进以来,就有可能帮助医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神外前沿:是否有具体的应用案例?

王任直:举个例子,高血压脑出血是最常见的疾病,对国人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其致残率致死率都是最高的。我们目前只能根据病人状态分成轻、中、重三种类型。如果利用影像分析等技术,就可以快速诊断患者是否是脑出血,是否是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部位和出血时间,是否会继续出血,出血周围有没有水肿,水肿对颅内压有什么影响,中线有没有移位等。

再比如,高血压脑出血的穿刺抽吸,要等到血块变成血液状态时才有效,但是目前医生无法根据经验和肉眼判断,而AI技术现在就可准确判断出来。

一句话,大家不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治疗,而是有准确依据的治疗,进而能够提高整体疗效。

神外前沿:高血压脑出血中的AI技术,目前最有可能产品化落地的是哪一项?

王任直:脑出血的血肿体积,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多田公式来计算,只能计算圆形或椭圆形的血肿,但对不规则形状或根本就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血肿,我们根本无法了解血肿的体积,只能是大体预测一下。

但血肿体积对决定是否手术非常关键,我们现在通过合作研究,已经研发出相关技术,只要输入CT等相关数据,点击一个按键,几秒钟就能计算出血肿体积和所处部位。这些技术目前正在产品化,解决了血肿测量难题,也希望基层医生都能享受到这项技术成果。

神外前沿:还有哪些技术?

王任直:我们还研发了“透明脑”技术,能够像透视眼一样看到颅内病变所在的位置,而且不用带VR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