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2020|冠脉介入论坛:“一带一路”共推心血管学科发展

东方心脏病学会议

——本文由门诊编辑团队原创供稿

2020年5月30日,在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0云上东方冠脉介入论坛中举行的“一带一路”专场,诸位专家分享的内容涉及瓣膜疾病、RDN治疗、CTO-PCI、SIHD患者的血运重建等多个领域,可谓精彩纷呈。本次会议特邀中国科学医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斌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成祥教授、澳大利亚的Markus Schlaich教授以及印度的Ashok Seth教授等作为演讲嘉宾。

稳定性缺血性冠心病患者如何从血运重建中获益?

徐波教授作为开场讲课嘉宾,首先回顾了2019年备受关注的ISCHEMIA研究。ISCHMEMIA研究旨在探讨中重度心肌缺血患者中最佳药物治疗(OMT)基础上予以冠脉介入治疗可否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研究结果显示,OMT联合介入治疗未能显著降低主要终点和关键次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但在第4年时,相较于介入治疗组,保守治疗组心血管死亡或心梗累计发生率更高(13.9% vs 11.7%)。关于在SIHD患者中介入治疗优于保守治疗的结论,FAME2 是唯一一项得出阳性结果的研究,临床指南强烈建议SIHD患者行介入治疗。随后徐波教授介绍了FAVOR Ⅲ China研究的相关成果,期待QFR为SIHD患者治疗带来新曙光。

中国CTO-PCI的临床经验

葛雷教授作为中国CTO Club的代表,主要介绍了CTOCC CTO-PCI的临床经验。他指出,行CTO-PCI手术考虑首选正向或逆向策略时,应先考虑以下问题:1. 近端纤维帽是否模糊不清?2. 远端血管情况如何?3. 是否存在较好的侧支循环血管?葛雷教授提到,与杂交手术流程图不同,CTO-PCI流程图包含了平行导丝技术(PWT)、ADR技术以及IVUS指导治疗,并强调在IVUS指导下完成CTO-PCI具有重要意义。而ADR和PWT的选择策略主要取决于病变长度、钙化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

紧接着,张斌教授分享了“ESC”新理念开通CTO的经验,他指出“E”、“S”、“C”分别代表高效(Efficient)、安全(Safe)、经济(Cheap)。关于如何高效处理CTO病变,临床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 熟练的使用PCI器械和仪器(包括IVUS、Rota),熟悉多种导丝、导管的特性;2. 考虑7F或更大腔的指引导管;3. 不要损害着陆区。随后,张斌教授介绍了简单CTO和复杂CTO的处理流程,并在讲课最后指出随着技术、理念的更新换代,CTO-PCI将不会成为难题。

MCS在CHIP中的应用

李成祥教授主要介绍了机械循环辅助装置(MCS)在CHIP中的应用。他指出,目前国际上对CHIP暂无统一的定义,CHIP具备的临床特征应包括:高危因素(出血、心梗、心衰、糖尿病、CKD、贫血等)、冠脉复杂病变、CABG手术失败、PCI术中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衰竭,最后两项可能是CHIP最重要的特征。

在CTO-PCI术中使用MCS可能会改善患者短暂心肌缺血的耐受程度,目前临床常用的MCS有IABP、ECMO、Impella等。今年发表于Circulation的IABP-SHOCK II研究6年随访结果显示,IABP并不能降低死亡率,该数据也证实了目前指南的推荐:IABP不应常规应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而2019年发表于Circulation的一项研究同样表明,Impella不能降低患者30天死亡率。2018年的一项荟萃分析将IABP联合ECMO与单用ECMO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与单用ECMO相比,VA-ECMO联合IABP并不能降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而AMI患者死亡率降低18.5%。在演讲的最后,李教授总结道:IABP+ECMO2.5L基本上足以完成CHIP。

RDN治疗的进展

Markus Schlaich教授主要介绍了安全、持续降压的新方法——RDN技术。Markus教授介绍了在高血压患者中使用RDN的研究历程,从 SYMPLICITY HTN1、HTN-2、HTN-3三项研究到SPYRAL HTN-ON MED、SPYRAL HTN-OFF MED研究,RDN逐渐展现出显著的降压疗效,并且在后两项研究中RDN的安全性也极佳,6个月的MACE事件发生率为0。Global SYMPLICITY注册研究是随访时间最长、接受RDN治疗人数最多的真实世界研究,纳入近3,000例患者,其中351例患者接受SPYRALTM导管进行RDN治疗,随访3年后显示出血压降低的趋势,并且不影响患者的肾脏功能。讲课最后,Markus总结道,RDN的治疗降压疗效、安全性、经济性俱佳,期待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TAVR治疗瓣膜疾病历程

Ashok Seth教授首先介绍了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临床概况。他指出,有研究数据显示,临床中AS症状发作后2年的存活率为50%,5年的存活率为20%,严重主动脉瓣狭窄5年生存率低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以及卵巢癌。临床常用的两种类型瓣膜是球囊扩张瓣膜和自膨胀式瓣膜,随后,Ashok教授介绍了瓣膜技术在印度从认可到投入临床使用的历程,希望今后TAVR手术可以为更多的瓣膜疾病患者带来获益。

总结

会议最后,徐波教授在总结时表示,本场会议的热点话题引人入胜,涉及多个领域,瓣膜疾病、RDN治疗、CTO-PCI以及SIHD患者的血运重建等,各位专家也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并对OCC主办方表达诚挚的感谢,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学术论坛开展,共同推动心血管学科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