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启示录 | 王春革:天津一中心信息化战疫
健康界张斯文
从1月中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初露苗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下称“天津一中心”)副院长王春革的心就一直“悬着”。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何做好前线抗疫人员的坚实后盾、如何筑牢医院本部的抗疫防线以及如何保障诊疗活动相对安全有序进行是王春革心里一直盘算的问题。
远程培训 筑牢医院战疫防线
1月21日,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天津市内的发热门诊全部提升了“戒备”等级。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 王春革
天津一中心闻令而动,迅速响应成立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工作组,下设六个小组分别是医疗救治、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安全保卫、宣传以及职工服务小组,明确相关工作职责。作为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主要负责医疗救治、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的具体工作。应急工作组成立后,发的“1号通知”如约而至,即医院启动应急机制。
具体来讲,1号通知要求院内直接接触患者的窗口工作人员进行标准防护。对于准备收入院治疗的患者重点核查并询问流行病学史,排除疑似患者。一旦发现疑似患者要启动院内转运流程,护送至发热门诊就诊。同时,医院要求感染科、呼吸科、重症科以及ICU的人员无特殊原因,不得离津。
疫情期间的医院发热门诊
疫情发生后,院感成为了王春革的聚焦点,各种形式的培训是王春革用于提升医护人员院感意识的抓手。
“为了避免医院院感事件的发生,我们从护理等角度对于医护人员进行了新冠肺炎的院感知识培训,考虑到当时正值春节假期以及避免人群聚集等原因,后期我院教学处开展了网络培训,并记录相应的学分与考勤。”王春革告诉健康界,新冠肺炎暴发至今的每一版治疗方案和防控建议,天津一中心都组织了全院层面的学习。
除了院感防控,如何在源头上控制住病毒进入医院,也是王春革等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为此医院紧急出台了特殊时期收治病人的应急预案。
疫情期间,对于到天津一中心就诊的患者及家属,进医院就要测体温、进行初步鉴诊有疑似的要去发热门诊,接诊医生会进一步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此期间,收治入院的患者一律收入单间,观察期过后再统一收入病房。
同时,医院制定预案,从患者如何隔离到如何转运,乘坐哪部电梯到发热门诊,在预案中都有严格、明确的流程并进行了应急演练,即便发现感染病例也能第一时间处理,并且最大程度地保证在院治疗患者的安全。
尽管预案周密,一旦遇到疑似患者,王春革还是会“捏一把汗”。
“住院部一旦出现疑似患者,如果封闭病区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作为院方心理压力特别大。”王春革说,“疫情期间我们遇到过疑似的情况,当时就把病区相对隔离起来,让病区的医生护士不再流动,安抚患者说是在进行演习。同时迅速组织专家会诊,虽有初步意见但不能肯定,为慎重期间将患者血样加急送检,以便下一步的准确决策。”
“那天半夜两点左右,患者的检查结果出来,疑似排除了,我们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下来。”王春革回忆说,“做好院内防控是我们的职责,预防、流程都要想在前面,做到严谨。”
及时沟通 做好前线的坚实后盾
1月25日晚,天津一中心接到市卫生健康委通知,要求派遣医疗队员驰援武汉。第一时间医院抽调出包括感染科、呼吸科、护理部等科室的专家骨干准备奔赴一线。
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
1月26日,王春革记忆犹新。
这一天,他送别天津一中心的5名专家,随天津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健康界了解到,疫情期间天津一中心先后派出162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恩施、天津海河医院等定点收治医院及天津海关等抗疫前线。
支援专家在武钢二院工作
在武汉,天津一中心的专家主要负责支援武钢二院。武钢二院原本是一所废弃医院,因为疫情突然暴发不得不重新接收患者,但因其硬件设施老化,医疗队进驻时,很多工作都得从零做起。
“我们医院的专家到了后,身先士卒,主动分担了医院改造的活儿。”王春革进一步解释,当时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已送到医院,医院收治压力很大,因此,支援武钢二院的专家们只能像蚂蚁搬家一样,一块块地“搬着来”,一块病区验收合格了就先收进来一些病人,再继续改造下一块区域。
“天津市卫健委非常给力,用救护车为前线送去物资,这才保障了前线诊疗工作能正常运转起来。”王春革说。
为了让前线“战士”能安心作战,医院党办牵头给予了各种各样的支持。王春革介绍,“疫情期间,医院党办牵头,一对一实时关注支援医疗队员的情况,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医院还积极和前方领队联系,尽量掌握前方信息,给他们有力的后方支持。”
专家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病区
因为经历过“非典”,天津一中心的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在空间设置上都远离医院主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院内感染风险。
经此一疫,王春革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管控突发传染性疾病也有自己的见解。“17年前非典时,我没有直接进入最前线,但是知道非典患者被传染后很快会有症状,容易鉴别,马上采取隔离措施,可避免大面积感染。而新冠肺炎则不同,因为其有一定的潜伏期,且潜伏期就有传染性的风险,所以不易控制。”
王春革认为,未来国家在感染科建制以及发热门诊的规范化建设方面应出台一些指导政策,同时医院应加强感控方面的投入,有足够的物质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信息化建设 疫情之下保医院运转
此次抗疫过程中,天津一中心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信息化。完善信息化建设以改善医疗服务,一直被天津一中心泰为圭臬,此次战疫中,信息系统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2月,天津市医保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支持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在省级层面打通了互联网诊疗服务医保线上报销的渠道,支持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在线咨询、在线诊疗等互联网诊疗服务。
3月8日,经天津市卫健委与天津市医保局审核备案,天津一中心医院率先借助医保局官方APP实现了医保患者线上支付。
作为一家行动快的的医院,天津一中心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早前我们医院的HIS系统就已经试点了在线互联网医院,疫情暴发后我们第一时间将医院HIS系统与天津医保局打通。”王春革介绍说。
互联网诊疗
此外,疫情期间通过信息化建设的“云”优势解决了医院面临的不少难题。“发热门诊有疑似病人,特殊时期为了减少相互接触,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我们在HIS平台上开通了线上交班制度,在医院的会议室就能完成网上会诊、网上会议。”王春革说,“每天交班时病区里的医护人员不用出来,其他人也不用进去,非常方便。”
因为疫情原因,不少慢病患者的定期开药受到影响。期间,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明确拓展药学服务范围,规范“互联网+药学服务”。
药学领域出身的王春革对于“互联网+药学服务”早有筹谋。
王春革介绍,天津一中心的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线上处方服务,对于线上处方,不接首诊病人,只接受复诊或开药的患者。互联网医院除了取消医患面对面接触这一环节,其他流程全部等同于线下诊疗流程。医生在HIS系统中可以清楚看到患者的化验单、B超、影像检查及之前的用药记录。如今医保已经可以开出2~3个月的长处方,医生会根据患者之前的用药记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为患者开具长处方,并可提供药品包邮服务。医生开好处方后,处方会进入HIS处方前置审核系统,药师现场审核后进行调配,在全程监控下由物流打包配送。
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医院在配送药品时会在盒内附上用药指引单,会提示患者在用药前需要核对哪些内容、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咨询电话等。全流程服务在降低了患者疫情期间到访医院频率的同时,又不会延误患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