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院长:给职工发的工资,是拖欠药械供应商的
健康界吴寒冰
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全面落地,是院长张立本年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场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也让医院财务短时间内拉起了警报。而多个独立机构的调查显示,公立医院普遍寄望于财政或医保出手纾困。疫情趋稳之时,以何为着力点重启2020年,是张立们的当务之急。
二级医院的橙色警报
4月6日,一家医疗智库发布了“疫情期间医院运行状况问卷调查”结果,今年第一季度,95%的受访医院业务量、营收出现同比下滑。
其中,84.8%的医院门诊量下滑20%以上,39.2%的医院已出现资金断流的情况,全部为二级公立医院。所有受访的社会办医机构均表示:资金流仅够支撑两个月。
而在另一家知名第三方行业机构的调查中,受访医院的住院量和手术量下滑最为“剧烈”。以2月份为例,受访医院的住院量同比下滑50%以上的医院占比58.86%,手术量下滑60%以上的医院占比也已经过半。
该调查还收集了关于短期获取资金的渠道数据,公立医院中,有31%的医院在疫情期间可以从财政上获得补贴,27%的公立医院有银行贷款渠道,16%的公立医院可以通过向供应商进行赊账或融资,有14%的公立医院没有短期资金来源渠道。
看看医院的资金现状和来源占比,警报真的响了。
本就面临推进医共体的压力
“我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因为饭做的再好吃,没有米不行。”谈到现状,张立对健康界如此形容本院发展与资金之间的关系。
他管理的公立二级医院,职工近千人,位于中原地区的一个县级市,人口超过150万,交通四通八达,人口流动性强。当地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有多家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超过20家,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要再翻一倍。
张立介绍说,由于当地整体医疗资源比较丰厚,不像有的地方一家(医院)独大。这就会凸显出一个问题:当地医保的大盘子比较分散。
据健康界了解,在疫情开始之前,该院正在按年度规划加紧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的工作。“人、财、物方面都已经落实了,但当时医保支付制度的分配还没有按照县域医共体的设计匹配落地,可以说在疫情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了不小的医保压力。”张立说。
账户里的“应付账款”拿来发工资
一场新冠疫情的到来,让大部分医院措手不及,正常医疗秩序被打破,医院的运营管理计划也就此暂时搁置。
抽调多个科室的人员参与疫情防控、承担2个高速路口卡点的监测、在院内构成发热门诊隔离病区、成立抗疫的一办11组(信息化大数据组、咽试纸采集组等)……
张立告诉健康界,抗疫战打响后,该院用于抗疫人员薪酬、防控物资的总花费,达到了千万元的水平。
与此同时,医院的业务量及收入大幅度“跳水”。
为了减少人员流动,降低院内交叉感染风险,疫情中,该院的消化内科、口腔内镜以及呼吸内镜中心等科室已经是100%亏损,医院整体的业务量已经下降到过往同期的五成左右。
在疫情的冲击下,门诊人次和手术人次大幅下降,进而导致医院业务收入呈现“断崖式”下跌,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下降。这让张立很发愁。
“我们医院员工每个月工资加绩效接近500万。疫情期间,没有收入,这部分工资支付靠的还是医院账户里的应付账款,这些款是要付给药品、器械商的,现在暂时延长了账期。”张立说。
希望医保出手纾困
那么,随着疫情趋于稳定和防控常态化,目前这家医院是否恢复到了正常接诊、收入水平?
最近,该院的住院病人量已经恢复到过去同期的80%左右。但张立表示,继续推进运营管理也需要资金做支撑,“支持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总不能让下边医院掏腰包,还有,员工薪酬短时间内也是医院运营的一个大问题”。
根据今年截至目前的实际情况,张立会同院领导班子给今年的发展设定了三个目标:
一是争取针对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的医保政策尽快落地;二是加快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的各项工作;三是创建三级综合医院。
在知名行业第三方机构在今年3月的调研中,对于疫情后医院最希望通过从哪些途径获得资金支持的问题,79.11%的医院选择“希望政府能够在财政上给予医院补贴”,67.72%的医院选择“希望医保能给予扶持”,53.16%的医院希望政府给与财税方面的政策倾斜。。
在医保付费方面,对于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医保部门探索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有条件的地区可按协议约定向医疗机构预付部分医保资金,缓解其资金运行压力。对于现在医院的运营困难,张立说, 从他的角度希望是医保,“我更寄望于通过医保基金的回补,帮助医院度过困难期”。
但在知名医院管理专家、誉方医管创始人兼顾问秦永方看来,医保基金不是公共资金,从方向上看,医保不仅不能“开口子”而且在“收口子”。按照医改的既定方向,支付制度打包预付控费改革的“疾风骤雨”来临,医院面对医保控费制度改革,超支扣款压得医院“喘不过气来”。而医共体的推进,会让原本就没有理清的医共体运营绩效管理“难上加难”。
看起来,这个初夏,对医共体牵头医院的考验,还在后面。
(文中张立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