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启示录 | 广东省二医张刚庆:救援国家队如何打好“遭遇战”

健康界刘文阳

3月20日,载着国家(广东)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的大巴车缓缓开动,驶往武汉火车站。路上他们心情澎湃,合唱起一曲《真心英雄》。

近50天的援汉历程结束了,身为领队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委员、阳山医院院长张刚庆同样内心豪迈:首次成建制援鄂医疗队的61位“好汉”将全体回家了。

更令其自豪的是:在这场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突击实战“检阅”中,他们用一份“广东方案”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创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功勋”。

然而他没有自满于这样的成绩。“需要好好总结一下。”这是接受采访时张刚庆常说的一句话。经历“战火”洗礼,中国紧急医学救援队积淀了新的内涵。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在武汉期间,先后转战两所方舱医院,107名新冠肺炎治愈出舱,累计管理床位471张,收治患者404人。

从无序到有序,“特种兵”的遭遇战

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名字不会如此密集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这样的国家队全国仅有23支,每省最多一支,是压箱底的“金疙瘩”。救援队人员由各医学专业精英组成,硬件配置一应俱全。一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堪比一座微型综合医院。

“广东队”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支。不仅因为其脱胎于应急底蕴深厚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还因为她是国内第二支通过世卫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而且,队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参加过抗击非典,地震、海啸等救援工作的“老兵”。

即便是这样一支“精锐之师”,在最初直面新冠肺炎疫情这场“遭遇战”时也有些“傻眼”。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慰问广东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救援队以往经验多来自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外伤急救等外科系统治疗任务为主,撞上如此重大的传染病疫情他们还是头一遭。2月3日,接到国家卫健委的指令后,队伍马上启动预案,根据相应的模块进行了人员的重新配置,增添了呼吸内科、院感科等专业医护人员。

救援队比较熟悉的作战方式是搭建“帐篷医院”,却没想到他们的战场是建好的方舱医院。到达的当晚,大家迫切想知道方舱医院是什么样,就去离得最近的江汉方舱医院看了下。这一看被惊到了:“从来没有见过规模如此之大的方舱医院。看着密密麻麻的床位,当时心里很没底儿。”

令大家深感触动的是,江汉方舱医院由武汉协和医院负责统筹,大家探视的当天晚上,它还像一个大工厂一样杂乱无章,第二天早上再去的时候便已建好了大半。而且边完善边收入了七八百名患者。为此,有的医务人员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连续十五、六个小时忙到天亮。

受到这样的震撼,即使困难再多,大家都能团结一致,迅速解决问题。“上午向指挥部反馈的问题,下午就解决了。”江汉方舱医院很快步入了正轨。

张刚庆在方舱医院外参与搭帐篷

安全观察员制度,为队员保驾护航

投入到全新的工作环境之后,广东队开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广东经验”应用到方舱医院。

最重要的广东经验,当属“安全观察员”制度。

这一制度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首创,原名为“院感观察员”制度,用于指导医院负压病房内工作人员穿脱防护服,避免发生职业暴露而感染。

方舱医院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救援队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改为“安全观察员”制度。安全观察员不仅负责督导进舱队友穿脱防护服的规范,还负责护送队员上下班与出舱后的消杀,同时还指导驻地消杀。

在方舱医院,大家分不同的班次工作,院感人员存在短缺。为了保障这一措施落实到位,救援队就把工作任务较轻的辅助科室成员,比如负责CT、B超的医生,培训为安全观察员。保障每位医务人员上下班的时候,都有观察员为其保驾护航。

“安全观察员”制度的实施占用了部分人力,但实践证明,这种投入非常有必要。

3月20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被武汉市江汉区授予“凯旋旗”。

“全副装备几个小时下来,人可能会处在一种缺氧的状态。”张刚庆说,加上高度紧张和疲惫,在出舱时很容易放松警惕,从而出现不规范的行为。有一个人盯着,就可以提示其正确的操作步骤,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也可帮助其及时补救。

再者,进舱、出舱,上下班路上有人护送,驻地卫生有人给予指导,对于队员们来说,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同时,这也大大促进了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让大家更加团结一致”。

“在这样的氛围下,男队员都成了暖男,女队员也都成了闺蜜。”张刚庆笑着告诉健康界,曾经有一位女队员出现37.2度低烧,她自己还没说什么,大家就纷纷送饭、送安慰。后来,得知是生理期原因,男同事会和女队员开玩笑说:“你们的小秘密都被我们知道啦!”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如果安全观察员觉察出队友的异常,不论何时都可以提出换人。”张刚庆说,大家都知道广西护士小霞,她从病房出来后,因过度劳累突然晕倒在医院的半污染区,心脏呼吸停止。大约5分钟后,她才被值班的保洁人员发现,经紧急抢救后恢复心跳呼吸。

“如果有人早些关注到她的健康状况,或者出病房的时候有一个同伴,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张刚庆的语气中带着惋惜,他希望“安全观察员”制度被更为广泛地推广,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建立诊疗路线,带教后援队伍

驰援的这段时期,张刚庆形容自己的心情像“过山车”一般,往往刚为一个问题的解决而开心,紧接着又来了新问题。

2月19日,随着“应收尽收”政策的落实,江汉方舱医院需要分出一支较成熟的队伍,去开辟新“战场”。广东队被选中了,开启了他们援汉工作的“下半场”——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

“这是对我们这支队伍的一次新历练。”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虽也由武汉协和医院管理,但此时的武汉协和医院人员早已“捉襟见肘”。在同被安排到新的方舱医院的救援队中,广东队是唯一有方舱经验的队伍。

到这一阶段,广东队根据前期工作经验开始了流程梳理。比如,患者被收治进舱时,如何根据病情进行分层;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为其确立基本的诊疗流程;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制订相应的转诊规范,等等。

他们将规范做得非常细致,就拿方舱患者的“诊疗路线图”而言,里面包含患者从入院时间、核酸阳性时间、首次复查时间结果、第二次复查时间结果、末次CT时间、症状选择的信息表,不论是患者还是医务人员,看起来一目了然。

“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张刚庆介绍,在方舱医院,一位医生至少要管理50~60名患者,交班时还可能对接不同的医疗队成员,因此大家很难做到对每位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不同的患者情况不同,治疗一段时间后,面临的下一阶段治疗措施也不同。有了“诊疗路线图”,不仅能让患者心里有底,也方便医生管理,无论换哪个医生,都可以做到对患者病情阶段精准把握与持续跟进。

汉江开发区医院诊疗路线图

这些规范的建立,为后来加入的医疗队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一同被安排到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的,还有一支江西医疗队和一支天津医疗队。这两支队伍并非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样的成建制组织,而是医院临时组建的队伍。面对方舱医院陌生的环境,由于经验不足而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广东队担当起了临时带教的角色,通过将总结出来的诊疗流程进行培训、演示,打消了他们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很多细致的经验,比如佩戴N95口罩时间长了想吐怎么办,护目镜起雾了怎么办……”张刚庆说,这些言传身教对后来的队伍而言是很给力的支撑。也正是得益于此,广东队和其他医疗队配合非常顺畅,队员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张刚庆卫生建言】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委员、阳山医院院长  张刚庆

经此一“疫”,国家(广东)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需要进行人员配备、工作流程、物资准备等模块的优化。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立的初衷,多是为了应对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医学救援,所以队员以外科医生为主,应适当增加呼吸科、感染科等专业人员的比例。

此外,我们日常培训的内容也应作适当调整,应培养一专多能甚至全能型的队员。不能说擅长哪个领域就固定在这一模块。开展救援活动的时候,大家是一个整体,需要相互配合与支持。

最重要的是,在接到任务后,我们应当增强对接下来工作开展的预判能力。在涉及调度成千上万人的一盘大棋之下,每一步该做什么都能被清晰地告知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如果在上级尚未清晰地部署好全局的情况下,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就能主动预判并做出应对,将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社会的认可。

(通讯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办宣传科 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