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主张 |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杨俊:筑梦区域医疗中心

健康界杨瑞静

当有人走进会客室,首先映入他眼帘的,会是一张长达2米左右的效果图:

医院综合楼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高度达100米,整个建筑地下2层、地上26层。裙楼7层为门诊用房,塔楼为手术室及住院病房。

地处长江西陵峡口,紧邻长江三峡工程,辐射鄂西南及渝东部分地区,图中的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下称宜昌中心医院)正整装待发,而在图外站着的,是这张蓝图的设计师——党委书记杨俊。

在他的述说下,宜昌中心医院的发展图景徐徐铺展开来。

一纵一横,筹建新图景

统计数据显示,宜昌常住人口420万,截至2018年底,却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09家,其中三级医院11家,三甲医院6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加之在分级诊疗的推进下,县级医院医疗能力逐步提升;北上广等大医院又拥有优质医疗资源,临床、科研实力雄厚。作为“夹心层”,宜昌中心医院如何另辟蹊径谋求发展?

“县级医院医疗能力是在提升,但少见病诊治还是短板。”少见病诊治,是杨俊瞄准的第一个“靶子”。

北上广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是很强,但他们还是太远。“一些患者不适合远途转移。”因此,急诊急救成为杨俊瞄准的第二个“靶子”。

根据功能上的差异定位格局,规划之初医院被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以急诊急救为主。

于是,医院集中力量筹划崭新图景。2013年3月12日,宜昌市中心医院的门急诊开工建设,2015年8月28日竣工投入使用。

宜昌中心医院重塑急诊模式,以裙楼急诊为核心,楼内重点科室为支撑,形成创新型急救体系——“五分钟生命链”。

不同与以往诊疗区域以内科、外科的专业设置划分,该急救体系以急诊为中心,横向设有急诊药房、急诊CT、急诊化验、急诊心电图、急诊B超、急诊放射等基础设备。“一个楼层内完成诊疗检查”。

大楼内设有两部急救专用电梯,电梯厅前室均有专用抢救设备。以电梯为贯穿,纵向层面上大楼将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放射、急诊手术室(包括杂交、介入手术室)、急诊ICU、急诊病房,以及涉及到急诊急救相关的专业科室,均按纵向垂直由低到高的分层进行布局,由专用电梯进行串联。

一横一纵两条线共同发挥效率的同时,门急诊大楼中还设有妇科、产科和生殖中心、新生儿科等病房。

这就是医院打造“五分钟生命链”的第一步:组织再造,取消功能科室,把患者检查所需要的仪器,集中在患者周围,“转运患者期间,医生就能完成鉴别诊断过程。”

新的大楼,新的仪器设备,也意味着更大的成本支出。杨俊很清楚这一点,但他认为,在患者的生命安全前面不应该计较成本。“重塑急诊模式,看起来不会给医院带来效益,但它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代表着医院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形象。这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值得一提的是,新门急诊综合大楼在2017 年摘得“国家优质工程奖”,成为当时宜昌建筑史上的最高奖项。

一条救援链,不再“单打独斗”

倾力构建的楼宇、重新布设的诊疗空间,承载起宜昌中心医院愿景。然而,真正让“五分钟生命链”脱颖而出的,还是其不懈锻造的“内功”。

他观察发现,在急诊值班时,每个科室的医生抢救思维都不一样:神经科医生有神经科的思维方式,心内科医生有心内科的思维方式。当时他就意识到,抢救流程应该标准化,“究竟哪种思维方式才是正确的,总不能让患者碰运气吧?”

通过延伸抢救通道至患者发病的始末,宜昌中心医院将急诊科、ICU、胸痛中心、杂交手术室、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等部门参与到体系中,结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救援链条,共同保障患者最大安全。

这一链条上,宜昌中心医院设置“一键抢救”系统,一键启动后,系统会在胸痛门诊、检验科、司机值班室、抢救室等18个区域进行广播,将医护人员召集在抢救地点。

通过流程的再造,患者进入急诊绿色通道专区后,数分钟内就可以得到多学科协作团队制定的诊疗方案。

在此过程中,医院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监控,保障抢救的每一个过程都可以追溯,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以管理。

同时,院长、副院长及相关科室主任等人牵头组建高层协调组织机构,以质控会的形式,对不同流程的时间节点进行差异化统计分析,不断改进后推动医疗质量提升。

“这个急救体系,就是医院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为了让医务人员观念和急救体系同步转变,杨俊甚至调整了医院核心价值观:由“坚持患者利益至上,倡导团队协作精神”修改为“坚持患者利益至上,践行团队协作精神”,看似是两个字的变化,实际上是医院整体诊疗思维转变的开始。

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标杆,医院的每个行为都在和它对标,甚至包括绩效考核指标的调整。“不让医务人员成为生意人。”宜昌中心医院打破了过去“收减支经济效益”的绩效方式。据杨俊介绍,目前医院绩效以价值为导向,围绕团队合作结果设定薪酬绩效和奖励方向。

三个再造,重塑急诊模式

撇开条分缕析的规划文本,杨俊称医院关键在于达成三个再造:

一是组织再造,打破过去常以内科、外科划分的诊室布局,改为以身体各系统来划分诊疗区,一个楼层完成诊疗检查,医生会诊方便,患者少去奔波之苦。

二是流程再造,组建急诊多学科协作团队,打造“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无缝对接”的新模式,贯穿患者发病始末的救援链条。

三是制度再造,梳理出不需要第一时间挂号缴费的患者,并与慈善组织建立联系,做好患者“坏账”的准备。“我们不能因为患者不交钱而延误治疗。”出乎意料的是,制度再造后,医院没有出现一例坏账,没有一个患者欠费。

这也是宜昌中心医院其他几大中心建设和成长的缩影。以“五分钟急救生命链”为依托,借助胸痛中心的建设经验,医院卒中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急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技术高地也先后建成。

外显于行,内化于心,宜昌中心医院已在全国脱颖而出。

2016年11月,宜昌中心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鄂西南地区首家国家级胸痛中心;2017年,获评“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成为继同济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之后湖北省第三家国家胸痛中心示范基地。

挂牌胸痛中心后,宜昌中心医院的救治记录不断刷新,心梗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导管室球囊打开开通血管,平均时间约 50 分钟,最短仅 17 分钟,远低于国际上要求的 90 分钟标准。

同时,医院还在全省市州率先打通航空救援通道,运用直升飞机救援开展急性胸痛患者院间转诊,为患者提供更多生存的机会。

一个梦想:构建区域医疗中心

一江奔涌贯东西,一院两区架南北。蓝图上展现的是医院长远规划,未展现的是,杨俊和宜昌中心医院背后的发展之梦:“宜昌中心医院要建设成为,承接武汉和重庆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一方面,医院占据地理优势。“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宜昌距离武汉300公里,重庆600公里,且交通便利,是中部交通枢纽城市。

另一方面,医院拥有价格优势,“我们的价格比武汉和重庆都要便宜。”

无论从地理优势还是价格优势,杨俊的“野心”,看起来似乎并不难实现。目标确定后,剩下的就是布局和实施。

掌控土地资源,是他的首项布局。

2003年,宜昌中心医院挂牌成立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在三峡大学的支持下,宜昌中心医院以较低的价格拿下一块土地资源。与此同时,医院在江南征收近两百亩土地,开设分院。目前江南没有一所医院,他的设想是,采用“一次征地,一次规划,分期建诊”的方式,逐步承接江南的医疗需求。

或许有人对他的做法并不认同,“医院建这么大干嘛?”

对杨俊来说,其布局逻辑并非为了“建大”,而是“建好”。“随着生活标准的提高,未来人们可能不想还继续住在多人间病房、医院走廊的加床上。我们要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他是在为他所能看到的十年后医疗模式做准备,“控制稀缺资源,建立远景规划。”

“每一任领导都有任期内的目标,这个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现在来说,解决土地资源、做好医院定位、建设医院文化等,都是我的任务。”

一张图、两个定位、三个再造……自他上任后,宜昌中心医院正一步步按照设定的目标稳健推进着医院的前行规划。

宜昌中心人民医院(标清)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宜昌中心医院建院70年。与新中国发展同频共振,宜昌中心医院紧跟中国医改的步伐,正一步步将所规划的医院蓝图,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