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性心肌病-不应忽视的一种重要并发症

健康界杨延宗

长城会经历了三十载峥嵘岁月,已经来到了而立之年。会议始终秉持“健康理想,理想健康”主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引领着心血管疾病领域广大医生同仁,为国民健康福祉以及中国心血管事业发展不断注入蓬勃力量。

会议期间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延宗教授对关于“房颤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 等做了详细系统的报告,下面是杨延宗教授的报告总结。

房颤性心肌病是一种继发于房颤的心肌病,及早进行有效的心律转复或节律控制对逆转心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首先杨教授从两个临床案例出发,欲从病例看房颤性心肌病方面的诊疗问题。

案例一:房颤伴有心衰,需进行房颤节律控制

第一个病例:77岁,男性,活动耐量下降3年,呼吸困难2个月,不能平卧2天,房颤史2年,华法林抗凝,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否认大量饮酒史。

查体:身高4325px,体重83kg,半卧位、呼吸急促、双肺中下夜大量湿性啰音,房颤心率,HR160bpm,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胸骨左缘第4肋间2/6级收缩期柔和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略浮肿。

冠脉CT:左主干未见异常,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轻微粥样硬化。

心电图:房颤伴快速心室率。

心脏彩超:LVEDD67mm,LVESD55mm,LVEF36%,二、三尖瓣重度反流。

这个病例的特点很明显:

◆老年男性;◆心衰病因不明确,反复住院;◆进行性加重的左心衰表现;◆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心脏结构改变表现为全心增大、收缩舒张功能减低;◆重度二、三尖瓣反流。

经过问诊和检查,这个病人是瓣膜疾病还是心肌疾病?我们做了多巴酚丁胺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心脏良好,肉眼可见心肌收缩运动增强,MR显著减少(消失)。

治疗方法:

强心利尿扩张管/心衰生物学治疗;房颤节律控制:导管射频消融术。

随访:

治疗后我们进行了随访。随访情况如下:

出院3个月:活动耐量明显改善,可步行1000-2000米/日。

出院18个月:治愈,术后10个月左右心衰药物逐步都停了,在家生活完全自理,状态很好。


这就是一个我们诊断怀疑冠心病、长期住院、急性血栓发作非常之重的一个病人。但是通过窦性心律的维持,完全恢复了正常的心跳。这是房颤伴有心衰的病人。这样的病人并不少见,我们在心衰病房做过调查,40个心衰病人就有将近30个伴有房颤病人,这30个房颤病人中可能是心衰基础上伴发性房颤,也可能是在房颤基础上的心衰。

案例二:房颤伴心肌病,起搏器未装而是采取有效的节律控制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病例。男,20岁,房性心律失常史9年余,房颤持续5年,近2年反复出现胸闷气短、乏力伴心脏扩大反复因心衰住院治疗,当地医院诊断:扩张性心肌病,慢心室率房颤,建议起搏器+药物治疗。

超声心电图:左室壁弥漫性运动减弱,左房左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

治疗方法:

我们医院做了射频消融治疗,导管消融肺静脉与上腔静脉电隔离后房颤终止转为窦律。而后,发作右心耳起源房速,行右心耳外科切除(2011年2月16日);

复查情况:

2015年11月复查(术后4.5年):无房颤/房速发生、停用药物、正常体力活动。

对于这么一个20岁的孩子,要加起搏器和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规律的严格的有效的节律控制,使治疗效果非常好,排除了冠心病,而是跟房颤有关的疾病。

实际上房颤和心衰的关系,实际上是心律失常心肌病的一种,这种快速心律失常,不管房性和室性持续存在,使得心脏扩大,心功能 下降,症状明显,心律失常控制之后,心脏功能恢复,心脏大小恢复,这种就叫做心动过速心肌病。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介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P)是持续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心室功能和/或结构潜在可逆性改变的病症。

心律失常类型

◆房性快速型心率失常

-房颤/房扑

-窦速/房速/室上速

◆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

-室早

-室速

-束支折返性室速

房颤是导致成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心律失常,应单独命名为房颤性心肌病。

房颤性心肌病的诊断与鉴别

房颤性心肌病的诊断(无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以及心脏病/证据):

◆持续性房颤(持续数月)

◆心室率增快(全天总心率)

◆心功能不全(症状+EF降低)

◆心脏扩大(左心室扩大为主)

◆窦律或有效控制心室率后心脏情况恢复(可逆性)

症状和运动耐量改善,LVEF增加,左室收缩末和舒张末容积减小

•缺乏特异指标确诊,需进行排除性诊断

•单纯型AIC易诊断,不纯型AIC较困难

•结合病史+房颤时心室率+临床特征+治疗反应过程

•根据房颤发生和持续时间+心脏改变顺序+基础心脏病伴随情况

确诊依据:室率控制和维持窦律后心功能和形态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

房颤性心肌病的风险控制

症状分级:轻vs重

生活方式:静vs动

基本病程:短vs长

房颤类型:阵发vs持续/持久

静息室率:慢vs快

治疗依从:好vs差

房颤性心肌病的风险-房颤症状严重程度与心功能影响程度相关

欧洲心律学会(EHRA)原分级

EHRAⅠ:无任何症状

EHRAⅡ:症状轻微,日常活动不受影响

EHRAⅢ:症状严重,日常活动受到影响

EHRAⅣ:症状非常严重,无法行日常活动。

欧洲心率学会(EHRA)改良分级

病史长+房颤负荷高+室率快:AIC发生率高;

房颤负荷大/心室率快=心衰发生率高;

房颤负荷大/心室率快=心衰再住院率高;

房颤与心衰并存,显著增加死亡率。

房颤性心肌病治疗策略

房颤性心肌病治疗策略:积极节律控制+有效室率+合理药物治疗。

心衰治疗:ACEI,β受体抑制剂,MRA,ARB,利尿剂,地高辛;

室率控制:β受体抑制剂,地高辛,胺碘酮,AVN消融+CRT;

节律控制:电复律,药物复率(胺碘酮),导管消融;

预防血栓栓塞:华法林(INR2-3),新口服抗凝药物;

及早复率首选:血液动力学障碍,新发/阵发性房颤;

节律性控制首选:室率控制不良/持续时间/1年的持续性房颤,室率控制好但仍有症状或心功能下降的持久性房颤。

预防与降低AIC发生率的处理建议

◆及时有效去除相关病因及诱发因素;

◆及时有效治疗房颤的触发性电活动;

◆及时有效治疗阵发性房颤;

以上是可以减少触发房颤的因素

◆重视持续性房颤的复率尝试;

◆严格持续性房颤心室率控制;

以上可以减少快心率的负荷

◆积极规范选择房颤介入治疗;

以上可以减少房颤/快心率负荷

早期、积极、有效的房颤节律控制是预防房颤性心肌病的根本。

处理建议如下:

(1)减少心律失常负荷:及时有效去除相关病因及诱发因素,及时有效治疗房颤的触发性电活动和阵发性房颤;

(2)减少快心率负荷:重视持续性房颤的复律尝试和心室率控制;

(3)减少房颤/快心率负荷:推广和规范房颤的介入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