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百余位干部被查,深圳医疗领域断链式反腐

深圳特区报杨丽萍

8月30日,宝安区卫健局副局长陈锦隆因为医疗行业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违规插手医疗设备采购、物业管理和职务调整等问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他也成为一年来,深圳医疗卫生领域第111个被查处的干部。

医疗卫生领域一系列的密集反腐,源于两年前的一则新闻报道。2017年10月,患者陈某在深圳惠爱门诊部就医时,因被迫接受高价医疗,无奈跳楼负伤,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事发后,深圳市委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伟中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市纪委监委闻风而动,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迅速从这一群众反映强烈、感受最真切的问题抓起,紧紧抓住公立医院内部监督、药品集团化采购改革和民营医疗机构监管等关键环节,以改革创新精神正风反腐,为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本”护航。

急群众就医所急,以“重拳”在医疗卫生领域反腐破局

“一年几百宗投诉,过度医疗、医疗欺诈、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谈起两年前民营医疗市场的情况,市纪委监委派驻市卫健委纪检监察组组长邓小敏告诉记者。原本为弥补公立医疗缺口而大力扶持的民营医疗,却成了社会的痛点,群众反映很强烈。

“群众的痛点,就是我们纪检监察工作必须高度关注的重点。”针对这一情况,市纪委监委集中力量深挖彻查各种医疗乱象背后的违纪违法问题,让群众放心就医。

2018年8月至9月,原市卫计委副主任刘堃、医政处处长廖庆伟先后接受审查调查,全市数十家医院涉案。医疗卫生领域的腐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经查,廖庆伟在任医政处处长期间,几乎所有经手审批成立的民营医院都要“捞一笔”,致使一些资质不高的经营者进入该领域。而刘堃则是大搞权钱交易,违规插手医院药品、耗材、设备采购,纵容、包庇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医疗欺诈、过度医疗,导致乱象丛生。案件还牵出卫健部门其他干部和医务人员收送“红包”礼金,甚至受贿等问题。

随后,市区两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刘、廖案为切入点,在医疗卫生系统开展领域反腐。2018年9月,深圳大学总医院院长助理卢君强,因在医疗设备招标采购中收受好处被开除党籍和公职……2019年8月,光明区卫生监督所原负责人廖日炎因为医疗恶势力团伙充当“保护伞”等问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截至2019年8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医疗卫生领域违纪违法案件111人。原市卫计委、市卫生监督局等4个单位和15名领导干部被问责。起到了查处一案,震慑一方的效果。

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市纪委向市委卫生工委发出纪律检查建议书,督促其以案促改。

“全市医疗卫生系统触动都很大。”市卫健委机关纪委书记黄舜艳告诉记者,这是十八大以来,全市卫健部门查处级别最高、人数最多的案件,问题查得很透,建议“点穴很准”,点出了医疗卫生系统长期以来的积弊。按照建议书的要求,该委迅速整改,仅今年上半年就轮岗50余人次,对重点、敏感岗位人员谈话提醒220余人次;同时,该委及时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等制度,权力寻租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随着工作的推进,医疗领域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第三方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群众就医满意度评分,曾经颇受诟病的民营医疗机构泌尿外科和妇科的投诉数量同比分别下降97%和66.7%,新增信访投诉和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下降,全市恶性医疗事件已连续一年实现零投诉。

选派公立医院专职纪委书记,以创新监督机制强基

相对于民营医疗机构,公立医院承担了全市近80%的门诊量和近90%的住院量,既是医疗行业的主力军,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仅2017年,全市就有56名医务人员被查处,收受“红包”礼金,利用采购、基建项目收受好处等问题比较普遍。2018年7月,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反馈巡视意见时就明确指出,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一些基层管理服务单位,腐败问题比较突出。

“公立医院工作量大、面广、线长,廉政风险点也多,要解决问题,除了抓查处,更要抓监督。”深圳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孟昭文说。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纪委书记都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兼任,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搞起监督来总是底气不足。“有的医院,明明信访举报很多,但医院纪委却查不出问题,也管不住问题,最后频频出事。兼职纪委书记实际上成了摆设。”

公立医院内部监督乏力,已经成为医疗卫生领域乱象的根源之一。医疗卫生领域的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针对公立医院纪委书记“不务正业”、不会监督等问题,市纪委监委深入调研,商请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市属公立医院纪委书记选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改变公立医院纪委书记的选拔方式和履职方式,由市纪委监委派驻组直接选派,专司监督,树立工作权威,提高专业水平,强化日常监督。

2018年7月,市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市中医院等7家市属公立医院专职纪委书记陆续到位,其提名、考核和业务都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不分管纪检、监督以外的其他工作。

“工作更聚焦,力度更大了,监督更有效了。”谈起履职感受,深圳市人民医院纪委书记黄治庚这样感慨。到任后,他和医院纪检监察室的同事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监督上面,对全院各个岗位的廉政风险进行了分级,根据每个岗位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一年多来,全院主动上交红包的人数和金额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倍和2倍,涉纪涉腐举报量下降了46%。同期,7家公立医院专职纪委书记共受理信访45宗,提醒谈话223人次,谈话函询58人次,监督力度较之以前大大增强,医护人员廉洁从业意识进一步提升。

一位患者家属按照老家的风俗硬塞给医生一个红包,不曾想在结账时却发现,红包全部被冲抵成了医疗费。拿着交款记录,患者家属不禁感慨,“老习俗遇到了新规矩!”

推动药品集团化采购改革,以切断腐败利益链条治本

长期以来,药品采购一直是医院腐败问题的高发环节。医药代表上门推销药品曾经一度成为医院的一道另类“风景”。随之而来的,是药品回扣、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本应治病救人的药品,却成为引发民生问题和腐败问题的“病根”。

腐败易发多发,说明规则和机制出现了问题。为破解这一“以药养医”产生的体制性难题,深圳市纪委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批示,要求用改革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督促医疗卫生监管部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探索药品、耗材、药械的集团化采购,通过制度创新切断药品采购中的利益链条,实现“不能腐”。

为切实把好改革的廉洁关,做到既降价惠民,又防控廉政风险,市纪委紧盯制度设计环节,向卫生主管部门发出纪律检查建议书,剖析药品采购方面的典型案例,对新制度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2016年7月,深圳市药品集团化采购平台上线。“改革后,原来分散在各个医院的风险都被集中管了起来,采购权也被分解制约了。监督效率更高,药价也因为采购量大降了下去。”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原卫计委基本药物政策处副处长邹璇说。

如今,曾经可以随意议价的药品采购被分解为四个相互制约的步骤。第一步,由各公立医院定期提出常用药品需求。第二步,由监管部门组织专家遴选确定药品采购目录。第三步,委托第三方对目录中的药品进行采购谈判。第四步,经专家论证并确认价格后实施采购。医院用药时,只需在线下单,第三方就会及时送药。

为形成监督闭环,防止第三方平台违规操作,卫生主管部门配套开发了药品采购监管平台,对接药品集团化采购平台和公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数量、价格、供应保障及时率等情况的实时监控。

“市纪委监委在医疗卫生领域雷霆反腐,形成了强大的‘不敢腐’的震慑。同时,以改革创新精神解决体制机制难题,切断腐败的利益链条,从根本上解决了药品采购‘不能腐’的问题。如今,药企失去搞‘公关’、送‘回扣’的动力,不但把医务工作者从围猎中解脱出来,药品销售成本和药价也都随之降低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吴建龙说。据统计,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涉及药品采购的信访举报数量明显减少。同期,全市公立医院药品价格综合降幅达21.99%,年均节省采购费用约15.16亿元。

随着药品集团化采购效果的显现,一些周边城市主动加入。目前,全省已有14个城市采用了深圳的药品集团化采购平台。改革正在向医用耗材和大型医疗设备采购领域拓展。

“深圳市场经济发达,一些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在深圳率先出现,这为我们开展探索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做好深圳的正风反腐工作,我们有两个体会。一是开展‘领域反腐’,紧盯一个领域,牢牢咬住,穷追猛打,查处一片,清理一片,巩固一片,拓展一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二是开展‘断链反腐’,用市场化的手段切断腐败链条,压缩权力腐败空间。”深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张子兴说,目前,深圳正积极总结药品集团化采购经验,按照市场化运行的原则建立集政府采购、土地房产交易、建设工程交易、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资金资产资源交易于一体的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主动承担起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面探索破局的使命,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力争在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深圳经验。

(原标题:专职化监督 断链式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