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婴儿可获得终身免疫保护 智商也高出8.3个点
健康界杨亚平(综编)
199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新生儿来到这遍布细菌和感染的世界里所能拥有的最强防御即来自初乳。初乳,母亲生产后的头几天内分泌的物质,是宝宝的第一剂疫苗。
世界银行副行长基斯·汉森曾说:“如果母乳喂养还不存在的话,发明它的人值得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医学奖和经济学奖”。
近几十年的一系列临床研究验证,生命最初1000天(从受精卵在母体子宫种植开始到新生命出生后的2年)的营养和养育环境会影响生命的未来,是一生健康的基础。将人类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提前到生命发生和最初发展阶段的核心内涵也提到:出生后0~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使婴儿获得健康生长。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母乳婴儿可获得终身免疫保护
0~6个月的新生儿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在细菌等多种微生物的影响下容易受到外部感染。母乳可为初生婴儿提供重要免疫保护,分娩后尽早让孩子吸吮,母乳中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gsMO和a-乳清蛋白)可以帮助孩子增强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降低死亡风险。
2019年6月,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成果表明,母乳喂养可以给婴儿提供终身的免疫保护。研究人员发现,婴儿获得的免疫力由免疫细胞的转移驱动,并非抗体的传递。在怀孕前接触传染源会使得母亲将长期免疫能力传递给孩子。
然而在全球,只有41%的婴儿是纯母乳喂养,不充足的母乳喂养每年导致80多万婴儿死亡,由于母乳喂养率低,每年全球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
2016年1月,全球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母乳喂养系列报告》汇总了全球关于母乳喂养研究,其调查结果显示,母乳喂养对公共健康和经济有巨大益处:提高母乳喂养率每年可以挽救数十万生命,为全球经济带来数千亿美元增长。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议:产后一小时即开始母乳喂养;生命最初6个月应进行纯母乳喂养;在婴儿6个月龄时增加有足够营养和安全的补充(固体)食品,同时持续进行母乳喂养至两岁或两岁以上。
肥胖流行的第一道防线
超重和肥胖儿童罹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及其它呼吸道疾病、睡眠障碍等严重病症的风险更高,儿童期肥胖也会增加成年后肥胖、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和残疾的风险。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流行病学家Barker发现了出生体重与成年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联,提出了“慢性疾病的胚胎起源的假说”(The fetal origins hypothesis)。
母乳可作为预防肥胖流行的第一道防线。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项涉及欧洲16个国家近3万名儿童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使孩子肥胖风险下降25%,纯母乳喂养可以延迟高能量固体食物的摄入。WHO发现,从绝对值来看,从未接受母乳喂养的儿童有16.8%的肥胖率,相比之下,曾在某段时间接受母乳喂养的肥胖率是13.2%,母乳喂养了达到6个月或更长时间儿童的肥胖率为9.3%。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母乳可刺激婴儿脑部及心智发育
母乳喂养可促进婴儿早期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
英国科学家曾将300名早产儿分成母乳喂养和非母乳喂养的两组。在出生后4~5个月内接受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到7岁和7岁半时的平均智商要比非母乳喂养的宝宝高出8.3个点。
据了解,母乳中所含有的各种氨基酸对于婴儿的大脑发育、智商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都至关重要。母亲在哺乳过程中的声音、拥抱和肌肤的接触,也能刺激婴儿的大脑反射,促进婴儿早期智力发展、心理发育和外界适应能力的提高。此外,乳汁的成分也会在一个相对较窄的范围内变动,适应婴儿各阶段的生长发育需求。
与此同时,喂养过程中末梢感觉神经传递良性刺激,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形成反射弧,促进子代对外环境的认识及适应。所以母乳喂养能促进婴儿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及温度觉的发育。
母乳喂养的其他优势
专家指出,母乳喂养可提供生命最早期的免疫物质,减少子代感染性疾病,呼吸道感染风险可降低72%,且能够促进子代胃肠道的发育,提高对母乳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可使气喘病的风险降低一半。一篇刊登在《北美儿科临床》上的文章表明,母乳喂养可降低36%的婴儿猝死综合征、23%中耳炎风险、2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实际上,母乳喂养是一件双赢的事。科学研究证明,母乳不仅可以促使孩子健康生长,而且能够为母亲筑起一张天然的疾病防护网,降低母亲患乳腺癌、卵巢癌、骨质疏松症、肥胖症和心脏病的风险。
今年2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29.2%,低于43%的世界平均水平和37%的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大城市的纯母乳喂养率最高,达到36%,而最低的中小城市仅为23%。
为提高我国母乳喂养率,《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到2020年,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2030年要在此基础上提高10%。
本文综编自健康中国、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健康时报、国际糖尿病、中国新闻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