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败局 | IBM老大哥的遭遇,给中国AI医疗上了一堂教育课!
AIM人工智能学院
象牙塔里的IBM Watson,想做AI医生不容易
2015 年4 月,IBM 成立了独立的沃森健康部门; 2016 年,Watson花费了约40 亿美元收购了4 家医疗数据公司。智慧医疗似乎是IBM 亟待转型的一步大棋, 然而仅仅三年后,这一昔日的明星部门就被传出裁员50% 至70% ,业内一片哗然。
据悉,IBM沃森健康板块旗下主要业务有:基因解决方案、肿瘤解决方案、药物发现解决方案等。2012年通过了相当于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评定标准的考试。同时,它还具备敏捷的分析能力:由沃森提供的治疗建议按可信度大小排列并供医生选择,每种建议后面还会注明出处及依据。以肿瘤解决方案为例,医生输入主要病例特点,Watson从中提取病人属性,使用这些属性查找临床指南确定候选治疗方案,并搜索证据数据库,以查找每个选项的支持证据,包括并发症、禁忌症、MSK优选治疗等。最终根据最佳证据,使用Watson分析算法优先考虑治疗方案。
两年来,IBM大刀阔斧削减传统业务,将业务架构从“软件+硬件+服务”,转变为“云+认知+行业”。其中,人工智能认知计算平台IBM Watson承载着转型的全部期望。据IBM董事长Ginni Rometty说,2018年IBM实现营收796亿美元,每股营业收益13.81美元。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分析等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从四年前的四分之一上升到如今的一半以上——2018年约为400亿美元 ;另据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Jefferies报告显示,在过去5年里,IBM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用于Watson研发和相关数据/分析能力的获取,但是IBM至今还没有公布Watson的财务数据。
在IEEE Spectrum 的特别报告《How IBM Watson Overpromised and Underdeliveredon AI Health Care》一文中,一语道破IBM 在医疗项目的“天机”。
在象牙塔里,Watson资料库掌握着每种罕见疾病的知识,它的处理器不容易受到医生主观认知偏见的影响,可以在几秒钟内处理一个棘手的病例。看上去人工智能似乎可以减少诊断错误,优化治疗,甚至减轻医生数量的短缺,但是象牙塔内的承诺无法做到跨越技术与业务之间的鸿沟:强大的技术无法与当今混乱的保健医疗系统相兼容;机器学习的模式与医生的工作方式根本无法匹配,癌症治疗的初衷举步维艰。
2011 年,IBM 就开始大胆尝试AI 医生之路,但是所谓的AI 医生倒更像是执行日常任务的AI助手,而IBM 已花费数十亿美元用于收购AI 企业。到目前为止,监管机构只批准了少数基于图像诊断领域的AI 工具(如X 射线和视网膜扫瞄图像进行诊断),可惜IBM 却没有分析医学图像的产品落地。
2013年,德克萨斯大学癌症中心MD Anderson斥巨资购买了IBM的肿瘤治疗工具。2017年2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癌症中心宣布关闭Watson合作项目,即便是在已经花费了6200万美元。或许我们可以从今年的图灵奖得主,人工智能研究专家Yoshua Bengio 的评论中得到启发,他表示,在医学文本方面,AI 系统无法消歧,也无法找到人类医生会注意到的细微线索。虽然AI 不需要充分了解也可以帮助医疗,但确实还没有一个AI 能与人类医生的理解和洞察力相匹配。
一些研究将Watson癌症治疗建议与医院肿瘤学家的建议进行了比较,在印度,Manipal 综合癌症中心的医生对638 例乳腺癌病例中,Watson 与专家治疗建议的一致率为73%;在韩国Gachon大学Gil 医疗中心表现更差,该医院为656 名结肠癌患者提供的最佳建议,Watson
只有49% 与专家相匹配;丹麦一份未发表的研究称,Watson给出的诊断方案与专家给出的仅有30%的符合度,所以该医院拒绝采购Watson系统。
IBM急于将Watson变现,淘金中国遭遇水土不服
据报道,自2015年7月,沃森肿瘤项目进入商用以来,已覆盖了五大洲的150多家医院,截至2018年1月,Watson forOncology累计服务病人数达4.5万人以上。实际情况是,全球仅有少数医院采购了Watson系统,这离IBM的目标主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癌症市场相去甚远。
发展进展缓慢,与休斯敦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闹掰”……都让外界为IBM 沃森捏了把汗,风投公司Social Capital的创始人Chamath Palihapitiya直言,沃森就是个笑话,IBM的专长其实是通过强大的营销和市场体系,以及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为他们并不了解的服务买单。
也有声音指出IBM对Watson系统商业化操之过急,但是急于赚钱的沃森,转向中国市场淘金,没想到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虽然沃森打出的卖点是沃森肿瘤可以规范肿瘤治疗过程,但是与1997年名声大噪的IBM超级计算机深蓝相比,沃森肿瘤的准确率和实际价值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
IBM发掘中国市场商机起步于2016年,而在肿瘤诊断和辅助治疗领域,不得不提两个中国本土合作伙伴:杭州认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百洋医药集团旗下的百洋智能科技。这两家公司都与Watson Health有密切合作,而关系却略显微妙。
同样是与IBM沃森健康合作,同样扛着落地中国的大旗,虽然两家企业均表示, 沃森肿瘤项目在中国的落地迅速,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百洋科技在IBM Watson的项目上至少亏损2亿元。再来看看两家的“成绩单”:据《财经》报道,WfO在70多家三甲医院正式落地运营,另据百洋科技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4日,已经在中国261家医院与医疗机构使用,其中已经签约落地的81家医疗机构分布在全国23个省的45座城市。
在部分已经引入Watson肿瘤系统的医院名单里,鲜有中国一线城市顶级医院的身影,绝大部分都是国内二三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及省城里的非肿瘤专科医院。Watson在中国虽然已经与部分医院开展合作,但目前存在不少问题。
·Watson限制太多
在中国,Watson的准确率和实际价值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既有中美医疗在肿瘤治疗上的差异,也有WfO不支持18岁以下的肿瘤患者、孕妇及多原位癌,它更适合那些经过一线治疗但还没有二三线用药的患者。此外,国内已对WfO交互界面汉化了几十万条词库,但IBM Watson提供的诊疗意见多是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上的英文文献,目前并未汉化。这就要求基层医生具有较高的英文文献阅读水平,而国内大多数基层医生很难达到。
·担忧医疗数据开放
系统里收录的都是国外的肿瘤案例,并未有结合中国实情的病例,但是“本土化”意味着Watson需要针对中国本地的病例、文献等进行训练。医疗机构必须同意分享其专有和隐私控制的数据,以便人工智慧系统能够从数百万多年来跟踪的患者身上学习。
·沃森智能的定位
Watson本身被定位为辅助医生的角色,仅能就客观病理指标进行推荐方案,但肿瘤治疗的情况很复杂,并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就是患者能接受的方案,很多情况还需要医生根据病人实际状况调整,并且去说服与安抚患者,这是Watson做不到的,而且县级医院更多定位为常见病的诊疗,与Watson的价值——为疑难杂症治疗提供第二诊疗意见不符。
·法律责任难以界定
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款真正的智慧医疗的产品通过了监管部门的认证,应用于临床。
那么,一旦使用没有通过美国和中国的监管部门认证的Watson,出了问题谁来承担?
业内褒贬不一,AI医疗路在何方?
医生们对沃森肿瘤的评价,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医院和医生在Watson的引进和使用上表示谨慎和观望。某地人民医院宣传处处长告诉记者,Watson在这家医院是免费试用阶段,只有几位病人用过,后来试用到期美国的服务器就关掉了。"几乎没怎么用,成效还看不出来。" 以广州祈福医院为例,引进“沃森医生”两个多月,接诊人数在10位数以下,而番禺另一家医院医生也表示,开诊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第一,知晓率不高;第二,“沃森医生”“诊金”太高,一次问诊要收4500元;第三,沃森只能给出西医的肿瘤治疗方案,但无法给出类似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建议。
由于Watson也有"助力"一些医院,第二类答复则更多是对Watson的肯定以及未来更加完善的期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张晓春说,"我们医院曾接诊了一名胃癌晚期的患者,该患者肝脏也出现了肿瘤。是先化疗还是先做切除手术,我们医院的不同医生有不同的意见。"最后他们求助于Watson,Watson给出了建议:先进行化疗再手术。"我们采取了这一治疗方案,在化疗后该患者肝脏癌细胞消失,然后进行了胃切除手术。患者恢复挺好,已经开始上班了。"
总之,国内媒体一窝蜂的热炒,医疗AI好像变成了风口上的飞猪,但是美国籍的IBM Watson实际上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水土不服。很多国内企业自认为抓住了大风口的公司,花了大价钱去买项目领域的授权,美其名曰战略合作,有的几千万,有的大几个亿,除了到处吹牛演讲做PR之外,业务却惨不忍睹。国内大批医疗AI公司打肿脸充胖子,毕竟也就只有脸比较肿而已。
无论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IBMWatson 不是第一个象牙塔的守望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丛林中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