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标准、市场前景小 科创板生物“第一股”恐“难产”

健康界苏浩(整理)

科创板正式挂牌交易的日子越来越近。

令人意外的是,在审核问询阶段一直处于领跑位置、被誉为“科创板生物医药第一股”的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芯生物)却迟迟未拿到注册结果。

图片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

按照相关规定,若证监会在20个交易日内未能核准其发行申请,那么微芯生物此次IPO将会以失败而告终。

是否满足上市标准惹争议

微芯生物的IPO之路为何遇阻?

7月2日,接近微芯生物公司的有关人士称,背后原因是因其“涉及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让证监会存在一定的意见。

该人士表示,微芯生物采用了具有一定争议的会计处理方式,虽然并不违背会计准则和规范,算是合法合规,但实质上却隐藏了较大的财务风险,而微芯生物这样做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科创板上市的标准。

上述知情人士进一步补充道,微芯生物的财务问题出在了研发投入的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问题上。

招股书显示,在科创板所有生物医药手里企业中,微芯生物2018年以55.85%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位居首位,比第二名高出20个百分点。而在2017年和2016年中,微芯生物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更是高达62.01%和60.52%。

图片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

在高研发费用的背后,微芯生物对研发投入进行了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微芯生物已上市药品及研发管线产品的研发投入合计金额3.8亿元,其中2.2亿元为累计费用化金额,1.58亿元为累计资本化金额,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平均高达41.57%。

而在2016年-2018年报告期三年内,其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比例更是有增无减。

图片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

根据微芯生物招股书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约为5166.25万元、6852.3万元、8248.43万元,而对应三年的研发费用则分别为2901.7万元、3521.58万元和4210.12万元,那么这三年间,公司研发投入的资本化比例则高达43.9%、48.6%和49%。

“一般在前期的大部分费用,因为是在研究阶段,成功率低,所以几乎全部费用化,后期是不能扣除的。而在开发阶段,当满足一些条件将研发投入资本化条件的时候,比如预期能形成新产品新技术,那就进成本,后期折旧摊销可以扣除的。”一位会计事务所人士表示。

也就是说,微芯生物通过将研发投入大量资本化后,从而在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最大地做高了其财务数据中的净利润数据。

微芯生物在申报科创板IPO时,其上市的标准和条件则是按照市值不低于10亿,最近两年净利润均未正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或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这也是创业板企业申请标准中最低标准。

按照证监会方面对IPO企业会计审慎性标准来看,如果一旦将微芯生物的研发投入费用化处理进行调整,则将直接影响到微芯生物的净利润,若将其研发投入全部费用化测算,微芯生物可能将不满足任何一套科创板上市标准。

主要产品被指市场前景小

据投资有道报道称,微芯生物主要产品西达本胺片厉害的地方在于,一是口服用药,二是服用患者平均生存周期显著提升,三是价格便宜,相较于同类药物贝利司他与罗米地辛每月10万至30万不等的治疗费用,西达本胺片每月仅需1.85万元。

由于上述优势,西达本胺自2014年12月上市之后,便立刻获得了医药界的一致认可。

然而西达本胺到底占了多少市场份额呢?微芯生物招股书中并没有提及,而在问询函中,对于上交所的问询,公司回答称未来西达本胺预计将达到约30%的临床使用率。

作为一种国内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唯一药物,如今国内市场份额还不及三成。究竟是由于患者选择价格昂贵的国外同类药物,还是目前此类治疗依然以传统化疗为主?招股书中也未给出合理解释。

图片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

对于国外销售状况,据招股书显示,西达本胺是一种全球性的创新药,然而报告期内公司对外销售仅仅面向美国,“全球性”的前缀恐怕需要打个问号。再看对外销售收入,报告期内分别为2954.08万元、1660.57万元、963.09万元,逐年大幅下降,对此下降的原因招股书中也并未阐述。

更重要的是,西达本胺的新药专利将于2023年7月到期,到时将产生一大批西达本胺的仿制药,也会对西达本胺产生巨大的冲击。

如此看来,尽管目前西达本胺的确占据着不错的市场地位,但未来诸多的竞争药物的出现以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市场的局限,恐怕都会成为西单本胺发展路上的“拦路虎”。而微芯生物又仅仅依靠这一种药物创造收益,未来恐有业绩变脸的巨大风险。

健康界也试图联系微芯生物求证上述具体情况,但截至发稿前未得到回复。

距离7月8日只有短短5天时间,微芯生物能否在规定期限内获得证监会的应允?答案也将在下周一揭晓。

(本文综编自叩叩财经、界面新闻、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