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抢先看!北京友谊医院创新成果转化秘籍全攻略!

健康界赵维鹏

2018年,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下称北京友谊医院)丰收的一年。

这一年,医院顺利完成了3项专利技术转让,合同金额达303万元;截至2018年,全院共持有授权专利78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55件,专利授权率为82.1%。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医学转化创新大赛上,医院的口腔科主任医师黄晓峰,凭借项目《正畸颌骨骨面金属种植支抗的研发与应用》,还以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夺得大赛二等奖。

黄晓峰教授获第一届中国医学转化创新大赛二等奖

这些成果的转化路径如何?创新之源是什么?为了解开这些奥秘,我们采访了北京友谊医院科技处创新转化办公室杨国威副处长和许腾飞博士。

模式

成果转化离不开其背后模式的创新。模式既是创新之源也是创新成果。

杨国威将北京友谊医院创新成果转化的经验概括总结为:

抓住历史机遇,领导高度重视;不断感悟创新之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大胆设想,稳妥前行;注重人才自主培养,注重工作多方积累。将科研项目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看做有机协作运行的整体,选择医者视角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定期“复诊”。

将上面这段话抽象为“友谊模式”来表达的话,就是:制度优化+管理规范+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项目协同优化发展。

制度优化:

2017 年 3 月,北京友谊医院在科技处下挂牌成立了“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并且由院办公会审议通过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创新工作及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试行)》,明确规定了科研团队享有70%的转化分配比例。

管理规范:

2018年医院继续在院内立项的“院启动”项目中增加“新技术研发”方向,通过探索建立全新的技术研发项目申报流程,初步奠定以临床需求和转化为导向的课题研究标杆,从一个方面配合医院科技创新的工作,逐步在院内扩大该类项目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另外,北京友谊医院在创新驱动力的提升机制上也进行了探索,已获得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科研培育计划立项资助,课题名称分别为“基于‘供需合一‘特性的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及“基于‘专利分析’的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人才培养:

在培养知识产权管理及运营人才上,医院也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北京友谊医院暨消化内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已开展第一期知识产权管理及运营培训班,共收到中心6家单位共28名学员报名,人员学历背景涵盖14个学科范围。课程主要以科研项目从申请到研发再到成果转化及产品上市的流程为主干,在其中各个阶段和环节以“知识产权”概念作为抓手,提升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及知识水平,结合医学领域“供需合一”的特点,针对培训对象的人群特征分析结果,选用面对面、在线学习及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历经6-8个月间断开展。

知识产权管理及运营培训班

目前培训班已举办6学时的“面对面”培训,和5期在线培训,重点介绍了知识产权与科研项目的协同优化机制理论、知识产权数据的分析、挖掘及可视化方法、基于知识产权分析手段的科研项目申报书撰写方法、科研合同管理基础知识等,拟于2019年7月底前完成对学员的培训和考核。

杨国威还强调,北京友谊医院创新转化办公室也十分重视部门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通过参加省部级以上知识产权运营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访问交流、邀请指导等方式助推管理人才的快速成长,实现知识产权管理的系统化、专业化及团队化。目前,办公室成员7名,具备高级技术职称人才2名,取得博士学位者3人,取得北京市技术经纪人资格者4名,半数人才具有长期海外留学背景。”

实操

如果说模式属于“宏观”,那创新转化过程的实操则属于“微观”。

我们还邀请到了北京友谊医院血液科王昭主任的项目团队,从微观的角度解开北京友谊医院的创新转化奥秘。

王昭作为血液科的学科带头人,现任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噬血细胞综合征分会执行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组织细胞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入选北京市“登峰”人才计划,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及2018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8年,王昭团队成功完成包括“检测NK细胞活性的方法”在内的3项专利转让,合同标的总金额200万元。

在分享中,王昭以“HLH快速诊断体系”的创新项目为例,分别从团队的创新转化过程、创新团队配合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三方面,描绘了“友谊模式”的立体画面。

创新转化过程

创新转化过程可以分为概念验证、性能验证、应用推广3个阶段。

概念验证: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剖析和挖掘研究的突破点,探索解决的方案。在科研课题的支持下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来论证研究理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性能验证:在创新概念的基础上开发形成自主的创新技术,对创新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操作性进行反复验证,形成成熟的技术和工艺。

应用推广:自2010年在北京友谊医院投入临床应用后,通过学术会议研讨、论文发表以及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多种形式的推广,迄今共有27家北京市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应用该诊断体系。

创新团队的配合:

团队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定明确的创新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协调和组织团队成员共同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监督研究计划的顺利进行。

基础科研团队负责创新项目的基础研发,验证创新概念的可行性,研发创新技术并对技术性能进行不断改良。

临床研究团队则负责验证创新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证明创新项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可推广性。

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和科技部门平台的支持下,团队成员对创新项目进行推广应用,从实验室操作和临床应用双方面证实创新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创新思维的培养:

抛弃“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大事做不得,小事不肯做”的浮躁和消极思想,从临床实际出发,从身边司空见惯的小事入手,发掘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就某一临床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检索,以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进展。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思维与创造力。

困境

虽有“成功”经验,但仍需对当下所处环境进行客观审视。

对于当下医学创新转化面临的困境,许腾飞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政策制度方面:

在政策制定上,在关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同时,要更加关注公立医疗机构。现行的很多政策文件中并没有提及公立医疗机构,导致很多政策对于公立医疗机构不适用或者不敢用。在制度方面,要考虑到公立医疗机构及其研究所的公益、公立机构性质与创新转化收益间的多重矛盾,例如收益性质不明、机构难于参与股权资本运营等。

人才方面:

成果转化专业人才极缺,人才培养、管理与奖励制度,和现行的单位制度融合性需要大幅提高。创新转化工作对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多岗位工作经验。但目前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规划仍不清晰,单纯靠人才引进解决创新转化问题的成功案例缺乏。人才的激励机制应从多角度进行设计,包括薪酬、职称、学历学位教育、评价考核以及社会荣誉奖励等。

科研管理方面:

目前,大部分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对于知识产权的概念不清楚、不重视,对知识产权概念的所及范围不明晰,不容易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例如,基础研究人员的工作多涉及生命运行、疾病衍变过程中的机制,喜欢发论文,却忽视使用专利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论文、撰写书籍、录制教学视频时,因为对著作权及著作邻接权等知识产权概念及运营方式不了解,没有很好地保护自身权利,或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侵犯了他人的权利。

在科研项目管理上,目前的研究选题多是基于专家组对本领域研究热点的追踪,并非以成果的产业化为前提。这种研究模式适用于解答科学问题,但是从研发立项之时就缺乏整体产业化的规划,这是导致目前我国创新转化工作难做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另外,在自主研发项目中,还需要更多研发团队同时参与。例如,一部手机的专利就有4-5千件,而我国很多自主研发项目结题时的专利也就几个,更是难于形成产品,人财物和时间的利用效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