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育热议之下 这个市场蕴藏万亿红利

健康界乔丹

近期,关于鼓励生育、二胎"抵税"的热议持续不断,而这背后的推手是我国不断攀升的老龄化趋势。民政部近日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而2012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五年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激增近25%。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银发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2013年,受《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政策利好影响,大批企业集中进入养老产业,这一年被称为"养老产业的元年"。2016年开始,政府不断加大对于养老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其中养老金融、医养结合、土地、人才、技术及服务等专项政策逐步得到完善和落实。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到2030年有望达到22万亿元。

万亿市场规模之下,引得众多企业入局,其中也不乏一些"跨界"的多元化企业。

以养老地产切入的房地产企业

大型地产集团近几年开始转型,养老是重要方向之一,介入养老产业的模式也各不相同。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养老地产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适老型,方便老人居住,比如设置很多扶手等帮助措施;二是全托型,这种模式更高端,需要引进很先进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等;三是在社区里面建设老年活动中心或医疗中心,方便老年人就近治疗。

万科

万科在医疗领域的探索起始于前掌门人王石。顺应"新医改"方案中"要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房企跨界医疗投资正当其时。2011年万科开始投资办医之路,从最初规划要创建一家500张床位的非营利性三级儿童医院,到决定把该医院一分为三,将在上海、广州、深圳三地建立三家稍小规模的儿童医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三地儿童医院由于缺乏合作方、专业医疗管理人才、审批未完成等原因一度暂停,到今日尚未投入实质运营。

万科在进入养老领域之前做了近十年的产业研究,集团采用事业部管理,在杭州、青岛、北京、上海等地都有布局,要将养老产业建设成一个全新的品牌,旗下各种细分的产品线可以适配不同需求的老人和家庭。

万科养老方面的布局包括:(1)养老地产,通过在社区嵌入养老服务,为地产贩售提供概念,服务于主营业务;(2)合作型,通过与其它机构合作,依托于自身在养老服务上的已有经验,为项目提供完整的标准,并引入万科其它条线业务,实现综合服务;(3)自建型,通过完全新建或者投资改造的方式实现对医院或养老服务部门的直接控股,提供医药结合、面向多层次人群的服务。

万达集团

万达集团在医疗领域的布局动作也是频出不断。今年4月,万达集团宣布拟投资700亿元投资在成都兴建医疗产业园,打造一座世界级的医疗产业中心;7月,万达集团宣布在昆明市投资500亿元,打造一个以医疗、健康为核心,兼具体育、养生、度假、商业、商务、居住等功能的世界级医疗及大健康产业园。据统计,万达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达到1440亿元。王健林还对外宣布:医疗产业将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

恒大集团

恒大成立了"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健康),据其官网介绍,公司着力发展高端国际医院、社区医养、医学美容及抗衰老等业务。恒大健康携手美国布莱根和妇女医院,打造博鳌恒大国际医院,提供国际一流的肿瘤疾病治疗服务;创新打造国际领先健康生活圈"恒大养生谷",提供全龄化养生养老健康服务;整合国内三甲医院优质资源,建立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引进前沿医美抗衰技术及设备,构筑"旗舰店+微机构"的立体化医美服务网络。

除此之外,绿城作为国内涉水养老地产较早的房企,在普通开发商强调配备老年护理服务和医疗硬件的同时,主打学院式养老,并寻求可复制的标准化养老产品。

保利地产独创"微利盈利模型",通过新建、住宅项目改造适老设备等方式,将养老在全产业链上进行布局。

复星集团通过打通旗下养老保险、综合地产、医药健康三大产业平台,构建复星"1+1+1"大健康战略格局,在建设高端养老社区的同时向居家社区养老拓展,将居家护理等嵌入已有的养老机构。

布局养老产业链的保险企业

2017年6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提出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养老保障,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和"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风险保障服务"。

其实早在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就曾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为保险公司与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之后在2014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这一点。

在政策的鼓励下,众多保险公司均表示将以"打通上下游服务产业链"的发展方式,推出差异化、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量身定制的养老社区机构,同时探索商业保险机构与各类养老机构合作的模式,发展适应养老机构经营管理风险要求的综合责任保险,提升养老机构运营效率和稳健性。

业内人士分析称,保险系养老产业投资普遍的出发点,一是负债端与自身的保险产品销售相协同,二是投资端与长线资金相匹配。

作为最早在国内布局养老的保险公司,2009年泰康人寿经保监会批准,获得保险业内首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泰康以医养融合为理念,自建自营大型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目前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快速实现了旗舰养老社区项目的落地。

泰康之家的发展是我国保险业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中国人寿、合众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等保险机构均在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了布局。比如中国人寿每年在养老产业上有巨额投资,通过自建大型社区型养老、居家养老等模式,满足市场上各种养老养生需求,未来还将开发机构型养老产品。

以康养产业跨界医疗的传统企业

8月初,辽宁方大集团宣布加码东北制药,公司掌舵人方威曾公开表示,医药板块发展目标是用五年时间实现上市、融资,再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养生养老大健康产业。

钢铁、碳素、医药是辽宁方大集团确立的三大主业。目前,辽宁方大集团旗下拥有方大炭素、方大特钢和东北制药三家A股上市公司。医药板块内,除了今年新入主的东北制药,辽宁方大集团旗下还有营口人民医院、营口市中医院、营口市妇产儿童医院、营口市康复医院和九江方大石化医院共5家医疗单位。

海尔医疗平台对大健康的探索则是另外一个维度。自2016年12月18日正式起步,以"盈康"、"永慈"两大康养品牌医院为载体,在"医患合一"模式下,海尔医疗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线下+线上"天地网融合的"网养平台"。

上海永慈康复医院,作为上海市首家三级标准建立的康复医院,海尔医疗的"长子",从诞生之日起,就立志在康复医疗行业打造高点,在这里,术后患者可以接受详尽的治疗、护理和康复"三位一体"方案和24小时特护;上海盈康护理院获得"上海市老年护理示范病区",成为上海160家护理院和老年病医院中入选的10家医院之一。

除此之外,海尔医疗平台继续发力康养护产业,成功并购杭州怡康护理院和乐山老年病专科医院,旗下床位触点超过4000张,将网养平台的触点覆盖至浙江、四川。

外资系

外资企业往往在国外已经有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经验,但进入中国市场依旧无法避免水土不服的尴尬。加上政策在医疗上对于外资机构的限制,大部分外资养老机构需要与国内的资本方合作,将产品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中国市场。例如旗下拥有三家美国最大的养老产业运营商的峰堡投资管理集团,在美国和加拿大拥有1000多家连锁养老社区以及30多年丰富的养老服务经验,通过与复星等集团的合作将业务打入中国,运营星堡等养老项目。

综上所述,近年来,嗅觉灵敏的地产公司凭借丰富的运作经验,快速切入康养地产开发,打造高端康养社区;保险公司凭借资金规模大、周期长,以及保险与医疗康养之间的天然联系,积极嵌入机构养老的投资与运营管理;传统制造企业的跨界"入局",在线上和线下融合方面进行了试水。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有关负责人认为,越来越多的优势企业进入,将有效推动产业向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尽管集团资本大举进入,但目前医疗康养行业内部竞争尚处于初级阶段,行业规模和品牌效应尚未形成。与此同时,对高端医疗康养服务的需求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突出特点,这既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医疗康养方式的思维。而公众对于高端医疗康养的诉求和现状之间的差异,则推动了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市场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综编自智信网、前瞻产业研究院、网易等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