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的故事:34名医疗人员30分钟救援100名伤病员

健康界杨瑞静

30分钟内,100名伤病员,34名医疗人员,要如何开展救援工作?

场馆内发生火情,百名观众在慌乱中撤离时,又发生拥挤踩踏事件。火情被扑灭后,医护工作者就成了最忙碌的群体。他们的救援速度每快一秒,就可能多拯救一条生命。

8月10日,中日友好医院与捷克布拉格市急救中心、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等合作组织大型卫生应急演练。北京市急救中心、黄山市人民医院共同参与此次演练。本次演练也是2022年冬奥会医疗保障培训工作的一部分。

这一切,虽然并不是真的,但是作为一场演练,这支由34名医疗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做足了功课。

手上的颜色

40℃高温天气下,水泥地上被或站或坐或躺着的“伤病员”塞满。不少人身上有大块红色血迹。

这时,10名救援人员冲了过来,继而分散在每位“伤病员”身边。

健康界听到有救援人员喊着什么,然后能走动的“伤病员”站到了一块。紧接着,这其中的不少人都被带上了一种绿色的腕带。与此同时,其他“伤病员”的手腕上也被分别戴上了不同颜色的腕带,腕带有红、黄、绿三种颜色。

“这是在检伤分类。到达事发现场后,医疗救援人员首先要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并用三种颜色区分伤病员的危急情况。” 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副主任段军告诉健康界,检伤分类,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现场医疗救援的首要环节。

一般来说,戴绿色腕带的“伤病员”,病情最轻,可以引导到安全地区,延迟处理;黄色,代表重伤,需要观察救治;红色,代表危重伤,应该优先救治;除此之外,用于检伤分类的腕带还有第四种颜色,黑色。死者,则被套上黑色的腕带。

按照伤情轻重的不同等级,医疗人员对伤病员开始实施救治措施。

半小时的救援

一名女生,双眼紧闭,手上戴着红色腕带,被抬到了100米远的医疗区。

救援女生(标清)

由于“伤病员”病情过重,两名身着白色上衣的救援人员对女生进行救治的同时,请求启动了紧急航空转运。


4名救护人员抬着伤员,一路小跑,奔到直升机门口,飞机后舱门打开,受伤女生被抬上飞机……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伴随着一阵轰鸣声,载着危重伤女生的直升机已飞上高空。

救援男生(标清)

医疗区内,在该名女生身边躺着的男生,同样带着红色腕带。两名救援人员对男生进行急救,抬上担架,又搭档着跑去了下一名伤病员身边……

半小时后,医疗区内已没有“伤病员”,他们已全部被转运走,应急演练结束。

救援人员在整理救援用品

救援结束后,“伤病员”都站了起来。“我是大三的实习医生,这次我扮演了一名伤病员,说不定下次我就是一名真正的救援人员了。”这名未来的“救援人员”,脸上早已晒得通红。

跟随救援人员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天气太热,多位记者手中的矿泉水早已喝光。而参与应急演练的医务人员,一口水都没有喝。

更快的航空救援

“面对100人的灾难现场,这次应急演练在半小时内,完整地完成了伤病员检伤分类、转移到医疗点进行救治、通过飞机及急救车等将伤病员转运走3个环节的任务。”对这次应急演练,段军打了95分。

同样对这次演练高度评价的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办公室主任许树强,用5个词对应急演练进行了总结:简洁流畅、专业性强、贴近实战、亮点鲜明、精彩纷呈。

据了解,本次演练科目包含高级生命支持技术(ALS)、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技术(ATLS)等内容。

为了此次应急演练,34名医疗急救人员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结合航空医学专业知识,捷克布拉格市急救中心的10名专家对医疗急救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技能培训。

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拥堵现象加剧,公共卫生紧急救援工作难度也在加大。通过此次演练,健康界直观感受到,在对危、重、急病人的空中应急救援上,专业救援直升机拥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小的优势。

“培训航空救援专业技能,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段军说,此次演练的最大收获,就是学到了捷克急救专家的航空救援经验。

目前,我国已经组建了3支国际卫生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伍。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航空医疗救援能力,许树强强调,中日友好医院所承建的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应打造成国内首支陆空一体化的航空医疗救援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