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爆款”频破纪录 上海医改宣传为何C位领先

健康界白雪

《人间世》节选

《急诊室故事》节选

网络播放量过亿,豆瓣评分达9.7,收视率蝉联全国卫视收视黄金档“四连冠”,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些成绩共同指向五部医学电视作品:《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健康演说家》《听·院长说》。

五部“爆款”起承转合、浪潮迭起,其品牌传播影响力在全国卫生健康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上海现象”。上海医改宣传为何能如此有声有色?近日,健康界专访到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处处长王彤,且听他来说一说。

破局:主动发声

公众对医改存在理解偏差,医护人员习惯“沉默是金”,而媒体对医疗事件报道不客观,使得“医患媒”三方之间出现鸿沟。如何构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助力医改成果落地?上海市卫计委反而选择了操作难度较大的影视渠道。

相较于传统文字报道,影视传播的视觉冲击力更具优势,公众对于影视节目的接受认可程度更高。“若不充分利用影视等艺术手段,为医学工作进行传播,我认为是一个缺憾。”谈及选择电视媒体进行医改宣传的初衷,王彤说道,“在如今大众传媒如此发达、呈现手段如此丰富的条件下,影视技术大大拓展了医学传播渠道,会更加深入、全面地呈现医学工作,从而形成医学报道的另外一个阵地。”

与专业传媒公司合作,于上海拍摄、深圳首播的国内首档大型观察类真人秀《来吧孩子》,是早在《急诊室故事》之前,上海市医学界在影视宣传上的初步探索。自此,上海市卫计委打通了与电视媒体沟通与创作的模式,并打下了良好的协作基础。这也是《急诊室故事》能够顺利呈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部“爆款”绝非一蹴而就。上海市卫计委首先在创作理念上一改讴歌式的宣传,将视角转向“医疗最前线”,用讲真话、说实话的方式呈现内容。

拍摄前期,上海市卫计委首先破局医媒沟通障碍。在《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拍摄筹备期,上海市卫计委向全市近80家医院下发文件通知,号召医院“无门槛”地向媒体提供拍摄素材,并给予全力协助。“为拍摄一部电视节目给近80家单位发文件,这还是我们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一次。”王彤坦言。此外,上海市卫计委积极动员广大医务人员,“拉下口罩、拿起话筒”,用科学、专业和理性的语言,主动沟通减少患者对医学的不解。

拍摄期间,如何让患者对镜头不抵触?对各节目组提出“拍摄无禁区,播出有约定”的制作原则。拍摄过程中,凡是涉及患者隐私的画面,必须逐一征求患者的执行同意。王彤认为,只有严格执行这一操作流程,才能让患者与媒体之间达成信任。

“医疗卫生宣传部门需要在医疗界与传媒界之间,搭建起沟通、理解的桥梁。让公众看到医务人员的努力,接受医学并非万能,同时,让医务人员看到公众的需求与期待,最后促进整个社会的理解与沟通,这是新闻宣传工作始终为之努力的方向。”王彤说道。

革新:敢于发声

“蹲守式采访、沉浸式拍摄、解剖式分析”被认为是《人间世》取得成功的关键。八九十个高清摄像机位,24小时全时段跟踪拍摄,《急诊室故事》向观众“原汁原味”地呈现急诊室工作。无脚本无策划,每天12小时连续100天不间断记录,《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浓缩了救护车上的人生百态……

站在普通市民的视角,借鉴全球最新拍摄手法,还原真实的医疗生态,是上述医学影视作品的创新之处。既然是客观呈现,救治失败、医患纠纷也无疑会暴露在镜头之下。会不会加剧公众对医学的曲解?在王彤看来,“呈现一点矛盾,或许是件好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是拍摄《人间世》的主要地。第一集开始,年仅32岁的朱建峰因为两周前的一次严重腹泻,导致细菌通过血管,感染了本就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心脏,引发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继而造成急性心衰,被送进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几天后,他被安排接受手术,可令人没想到的是,他的心脏再次出现停跳。情况危重,两名医生在床旁紧急开刀,多名医生轮流进行心肺复苏,但,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

《人间世》中朱建峰抢救节选

而接下来的两个危重病例,抢救也均以失败告终。瑞金医院的播出压力随之扑面而来,拍摄是继续还是放弃?院方陷入两难。此时,王彤更表达出了自己的坚持:“虽然失败了,但医生在面对生命时的不离不弃,更加突显了救治中的难能可贵。不回避矛盾,我们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这一集播出效果特别好!”

拍摄与传播过程渐入佳境,令王彤欣慰的是,医学影视作品对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持续影响。公众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医学科普认知度都在提升,对待医学舆论环境的理性程度越来越高。“若是患者用偏激的情绪、极端的思维去对待医务人员,最终受害的是患者自己。若没有一个理性、文明、和谐的医媒和医患关系,医生又该如何心无旁鹜地全力以赴,不受任何因素干扰地去抢救病人,甚至甘于为病人承担风险呢?”

除了影视传播,上海市卫计委并没有放弃传统媒体渠道,传递医改进程。每期5分钟,共18期的“发现医者之美”微广播剧,每天在早新闻黄金时间播出,用声音再现医疗救治现场的紧张和感动。“效果出乎意料,声音有时会更加感人。”王彤笑言。

谋变:善于发声

以往在公众眼中,医疗卫生新闻宣传部门更多的角色是上传下达。而如今上海市卫计委主动“出击”,形象的内涵被重新定义。

“如今,所有人都身处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卫计委作为卫生领域重要的决策者,每一项决定都关乎百姓民生。若卫生部门不主动发声,本身就不符合社会趋势以及行业要求。”王彤认为,“与其被动,不如主动。因为越被动,公众越不理解,越会阻碍各项工作的开展。所以,主动告诉公众医学的可为与不可为,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在王彤看来,除了主动发声、敢于发声外,新闻宣传工作还要做到善于发声。

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心内科医生龚辉的手机中,有一个名叫“金山心梗救治群”的微信群。群内200多名成员中,有来自金山医院的同事,也有来自金山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二级医院的医生。群内每天都有一名值班医生,24小时针对辖区内接诊的各类心梗救治病例开展讨论,随时分析判断患者的心电图,最终给以明确的就诊建议。

这是上海金山区域医联体的一个小小缩影。就在不久前,上海市卫计委新闻宣传处组织媒体就“郊区医联体新气象”,进行专题调研报道。王彤告诉健康界,这是媒体调研走进郊区,开展医改传播的有效尝试。

城市与郊区医疗资源不平衡,是医改推进的重点难点工作。近年来,上海市通过加强医联体建设,加强郊区医疗机构学科人才培养、提升诊断处理能力、完善远程医疗网络等举措,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如今,上海每一个郊区都有三级医院,都有医联体,远郊及农村百姓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与服务。

为呈现这一医改成果,上海市卫计委新闻宣传处召集中央及地方20余家媒体,分别抵达上海8个郊区进行调研报道,涌现出120多篇新闻报道,受到中央主流媒体的重点关注。

“新闻宣传工作,实际上就是将医学工作与医改进程完全融合。”王彤总结道,“在结合自身特色找到角度与选题的基础上,将镜头交给医务人员与广大患者,同时运用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的传播载体,来提升公众对医改的获得感。”

短短几年间,上海市卫计委联手医疗界与传媒界,连续推出这五部“爆款”医学电视作品,在全国并无先例。当被问及“是否预测节目会火”时,王彤坦言,“我知道会火,但没想到会这么火。”在王彤眼中,真实才最感人,真实才最能呈现医学工作的风险、特殊、艰辛与付出。

也正因为“真实”,《急诊室故事》中的医生王驭恺因帅气的外表、流利的英文与耐心的态度,瞬间赢获众多女网友的芳心;《生命时速·紧急就会120》中的80后急救医生吴昕,以精湛的急救技能和个人魅力,被奉为“急救男神”……“当下社会需要传播医生的正能量,需要让医生这一职业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的追求。可能一个‘偶像’医生的诞生,将来会改变一大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王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