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量时间】视见科技陈浩:医疗AI进入破冰期

健康界盛娇、申佳

视见科技北京公司的会议室里,CEO陈浩正在向健康界介绍公司状况。突然,他停下来,指着角落的饮水机对凝神静听的听众之一说,“那里有水”。他观察到对方杯子里的水喝完了。随即,他立刻回到刚才的话题。

会议室外的走廊上,一位客人提前到达,陈浩的注意力明显被部分吸引,但他的讲述并未停顿,直到他发现前台工作人员未把客人引领到位。“对不起。”他快速出门把客人引到隔壁房间等候,回来后交流无缝衔接。

于是,很自然被问及是否习惯关注身边人的反应和感受,他点点头,“是的,我一直就是这样的。”

接下来他谈到带团队会很关注成员的想法和发展,就显得颇有说服力。“我们会在充分发挥员工个人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来互相配合。”

他甚至举例说明,如何帮助定位不清晰的员工,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我一直跟同事说,公司是初创的,我们希望在这个平台上,你们的成长和公司的成长是同步的。”

视见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专注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辅助分析领域的公司。陈浩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师从人工智能影像识别权威专家王平安。现在,王平安是视见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一位博士生,得到导师的信任共同创业, 并占主导位置,带领凝聚力强且富有战斗力的团队。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引人好奇,却又仿佛自有答案。

“技术控”合集

视见科技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影像计算分析实验室孵化而来。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平安是深度学习和医疗影像结合领域的技术大牛,曾研发出我国首个“虚拟可视人”。这个项目首次在个人计算机平台上,实现了对超高分辨率可视人数据的高度交互及逼真的可视化。

尽管视见科技成立仅一年多,陈浩介绍,“因为有王平安教授,视见科技在医学+AI领域的技术积累,有超过25年的时间。”

陈浩同样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读博期间,陈浩在CVPR,MICCAI,AAAI,MIA,IEEE-TMI, NeuroImage等会议和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其中三维全卷积神经网络相关论文获得2016 MIAR和2017 MIA- Elsevier最佳论文奖。同时,他还担任NIPS,MICCAI,IEEE-TMI,NeuroImage 等国际会议和期刊审稿人。2014年以来,陈浩带领团队在数十项国际性医学影像分析和识别挑战赛中,战胜来自顶尖企业和医学影像研究机构的强劲对手,获得全球冠军。

博士毕业前夕,陈浩决定走上创业道路。在陈浩读博期间就对其备加关注的联想创投,在视见科技成立4个月后,就领投了近2000万元人民币首轮融资。

“第一次融资的时候,我从头天晚上十点失眠,到早上五点才睡着,只来得及睡一个小时就起床。”陈浩笑言,“投资人追着给钱的时候”特别紧张,拿第一笔投资时非常谨慎,因为觉得责任重大。

除了有优秀的“领头羊”以外,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也都是骨灰级的“技术控”。“他们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陈浩介绍说,视见科技的技术团队在医疗影像处理、深度学习算法、医学临床研究等方面拥有多年实践经验。”

作为一家只有一年多历史的初创公司,视见科技的产品线已算丰富,目前主要提供六类产品服务:一是大规模病理显微图像分析,二是肺癌早期CT筛查,三是放疗靶区勾勒和规划,四是CT/MRI三维器官建模,五是TCT宫颈癌人工智能筛查系统,六是内窥镜影像分析。“这些还远远不够。”陈浩说。

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王振常日前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影像科室一线亟待企业的AI产品线更丰富,“所以,医学影像AI的潜力很大,AI的工作需要再推进”。

视见科技目前70%的员工是研发人员,此时此刻,这些“技术控”们正在做30多个项目的预研。等时机成熟,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这些预研的项目就能转化为产品,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功能化、产业化。

“AI技术从未像现在这样,跟产业结合得如此紧密。”学术出身的陈浩,把自己在实验室做研究的思路——“产、学、研、用”相结合,用到了公司产品的研发布局上。视见科技跟国内多家一流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提及这些,陈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的贯通一直是我的心愿。”

战略耐心

2018年6月26日,视见科技完成A轮追加融资,投资方为招商局创投。至此,视见科技A轮融资总额达1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后,视见科技将继续聚焦于产品研发,在团队组建和产品矩阵上持续追加投入,并加快推进临床应用场景探索。

“视见科技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陈浩说,从长期规划来看,视见科技未来要做的是搭建两个平台,一是放射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另一个是高通量病理辅助诊断平台。

而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脚踏实地去达成。

“截至2018年6月,视见科技已经与全国100多家三甲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其中,已在30多家医院内进行了产品部署。”

基于原创核心技术的积累,在产品的商业化落地进程中,陈浩有足够的战略耐心和信心。 按照陈浩的规划,未来,这些被三甲医院检验过的、有质量保证的产品,会应用在基层医院。陈浩说,“基层医院的医疗人才短板更明显,希望可以用我们的技术,辅助基层医院的医生诊断疾病。”

按照陈浩的规划,未来,这些被三甲医院检验过的、有质量保证的产品,都会应用在基层医院。陈浩说,“基层医院的人才短板更明显,希望可以用我们的技术,辅助基层医院的医生诊断疾病。”

“医生才是产品的主导者,他们是需求的提出者、数据的贡献者、也是最后产品的使用者。”陈浩毫不犹豫地说,医生才是最好的产品经理。“当然,医生的需求有个性化部分也有普适性部分,我们要予以区别。所以,需要产品经理去跟医生进行深度交流。”

陈浩不无骄傲地说起视见科技的肺结节产品入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想进入华西放射科的AI企业不少,最后选择了我们。”视见科技的技术团队得到华西医院放射科主任宋彬的肯定,“期初医生看好我们团队的技术实力,而后续的配合也得到了肯定。”

截至发稿,宋彬因在国外不方便接受采访,健康界联系到了华西医院放射科医师粟丽。据粟丽介绍,视见科技的肺结节产品今年1月进驻合作,是华西医院放射科目前唯一使用的医学影像AI产品。她表示,在日常工作中,AI产品起到帮助提升效率和降低漏诊率的作用。

CEO的必修课

视见科技是《熵量时间》栏目采访的第一家香港背景的创业公司,而且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陈浩坦言,香港较难诞生高科技独角兽公司。尽管香港有很好的教育和技术基础,有很好的人才储备,有公平的法律和自由的市场环境,“能从0做到1,但是香港市场相对较小,缺乏成就大型技术公司的体量”。

因此,视见科技选择立足深圳,办公地点就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众创中心里,背靠粤港澳大湾区,在北京和成都设立分公司,“北京有很好的政策支持,而成都能辐射西南地区,未来我们很可能还会在上海和海外布局分公司。”

目前,视见科技已在香港、深圳、北京、成都等四地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和业务团队。放眼全球,陈浩则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和澳洲。

2017年5月,在中国商业市场耕耘多年的王峰加入。加入视见科技前,王峰任职于联想集团,担任副总裁多年,主管联想区域分公司、市场及营销工作多年,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渠道销售、市场营销经验,对于中国商业市场有深刻的理解。

“现在有顶尖的技术团队和专业化的市场化团队,还有之前进行项目合作的专家资源做背书和支持。”陈浩说,回首往昔,视见科技有一个快速的成长期,也已经稳健地经历了过渡期,接下来他和视见科技要面对的,则是产品与市场的磨合。

“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是柳传志在联想几十年的发展中,探索出的一套管理企业方法,也是陈浩在联想之星CEO的培训班上颇为受益的一句话。

每当遇到困难,他就从这九个字中去寻找原因、总结教训。这期间,陈浩发现,“搭班子、定战略”对他来说,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公司成立初期,总是会有不清楚的地方,例如对市场的理解,如何让商业变现等,所以就要结盟合适的人,与此同时,新观点也要花时间去尝试。”陈浩坦言,公司成立初期,大概有七、八个月的时间,他都在“搭班子、定战略”之间不断循环。

这是陈浩的困惑,也是他出任CEO的必须课。好在,此刻,他和视见科技都已经过了阵痛期。

陈浩认为,2018年是人工智能医疗整个行业有实质性突破的一年,医学影像落地也将迎来破冰期,目前中国CFDA总局正在进行相关医疗器械的审批。

陈浩说,他自始至终对医疗行业怀有一颗敬畏之心,“AI创业一定要有持续、可供给的研发能力,医疗AI的落地一定要与医疗专家的深入合作” 。当下,医学影像AI正处风口,视见科技能否能达到它心中的顶峰,陈浩的梦想是否能照进现实,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