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易腐品如何保存?血液管理最新思路了解下
中国卫生质量杂志王婧、胡慧颖、朱明
易腐品又称易逝品或易变质产品。本研究对象--特殊易腐品血液,是指没有经过特殊处理、生命周期短的全血和血液成分。这一类不稳定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具有类似易腐品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突出的特性。对这类不稳定的血液和血液成分单独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的文献越来越多。高宝俊等[1]以血液库存系统为特例,通过易变质物品库存的数学方法建立了仿真模型,得到了血液库存系统的预期订货点;秦晓燕等[2]认为血液具有固定的保质期,属于易腐品,据此建立了应急状态下供应中断的血液调度优化模型;王恪铭等[3]将血液划归为易腐品,并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决策过程建立了转运模型。本研究延用上述文献,将不稳定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划归为特殊易腐品进行研究。国卫医发〔2015〕6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4]明确了血液管理工作机制等关键问题。本研究从管理学中传统管理机制设计的基本理论出发,从系统工程视角为血液管理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建议。
1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与相关研究现状
1.1管理机制设计理论
管理机制理论发展要追溯到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发展[5-7]。在我国,有研究学者提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研究一般是以机制设计理论、系统工程理论以及群决策理论为理论基础[8]。孙绍荣等[9]从系统工程角度展开了管理机制一般原理探讨。李学栋等[10-11]对管理机制的概念、作用和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
血液的管理,最终目的是使血液安全有效地用于需要使用血液的患者。因此,血液这一特殊易腐品的管理机制很好地符合了需求导向的管理机制或行为导向的管理机制。从上述经典理论研究的内容中,本研究选取了文献[9]中的对于管理机制的一般原理阐述的思路,从需求导向出发,较好地迎合了血液管理机制设计的特点。
管理机制的设计原理是管理者所设定的管理目标,也是被管理者所追求的、所渴望得到的回报。因此,被管理者会主动向管理目标努力,从而实现管理目的。文献[2]提出设计管理机制的一般步骤应该包括:(1)倾向分析;(2)回报分析;(3)状态分析;(4)把状态与回报相互连接。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机制设计步骤演示图
从图1可以看到,管理机制的设计是从被管理者的倾向出发,即从被管理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管理的不同状态可以视为各个不同的管理目标;通过连接结将管理状态与管理回报相连,最终实现被管理者向目标努力的过程。
1.2相关研究现状
赵淮跃[12]于1999年对日本献血制度以及血液管理体制进行了介绍。魏小玲等[13]通过考察,对法国的血液管理立法、采供血服务体系、临床用血管理、血液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描述,了解了法国输血技术以及医疗保健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梁文飚等[14]介绍了法国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郭东辉等[15]同样借鉴了法国血液管理的有益经验,提出应建立无偿献血集中化管理机制,加强人性化献血服务,提高血液检测能力,更好地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周惠芳[16]主要从危机管理理论方面讨论了我国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建立问题。荆梅等[17]从监控机制方面探讨了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改进。孙森等[18]从机构设置、准入制度、区域性计划供血和信息共享及持续改进等方面讨论了构建临床输血管理长效机制的相关建议。田景伦等[19]提出建立完善的临床输血管理评价机制,不仅能够持续改进临床输血质量,而且能够提高临床输血水平,并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到,血液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建立对于血液管理工作的各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因此,本研究是既切合实际又有理论意义的。
2血液管理机制设计与分析
2.1血液管理对象的倾向分析
2.1.1献血者方面 胡慧颖等的研究[20-21]以献血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研发现:在部分未参与献血的人群中,感知到献血行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是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群体以及献血服务水平也对献血行为有一定影响。对于青年人而言,社会方面的影响并不在于人际关系的亲疏,反而注重实际献血经验以及真实可靠的信息分享。分析献血者以及潜在献血者行为,主要倾向于安全、可靠的真实体验。首先,献血者及潜在献血者自身健康的安全保障;其次,血站采集血液信息安全和监督保障;再次,献血者能够从献血行为中获得一定的满足。
2.1.2受血者方面 可以直接从受血者视角,体会到血液管理的倾向分析:第一,接受血液必须安全;第二,所需要血液及血液制品,在理想情况下充足供应;第三,在临床实际使用的血液数量和方法科学合理;第四,在接受血液后,有助于身体健康。
2.2血液管理对象的回报分析
根据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倾向,可以总结出血液管理被管理对象的相关回报分析的5个方面:
2.2.1血液的安全回报 主要是从献血者和受血者对自身健康安全倾向上,得到的最为基本的保障。
2.2.2血液的充足回报 一方面需要招募更多安全的献血者进入长期固定的献血队伍;另一方面血站血液供应的品种和数量需要能够匹配医院临床需求。
2.2.3血液的合理及有效回报 主要针对医院临床使用时,对受血者输送血液的方式方法、输血数量方面得到的回报。
2.2.4血液的服务质量回报 主要从医疗服务水平方面体现。在医学实力以及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增强的情况下,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将会对血液临床需求数量产生相应影响[22]。
2.2.5血液带来的社会荣誉回报 这是较高层次的回报分析。人们通过献血和输血过程,体会到爱心传递与无私奉献,并最终在社会中形成无形的正能量。
2.3血液管理机制的状态分析
血液管理的回报分析对应血液管理的状态分析,由此可以总结出血液管理机制可能包含的状态,可以通过4个方面来体现:
2.3.1公众信任度状态 对应血液管理的安全回报和充足回报。在平常状态下,血液管理应该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这是公益服务组织最基本的管理常态;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大型应急事件下,血液管理同样需要做到专业和理智,并以此获得更多的潜在献血者的信任。
2.3.2医用价值状态 对应血液管理的合理及有效回报。在血液管理机制上,应时刻谨记血液的最初使命,临床使用血液最终目的是帮助受血者得到有益治疗。医用价值状态与公众信任度状态也是相互影响的,当医用价值状态维持在较高水平时,公众信任度状态也会相应提高。因此,这是血液管理机制设计中重点关注的一个状态。
2.3.3服务实力状态 对应血液服务质量的回报。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血液管理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质量体现国家血液科研实力。服务实力提高对医用价值状态产生正面影响,且医用价值与服务实力相辅相成。服务水平约束也会直接影响血液需求量,也就是说,当国家血液管理服务实力状态提升到一定高度时,在临床血液需求数量上会有明显增加,此时,对公众信任度状态中血液充足回报的方面将会产生一定影响,对公众信任度状态形成冲击。
2.3.4社会价值状态 对应血液带来的社会荣誉回报。好的血液管理不仅能够传递社会正能量,而且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对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都有利。然而,社会价值状态是一把双刃剑,社会信誉、社会舆论对其影响较大。
2.4 血液管理机制的结的分析
血液管理机制的结的设计,就是将回报分析与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这些结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遵从事物发展自然规律;其二,进行一些适当的人工干预。例如,对献血者的福利是对潜在献血者的激励;血液预警系统建立是对血液充足回报与公众信任度状态的高效结的设计;医疗风险管理以及风险控制是医用价值状态与合理有效回报的结的。需要注意的是,管理机制中结的使用,都应该有检验与改进步骤,这在机制的整体运作中尤其重要。
3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与阐述,可以依照管理机制设计的理论描绘出血液管理机制设计的演示图,如图2所示。
图2 血液管理机制设计演示图
图2所示的血液管理机制设计演示图,对于血液管理机制设计的4个状态的由来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路线展示,同时,状态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与制衡。在回报与状态间的结的设计,需要管理者依据不同情境合理选择与决策,并及时对结的作用与效果进行经验总结与结果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当这4个状态的发展正向结合并且顺利进行时,说明血液管理机制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当4个状态中有个别状态发展缓慢甚至与目标相偏离时,可能带来整体功能降低,这时将会导致管理机制丧失活力,需要及时调整。
管理机制设计有助于提高血液管理的整体能力与服务水平。在本研究中,首先以系统工程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为参考,在结合血液管理实际特点后,依次对血液管理机制的设计步骤详细分析,建立了血液管理机制设计演示图,也得到一些血液管理机制设计方面的参考建议。
当然,本研究在血液管理机制设计和分析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缺陷与疏漏。本研究仅希望通过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为血液管理机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为更好地开展血液管理工作提供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 高宝俊,宣慧玉,汪方军,等. 需求季节性变动的血液库存系统仿真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11):98-104.
[2] 秦晓燕,刘 晓,程勤侦. 考虑供应中断的灾后安全救援血液优化调度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165-171.
[3] 王恪铭,马祖军,周愉峰. 应急救援中积压血液的转运[J]. 系统工程.2013,31(4): 109-115.
[4]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5-15).http://www.moh.gov.cn/yzygj/s3589/201506/ba400151cbea4f2fa2804f04d77358a6.shtml.
[5] William Vickrey. My innovative failures in economics[J].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1992, 21(1):1-9.
[6] 郭其友,李宝良. 机制设计理论:资源最优配置机制性质的解释与应用 2007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经济学理论贡献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 29(11):1-8,17.
[7] 焦巍巍,李 猛. 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200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学术贡献评述[J]. 世界经济情况,2008(7):100-103.
[8] 张勤生,汪应洛,席酉民.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31(Sup.Ⅰ):45-50.
[9] 孙绍荣,朱佳生.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5(5):50-55.
[10] 李学栋, 何海燕, 李习彬. 管理机制的概念及设计理论研究[J]. 工业工程,1999, 2 (4):31-34,39.
[11] 李学栋. 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J]. 工业工程,2005, 8 (2):1-3,16.
[12] 赵淮跃. 日本的献血制度和血液管理体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4):222-224.
[13] 魏小玲, 郑必先. 法国血液安全管理及现代输血技术对我们的启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4, 15(6):119-122.
[14] 梁文飚,孙 俊. 法国无偿献血经验对我国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启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 24(1):139-140.
[15] 郭东辉, 陈 妍,王 静,等. 借鉴法国血液管理经验建立我国无偿献血长效机制之刍议[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 27(1):154-155.
[16] 周惠芳. 危机管理视角下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建立[J].卫生软科学,2014, 28(3):136-138.
[17] 荆 梅, 仇建周. 建立健全监控机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 37(9):1271-1272.
[18] 孙 森,孙姝丽,闫慧芝. 构建临床输血管理长效机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 18(4):64-65.
[19] 田景伦,张 勤,张建礼,等. 临床输血管理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输血杂志,2012, 25(4):396-398.
[20] 胡慧颖,王 婷,傅 强,等.献血者和未献血者献血决策相关社会认知因素[J].中国输血杂志,2014, 27(11):1225-1227.
[21] 胡慧颖,傅 强,王 婷. 南京市青年人无偿献血意向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的调研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 18(6):545-548.
[22] 张 怡,陈 旭. 考虑服务水平约束的零售商订货策略研究[J].预测,2010, 29(6):57-61.
原标题:血液管理机制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