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背后:一个开始于十年前的国家人才计划

健康点healthpoint李伟

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信达制药董事长俞德超、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康立泰药业首席科学家赵毅、方恩医药董事长张丹……在中国的创新药产业团队中,这样的名字越来越长。这些名字背后有一个共同标签:“千人计划”。

2008年,中国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该计划从2008年开始实施,旨在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有重点地引进并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出台该计划初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长期不振的生物医药产业崛起。事实证明,千人计划实施十年来,在生物医药行业方面的人才集聚影响的确是最强的。

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到这一情况,当然报道的立场也是“五味杂陈”。那么,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的崛起势头和这个起于十年前的国家人才招募计划到底有多大关系呢?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就在“知乎”上回答关于“千人计划”时就提到,“在我看到这个项目出台的时候,我还是很激动的。感觉是一个标志:中国在中央政府层面开始大规模、有计划、高强度的试图吸引海外人才了。”

根据去年12月最近一次公布的情况,中国“千人计划”共接受了41名新的企业家和630名年轻科学家。而“千人计划”网站显示,自2008年推出以来,“千人计划”共吸引了6000多名科学家和企业家回到中国发展。

事实上,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强势崛起,“崛起”的苗头已然显露。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虽然区域只有一平方公里,却汇聚了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到2020年产业年产值预计超过1000亿元。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关键就是60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的落地。

不过,有外媒也并不认为“千人计划”就已经大获成功。STAT在近日的一篇报道中也提到,有业内人士认为,“千人计划”未能实现最初预期。因为,在美国顶级大学和生物医药公司受训的拔尖中国人才,大多数并未回国效力。对许多人来说,以“海归”身份回国所伴随的不确定风险和回报,不如美国终身教职和体面工作的更有吸引力、诱惑性。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伟(DavidZweig)长期观察研究“千人计划”,他表示:“千人计划”推出后立马起到效果,但“最终同预期目标有差距,尽管吸引了一些很好的人才回国,不过最好的人才并未回国。”

而且,与令中国吸引力愈来愈强的其他因素相比,“千人计划”有时候显得可有可无。美国智库“国家亚洲研究局”高级研究员BenShobert致力于研究中国高科技领域。BenShobert在同选择回中国发展的海归交谈中,他们首先会提及看到“更多的机会带知识产权回国并在中国实现价值,比在西方国家市场看到的机会要多”,而且“是时候回国了。”BenShobert指出,这个时候,“千人计划”通常只是“排在第三、四位的理由。”

STAT提到,“千人计划”只是中国致力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重要参与者所作努力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政策配套、市场成熟度、医药消费能力升级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成熟。比如,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积极推动国外药物审批流程加速,并且使得将中国纳入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变得更容易。

在前不久刚刚生效的最新规则允许未有营收的生物技术公司在港交所IPO,且只需满足三个条件:估值至少1.92亿美元,拥有专利,公司运营2年以上。这使得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智力成果更容易变现。正是这些要素共同促使了生物医药人才开始回流。

值得注意的是,“千人计划”推出以来也屡经修改以弥补缺陷。比如说在美国拥有终身教职的专家学者更不愿意全职回国。中国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一情况,该计划几年前修改为可以在一年内的几个月时间里回国效力,只是在额外津贴方面打些折扣。

此外,近些年来,中国已开始将引才目光盯向海外青年人才甚至是国外出生的人才。2010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青年千人计划”正式启动。

暨南大学近日出台的一份青年千人计划的招募海报

王立铭表示,“在‘千青’出台前,很多高校其实压根就没有成系统的招聘年轻海归的程序和惯例!很多人想申请都不知道找谁,给出的offer也往往是根本不能独立做研究的讲师副教授,工资是可怜巴巴的几千块一个月,这样的条件除了不得不海归的和真心要回国做事业的,真的很难吸引到什么人。”

即使“千人计划”有种种缺陷,仍可谓足够重要甚至成功,以至于引起美国部分人认识忧虑美国大学和公司正在流失宝贵的人才。

王立铭提到,自己在导师前流露出回国想法后,导师还专门给《纽约时报》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我们必须开始严肃对待美国的人才流失(braindrain)现象,我有一个中国学生他就说自己一定要回国,搞得我很惊讶。”

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2017年听证会上的这段对话鲜明证实了美国对“千人计划”“掠夺”美国人才的担忧

该议题甚至还出现在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去年的听证会上。在这次听证会上,美中经济和安全审议委员会委员MichaelWesse就表示,“考虑到正在发生的‘挑樱桃’般的人才流失,”千人计划被轻视了。长期以来,MichaelWessel一直鼓吹对“千人计划”加以限制。

资料来源:

1.STAT:Chinarisesasabiotechpowerhouse,developingdrugstotreattheworld;

2.UNITEDSTATES-CHINAECONOMICANDSECURITYREVIEW:CHINA’SPURSUITOFNEXTFRONTIERTECH:COMPUTING,ROBOTICS,ANDBIOTECHNOLOGYCOMMISSIONCOMPUTING,ROBOTICS,ANDBIOTECHNOLOGY;

3.STAT:China’sbiotechindustryisbooming—withoutdrawingthebestandbrightest‘seaturtles’fromtheU.S.

(原标题—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背后:一个开始于十年前的国家人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