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必亮:希望我国像重视铁路建设一样重视出境医疗
健康界秦晓英
2017年,“一带一路”迎来高光之年,成为国际热词,越来越多的中国机构、企业加入其中,国人纷纷走出国门。保障出境人员人身健康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环节。
12月22日下午,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协办的“一带一路出境人员健康保障”论坛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正式对外发布了“一带一路”出境员工团体意外医疗健康保障计划。
“一带一路”建设 催生大量保险需求
“一带一路”沿线共有70个国家,途径100多个城市,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3%和29%,是目前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有关预测显示,到2030年,“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新项目将带来近2000亿元的保费需求。
中国人保健康副总裁伍立平
2014-2016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务工人员累计超过了150万人次。这些庞大的劳务人员普遍面临保障机制不健全、政策不明确、社保不覆盖等问题。中国人保健康副总裁伍立平认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侧重于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对于海外发生的医疗费用并没有清晰的政策规定,保障水平和范围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发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方式灵活、保障领域全面、服务形式多样等特点,利用其精算技术、专业服务和风险管理等优势,提高务工人员医疗保障水平,减少企业和员工的后顾之忧。伍立平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实现社保加商保的无缝连接,形成基本医保、企业投保及个人投保三大支柱保障,将务工人员的实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85%-95%。
引导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打造健康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沿线有些地区医疗和社会事业发展较为落后,驻扎在该地区的出境人员生理、心理健康都面临很大压力。
中联部信息传播局公共外交处处长汪建强建议,我国专业医疗机构应该走出去,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与当地政府、机构合作,建立医疗中心,不仅满足当地群众就医需求,还要为我国出境人员提供医疗保障。通过整合政府、企业资源,建设“健康丝绸之路”,实现打造沿线国家健康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
讲者从左至右:唐明龙、汪建强、姚培生、储殷
出境人员健康保障 亟待政策支持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经济社会处处长唐明龙指出,目前我国出境人员健康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国内已有的保险制度、商业保险等与出境人员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契合。唐明龙建议,政府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出境人员健康保障制度;二、通过派出专业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援助等措施提高当地医疗条件,改善出境人员就医环境;三、提供法律援助,解决医疗纠纷。
改善健康保障现状 护航“一带一路”建设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储殷指出,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保险覆盖是面临的首要问题。“据我所知,很多出境人员是不购买任何保险的。”储殷建议可成立基金组织,或可推出强制保险。
为解决合法资质问题,医疗机构“出海”现有较为主要的模式是“搭船出海”,即企业与医疗团队合作,覆盖范围有限,已无法满足目前规模出境人员健康保障,这就需要寻找当地对口医疗单位,并打通当地医疗费用与我国承保系统的路径。储殷建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华人社区已有医疗资源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医疗平台共享。
讲者从左至右:王稳、胡必亮、黄频
对于境外人员缺医少药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希望,“我国能够像重视公路铁路建设那样,重视出境医疗,建立一套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的医疗体系,提高国家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