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的“分钟诊所”?真的适合国内环境吗?

医健焦点Dr.Sun

大家好,我是Dr.Sun。这两年,互联网+医疗的概念越来越热,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各家机构也想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近一段时间来,国内一些互联网医院开始进行“药诊店”模式来实现“诊疗+用药”闭环,将其作为互联网医疗的自然延伸。微医药店的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张勇更是认为他们所做的药诊店可以“对标美国的分钟诊所”,认为微医药诊店的模式与之非常类似,同样可以将药店发展成为基础医疗机构,满足用户就医的便捷需求。今天我就作为一个医生与大家谈谈,中国版的“分钟诊所”真的适合国内环境吗?

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赞同张勇的上述观点。

首先,我们说说这个分钟诊所是什么。

minute clinic其实是美国著名连锁药店CVS内的一个Walk-In Clinic(无需预约可以直接去就诊挂号的诊所)的牌子而已。

minute clinic最早成立于2000年,主要是由医师助理(Physician Assistant)和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提供的针对轻微的急性疾病(如耳朵、眼睛、鼻窦感染)的诊断治疗开具处方,以及疫苗注射一类的医疗服务。还有一些minute clinic的诊所还提供一些基本的健康体检(不同于国内的那种“高大上”的体检,美国这一类基本的健康体检,主要是做一些体格检查,比如听听你的心脏呼吸,问问你的病史,做一些简单的化验)、戒烟辅导、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健康教育。

(图片来自minute clinic社交网站主页截图)

其次,我们来看看为minute clinic提供医疗服务的主力,医师助理(Physician Assistant)和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究竟是什么样一群人。

医师助理(Physician Assistant)在美国一般是本科毕业后考取医师助理专业(硕士等级的学位)进行临床学习后,考取执照并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一群人。他们可以进行体格检查、开具化验诊断、解读化验报告、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开具处方、进行一些医疗操作,外科领域内的PA还可以做手术第一助手。可以说PA就是大半个医生了。而国内没有非常对应的岗位。虽然我们大陆有助理医师这一岗位,但是与美国的医师助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国内助理医师是临床大专学历,其入学要求相对不是很高,而美国的医师助理是本科毕业后考取的硕士等级的学历学位,其入学要求要高很多,因此国内的助理医师很难达到美国的医师助理的要求。

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其实在大陆并没有对应的岗位,这里所说的这些护士是具有一定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和资质的护士,他们有诊断疾病、下医嘱、进行一些复杂操作、开具药物处方的资格,可以说他们相当于半个医生了。而在大陆,我们的护士级别和岗位内并没有这样的护士,如果让护士独立下诊断和开处方药物是不合法规的。

美国的医师助理(Physician Assistant)和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其实更像是他们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由于美国医生数量有限且医师的人力成本非常高,而医师助理(Physician Assistant)和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就可以达到代替部分医生职责,减少人力成本的目的。而我们大陆的医疗体系与他们非常不同,因此也不可能短期内产生类似的医疗职位。

进一步的来说,为什么我不看好这一类诊所在大陆的发展。

美国的分钟诊所(包括其他的walk-in clinic)的优势在于他比一般的诊所和医院更加便捷,因为一般的诊所和医院除非是急诊,否则都需要提前预约。而Walk-in clinic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来是“步入即可(Walk-in)”,无需提前打电话预约。而实际上国内的医院门诊和诊所一般都是直接去挂号,而不是提前一两周甚至更久的时间去提前预约。因此这种walk-in的优势在国内就不是特别明显。

美国的分钟诊所(包括其他的walk-in clinic)运行的一大保证是他们的医师助理(Physician Assistant)和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具有一定的独立医疗服务资质和能力,同时又比医生的人力成本低。而这两条先决条件,在大陆都不存在。首先,大陆没有这样的医疗职位,因此不可能仅仅通过招聘护士或者助理医生就完全达到这样的服务水平和资质。其次,大陆医生的人力成本也很低,很多地方医师的人类成本不如饭店服务员或者理发师等其它行业,因此也就没有美国那种通过这种分钟诊所降低人类成本的需求。

最后,即使美国的分钟诊所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医疗本身的特殊性。

美国医生也认为很多“小病”并不一定是小病,因此当病人以为自己只是伤风感冒什么的小毛病去这种诊所的时候,由于其条件限制,有可能会错过一些大毛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在大陆,即使大医院出现误诊或者没有第一时间给出明确诊断都可能出现医闹这样的事情,那类似分钟诊所的国内“药诊店”如何避免因为误诊或者延误诊导致的纠纷甚至医闹呢?此外,在美国,这一类分钟诊所通常对病人的病史等信息缺乏长期的连续的照顾,这是与传统诊所长期看诊同一个家庭医生相比的巨大劣势。

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种“药诊店”可能最后很可能走不出“开药”的境地,药诊店的最大服务最终变成了为那些长期服用相同药物的慢性病人开处方的地方(而很多大医院本身就有方便门诊提供这样的服务,因此即便是这一块服务上,“药诊店”并不能提供很好的差异服务)。

所以我并不完全看好“药诊店”(或者说是中国版本的“分钟诊所”)的发展前景。

(原文标题:中国版的“分钟诊所”?真的适合国内环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