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机制助力学科发展 北大国际医院特设助理院长 | 健康界峰会
健康界郝兰兰
“一家医院能否在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称北大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认为,北大国际医院作为一家在特殊体制下建立的医院,其学科建设经验能够为社会办医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6月18日,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健康界传媒、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的2017健康界峰会上,陈仲强就该院学科建设谈了几点体会。
体会一:确定学科建设目标
陈仲强认为,医院建设学科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发展目标。依托于得天独厚的优势,北大国际医院自建院之际,便坚持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各临床学院的优势学科长期共建模式,同时引入行业其他优势团队共建学科。
北大国际医院树立的学科建设目标还包括坚持学科按特色重点、普通和平台发展建设的战略,以特色与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坚持机制与模式创新,探索医生团队合作、医师组管理模式及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和发展学科。
体会二:确定学科组建模式
据陈仲强介绍,北大国际医院主要采取自建、共建和医生团队三种学科组建模式。自建学科,医院以全职学科带头人与全职医师团队为依托,自建了21个学科。
按照北大医学部各临床学院的标准和要求,北大国际医院医教研与医院管理被纳入医学部轨道。正是因为能够依托北医系统的支持,北大国际医院现职主任领衔科室共建了41个学科。
除了采取自建、共建模式建设学科,北大国际医院还注重引入北京市特色学科团队,以增强医院整体实力。
体会三:人才队伍是关键
包括陈仲强在内,各家医院院长将人才视为医院学科建设,乃至医院发展的核心因素。北大国际医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同样注重引入高水平专家和优秀中青年医生。
据陈仲强介绍,北大国际医院现有主任医师20人、副主任医师44人、主治医师105人、住院医师217人。“担任科主任或副主任的核心专家有28人,其中60%以上的专家在国内、国际重要学会占有重要位置。”陈仲强补充道,医院注重引入高层次人才补充学科人才队伍。
体会四:多点执业对学科建设至关重要
在很多院长看来,国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使医院人才队伍严重流失。但在陈仲强看来,医院通过搭建多点执业平台,能够为优秀医生服务患者提供有力保障。
据陈仲强介绍,北大国际医院多点执业医师有203人。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北大国际多点执业医师门诊人次124874人,占全院门诊总人次27%;2016年多点执业医师手术量2441台,占全员手术总数的25%。
体会五:打造医教研平台
北大国际医院注重为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医教研平台。为了快速培养并打造业内领先的专业技术人才,医院推动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力、以核心专家为骨干、以中青年医生为储备的人才队伍格局。
陈仲强向与会者展示了北大国际的人才队伍格局。在初级技术人才、中级技术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的人才梯队基础上,北大国际医院还注重依据学科规划论证,规划区域布局。
初级技术人才:所有的住院医师均送往北医体系内临床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
中级技术人才:设立中青年科研基金,鼓励青年学术骨干申报科研项目,建立多通道职称晋升路径。
高级技术人才:每年安排业务骨干参加外学术交流活动,到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学习进修。
此外,按照“院有特色、科有重点、人有专长”的发展战略,北大国际医院将学科划分为特色医疗中心、重点学科、普通学科及高端服务。
依托已经建立的临床技能中心、影像实验室、实验诊断学实验室、模拟手术室5间、PBL讨论室4间、多站式考核21站、平面教室9间、阶梯教室3间等科研教学平台,北大国际医院多措并举助力学科建设。
体会六:市场化运作机制助力学科建设
作为一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北大国际医院注重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据陈仲强介绍,以“打基础、建机制”为工作指导方针,以“全面写作、多头并进”为工作机制,北大国际设立了分管市场助理院长,负责多部门协作、扁平化管理等工作。
市场助理院长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医院品牌传播、渠道拓展、学术推广、营销效果评估、服务营销等。
医院品牌传播:以增强医院竞争力和创造力为出发点,实施医院文化建设推进工作,自媒体平台的拓展维护。
渠道拓展:多渠道开辟医疗市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异地医保城市拓展等。
学术推广:举办医学会议、学术交流沙龙等。
营销效果评估:建立内部评估体系。
服务营销:一站式全程辅助医疗服务模式的建立和宣传;建立高端医疗及外籍人士服务模式的建设。
“社会办医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陈仲强建议,中国医疗市场或许可以换一种思维模式,借助更灵活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借助公立医院学科优势,推动民营医院的发展。